首页>
根据【关键词:卖价】搜索到相关结果 9 条
-
“鸡缸杯”:从“酒器之最”到“满地‘鸡’走”
-
作者:
赵翔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成化窑
拍卖价格
香港苏富比
刘益谦
古瓷
鸡缸杯
御窑
成窑
明成
-
描述:
明成化鸡缸杯自古被誉为"酒器之最",2014年4月8日,一只鸡缸杯藏品在香港苏富比以2.8亿港元拍卖价格震惊于世。10月21日,买家刘益谦决定联手景德镇御窑元华堂,全球限量制造6900只和6900
-
收藏
-
作者:
暂无
来源:
经营者杂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拍卖价格
艺术陶瓷
发行价格
景德镇
收藏
创意设计
宋版书
精品
陶瓷艺术品
拍卖行
-
描述:
荣誉·辉煌珍藏瓷2008号拍出77万荣誉·辉煌珍藏瓷是景德镇为迎接2008年盛会献礼的瓷艺精品,是真正代表和融合了景德镇古代、近代、当代制瓷水平和创意设计的大师级陶瓷艺术品,堪称独一无二。在第五届现代艺术陶瓷大师精品拍卖会一位神秘男士以77万元的高价幸运拍走,其拍卖价格与发行价格相比翻了近20倍。
-
拍出天价的明清陶瓷
-
作者:
周伟
郭远明
来源:
海关与大市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拍卖价格
景德镇
拍卖
明清陶瓷
-
描述:
拍出天价的明清陶瓷
-
收藏市场价格混乱假货多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美术馆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价格
古代书画
拍卖价格
景德镇
收藏市场
假货
艺术品
《光明日报》
-
描述:
殷燕召在2013年4月9日的《光明日报》中撰文说,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与古董收藏市场,书画、艺术品拍卖价格屡仓4新高。但另一方面,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天津仿造古代书画
-
收藏市场为何如此不靠谱
-
作者:
殷燕召
来源:
中国西部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拍卖价格
景德镇
收藏市场
古玉器
艺术品
仿制
-
描述:
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艺术品与古董收藏市场,盘刨、艺术口叩拍卖价格屡创新高。但另一方面,景德镇仿制明清官窑和宋瓷,安徽蚌埠仿制高古玉器
-
高仿瓷是否侵权?
-
作者:
冬季马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平稳发展
青花瓷
拍卖价格
景德镇
侵权
香港市场
中国艺术品
鬼谷
公开出售
艺术品拍卖会
-
描述:
引子 2005年7月12日在伦敦佳士得艺术品拍卖会上,一件元青花“鬼谷下山”大罐格外受人瞩目,1568.8万英镑(折合人民币约2.45亿元)的成交价, 创下了中国艺术品拍卖价格的新高。自伦敦上空诞生
-
’2005十大拍品价格攀高景德镇官窑彩瓷最受追捧
-
作者:
暂无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卖品
拍卖价格
官窑
彩瓷
景德镇
清代
攀高
明代
艺术品
青花
-
描述:
2005年已经过去,景德镇瓷器尤其是元、明、清时间的官窑瓷仍是艺术品拍卖市场的专宠。在去年十大拍卖价格最高的拍卖品中,有七件均为景德镇官窑瓷器。其中有件彩瓶在1975年5月于伦敦拍卖的成交价,三十年后飙升了500多倍,足以说明艺术品无愧为世界上最奢侈的消费品。十大拍卖品情况综述如下:
-
乾隆玉玺为何能值1亿多
-
作者:
张鹏
来源:
环球人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能值
乾隆
拍卖价
中国历史
新台币
“最”
人民币
玉玺
-
描述:
口张鹏 中国历史上寿命最长、诗作最多的皇帝——乾隆,又添了一宗“最”。6月26日,他的一方“乾隆御览之宝”,在台北拍出4,3亿新台币,折合人民币1亿多元,成为中国帝王玺拍卖价的状元
-
南京的四季
-
作者:
叶兆言
来源:
畅销书摘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能值
乾隆
拍卖价
中国历史
新台币
“最”
人民币
玉玺
-
描述:
叶兆言 一 南京的气候让许多外地人叫苦不迭。南京的夏天是真正的夏天,只有在这待过的人,才能真正明白它的厉害。记得上大学时,快放暑假的那几天,热浪来了,一些来自北方的同学长这么大,没见过如此凶恶的酷热。到晚上,热得没办法睡觉,扛着一条凉席到处乱窜,哪里有风就在哪里躺下,身上仅仅一条大裤衩,甚至就一条三角裤,也顾不上是否有伤风化。南京的夏天真热起来,越是到晚上,越是一丝风见不到,所谓空气仿佛凝固了一样。 普及电风扇也就是这十几年的事,空调的历史更短。6年前,我偷偷地装了一台小窗式空调,完全属于不合法性质,报纸上刚刚发表了通告,私人未经用电部门批准,不允许安装空调。当时的规定,厅局级以上的干部,才可以享用空调。如今,空调正在使南京的夏天发生根本意义的变化。这些年,有一个词在南京已经不时髦了,就是问别人今年夏天准备去什么地方避暑。 在南京过夏天是一件很勇敢的事情。对于老人来说,熬过了夏天,便意味着又多活了一年。想想那些没有电风扇、没有空调的日子吧,人们身上的衣服少到了极致,那汗珠源源不断地冒出来,手上使劲地摇着芭蕉扇;夜里睡觉时,因为太热了,一次次爬起来冲凉水澡。夏夜纳凉,曾经是南京人很重要的一个活动场景,家里热得待不住,人们一起拥到门前的空场上去。南京的许多孩子,都是在纳凉活动中成长起来的,他们在凉榻上听大人们说着大人的事。夜深人静,大人完全放松了对孩子的警惕,自顾自地说着,说着那些也许不应该给孩子们听的荤故事。 国民政府定都南京的时候,南京聚集着大量的官员,这些官员因为有许多公务要办,酷暑来临,热得昏头昏脑,办不成什么正事,于是南京政府便只好逃之天天,迁往华东的避暑胜地庐山。远在千里之外的庐山,成为南京政府的行宫和夏都,一到日子,政府机关各部门的头面人物,在老蒋的率领下,纷纷像候鸟一样地借助不同的交通工具,从水路陆路以及空中赶往庐山。 南京夏天的最高温度,一般都保持在36℃~ 37℃之间,最高时可以达40℃。据记载,1959年的8月份,南京的气温高达40.7℃。人的正常体温是37℃,高温至此,人已经很难忍受了,若是接近40℃,甚至超过了40℃,那就意味着这个城市正在发高烧。在高温季节里,人的身体碰到任何东西,都觉得是热的。 南京是著名的几大火炉之一,感谢南京市内还有些树,这些树好歹增添了不少荫凉。 二 南京春夏之际的梅雨季节,也是一个让人很不自在的日子。连绵不断的细雨,一下就是半个月一个月。1996年的雨季特别长,竟然持续了40天。北方人无法想象梅雨季节。空气潮湿得几乎用手能拧出水来,最苦的是那些住在一楼的人,家里面所有的东西都是湿漉漉的,冰箱的外表上凝聚着一滴滴水珠,床褥摸上去也是潮的,到处都是霉斑,那霉味在空气中飘浮,到处都是金属的锈斑,在这样的日子里,人的骨头也好像生了锈。 漫长的梅雨季节,正好是防汛时刻。天天下雨,江河水猛涨,城市里的积水,要往长江里排,长江上游的水,又纷纷下来。于是电视上天天省长市长要亮相,作紧急指示,指导如何战胜洪涝。 雨季是树木生长的好时机,南方的树木喜欢水,喜欢潮湿,到酷热的夏天来临时,法国梧桐已吸足了水气,成为一把把撑开的巨伞,用绿荫把大街遮得严严实实。可惜这些年为了拓宽马路,许多树都被砍了,要不然,南京人夏天里出门,既不怕太阳晒,也不怕小雨淋。南京的树木旺盛,和每年有这么一个梅雨季节分不开。 雨季一结束,住平房的,住一楼二楼的人家,纷纷开始把东西拿出来晒。南京俗称晒霉。到晒霉的时候,也是人们悄悄地比较家庭实力的时候。藏在箱底值钱的好衣服、没用过的新被单、绸被面、皮大衣、羊毛衫、羽绒服,统统请出来见太阳。很多家庭主妇,在晒霉的日子里,不得不专门请了假,来完成晒霉的艰难任务。 过去有钱人家为了防潮,砌房子打地基,用空的酒坛子垫底,然后才铺上青的地砖。在南京盖房子,不仅仅要考虑到通风,以对付夏日的酷热,还要考虑到防潮,以防止梅雨季节的霉和湿。 三 想不出南京的秋天有什么特别地方。南京是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什么样的季节和气候都有,夏天热,冬天冷,黄梅天潮湿,秋高气爽时干燥。不像海南岛那样长年是夏天,不像昆明四季如春,也不像北极村一年里有大半年要下雪。南京的秋天显得很平庸,到日子就来了,来了绝不耽搁,说走就走。 秋天是成熟的季节。可是南京并没有什么本地产的水果,北方的苹果和梨,南方的橘子,所有这些和南京都挨不上。南京人已经习惯理直气壮地吃别的地方的水果。 南京是个尴尬的地方。秋天里去栖霞看红叶,那红叶实际上并不地道。首先是不红,其实也成不了林。在南京,也许只有秋天的银杏树值得一看,秋风萧瑟,金黄的叶片纷纷坠落,掷地有声,仿佛下雪一样。在南京大学的校园里,在玄武湖的梁洲,有成片的银杏树,不过要观赏就得抓紧,满树的金色叶片,几天内会落得精光。 都说南京有帝王之气,实在是玄得很,天知道什么应该叫帝王之气。南京的秋来也匆匆,去也匆匆,在南京建都的帝王也是如此。历史上,南京是出后主的地方,陈后主李后主,都是不爱江山爱美人,命中注定要当亡国皇帝。南京时髦的女人都抱怨秋天太短了,说冷就冷,看中了一套漂亮衣服,买回来刚穿上身,就不能再穿了。南京的秋天是动态的,马不停蹄,变化万千,女人要爱美,就得准备挨冻。爱美总是要有代价的,爱美的女人,弄不好就会冻出病来变成林妹妹。 南京的秋天恰恰是以短暂取胜的。美永远短暂,正因为短暂,所以才美。只有经历过夏日酷暑的南京人,才能真正感受第一阵秋风的意义。那是一种死里逃生的庆幸,在过去连续高温的日子里,多少人把“热死了”这句话当作了口头禅。秋风迫使南京这口凶神恶煞的火炉不再咄咄逼人。同样的道理,秋天一天天往里走,冬天悄悄逼近的时候,南京人会比别的地方的同志们,更感到秋天的珍贵。南京的冬天往往比北方的冬天更难熬,北方的学生到南京来上大学,冬天里常被潮湿的冷空气冻得哇哇直叫。 四季有序,是南京的优点。只有在这样的城市里,人们才可能真正体会气候和季节的变化。春夏秋冬是大自然白白赠送给人类的珍贵礼物,少任何一部分都是一种残缺。南京的秋天,并不像想象中那么完美,而完美,向来也仅仅存在于想象之中。 四 南京的冬天也不善,一般年份的最低温度,是零下8℃左右,在1977年曾到过零下13.3℃。南京的低温和北方不一样,北方是干冷,不像南京湿漉漉的冷。南京人第一次去北方感受到北方的冬天,既喜欢北方家庭中暖洋洋的气氛,又不相信室外已经是零下10几度了。 说北方人在南京被冷空气冻得哇哇直叫,绝不是夸张。北方人形容南京的冷,只是一句话:室内室外一样冷。南京的冷,无处可躲。在北方人看来,这是不可思议的一件事情。很多南方人去北方安家落户,平时屡屡想到江南的种种好处,一肚子叶落归根的念头,可是一想到要在南京过冬天,便万念俱灰。我的祖父就是如此,他是苏州人,在北方待了几十年,有暖气的日子过惯了,回到江南要硬冻,想想也怕。 南京的冬天是真正的冬天,货真价实,冷起来一点也不含糊。我还在工厂的时候,有一年冬天,玄武湖上结了冰,我曾冒险从湖上穿过。能把那么大的玄武湖冻起来真不容易,那冰要是不厚,不可能禁得起人走过去。南方的冬天,再冷也是有温差的,因此真正能结很厚实的冰的日子,并不多。事实上那一年,就有人掉进冰窟窿里淹死了。那一年是1977年。 从南京的冬天还可以看出南京人随遇而安的性格。对南京的老房子进行一番考察以后,就会明白历史上的南京人,其实对付冬天还是有一套办法的。许多老房子都留有烟囱道,冬天来了,南京人曾经像北方人一样生炉子。一般的老百姓家里都有炭盆,那炭肯定不会太贵,老百姓承受得起。这些炭盆现在已经见不到了,大概要到民俗博物馆里才能一见。我们家过去曾有过一个,两边有把手,式样很好看,有些像养荷花的缸,可能是景德镇出产的,因为从来不烧炭,一直用来盛米。我还见过一种铜炭盆,那式样非常像民国时期的某地方军队的钢盔。 南京人放弃取暖是在50年代。当时定了一条规定,以淮河为界,淮河以北有取暖费,淮河以南,没有取暖费。虽然只是很少的一点钱,但是淮河以南的老百姓,都不约而同地从此放弃了在冬天生炉子取暖。南京人抗寒的能力大大地提高了,虽然北方比南方冷得多,但是北方人不能不承认,真正耐冻的是南方人,是南京人。 (摘自《南京人》,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