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十二金人】搜索到相关结果 41 条
-
各国城市里发生的趣闻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Wenzhou 中国温州 金钱之后,迎来了当代艺术 温州商人、中国鞋都、名车满地、奢侈品消费大户,除了这些印象,温州还有什么7在这个房价紧逼京城的小地方,绿水青山成了一栋栋高楼的陪衬,仅剩的小街旧楼,也成了日韩服饰的批发市场。然而,总有一些有心人,在努力地让这里重整文化艺术的可能。于是,便有了温州首届当代艺术周,创意园柒号艺术中心便是温州首个以艺术为平台的全方位平台。作为开幕展,策占人杨卫给温州带来了方力钧、岳敏君、何多苓、艾敬、左小祖咒等艺术家的作品,种类多元丰富,既有大型版画油画、也有雕塑、影像视频装置等,展览名为“转折”,预示着当代艺术消费市场在温州开拓的历史转折。艺术周除了展览、演出、工作坊等活动外,还请来当代艺术收藏投资专家讲座,让温州全面接触当代艺术,并有举办城市双年展的长远目标。●文图,杨弘迅 Shanghai 中国上海 朱家角人文艺术馆开幕 千年古镇朱家角近日喜迎人文艺术馆开幕,已故画坛泰斗吴冠中亲笔题写的馆名同期揭幕。馆藏的艺术品由俞晓夫、廖炯模等125位国内当代著名油雕艺术家历时近两年创作完成,所选出的115幅油画和15件雕塑,充分尊重真实的历史记载,借助画笔刻刀,沿着时光痕迹和文化脉络,细致描绘了朱家角特色的民风民俗。人文艺术馆整个建筑群由有大小空间10个,其中四个大方盒子空间更可同时举办不同主题的展览。馆附近还有两棵470年树龄的银杏树,室外庭院5个,造型精致优雅,尽显江南传统院宅的错落有致的风格。不管是熟客还是初来乍到的游客,艺术馆的建成也让朱家角更有看头,更有韵味了。在未来,朱家角人文艺术馆还将以碑廊的形式,集中展示中国书法家协会众多名家创作的书法作品,为小镇注入更多的水乡情趣。●文图/陈轶婷 Shenzhen 中国深圳 欢乐海岸 欢乐海岸是华侨城集团继开创中国主题公园先河后,在主题商业、时尚娱乐、创意文化领域的又一次创想与实践。项目由华侨城湿地公园、欢乐海岸购物中心、曲水湾、椰林沙滩、度假公寓五大区域构成。欢乐海岸购物中心依海而建,它是深圳唯一以环保、生态理念建造的现代亲水国际化购物中心,传承华侨城独特的“创想文化”。曲水湾以“找回深圳消失的渔村”为故事主线,采用独栋环水街区式布局及“现代都市商业+历史文化渔村”交融组合概念,用蜿蜒水系和7座景观桥串联起区域内的特色建筑群落,形成小桥流水、庭院步道、绿树簇拥、碧水环抱的现代岭南文化渔村建筑风格,集中展现深圳创新城市建筑艺术。作为深圳第26届世界大学生夏季运动会献礼项目,欢乐海岸将于2011年7月隆重试业。●文/刘琼雄 Shanghai 中国上海 《心境》第三届当代艺术馆文献展 最近正在MOCA当代艺术馆进行中的第三届当代艺术馆文献展带来27位年轻艺术家,他们来自中国各个城市,作品涵盖绘画、雕塑、设计、新媒体等,从不同角度切入,以新颖的表现手法,探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精神状态。唐狄鑫在他的《垃圾桶的笑声里》做了光怪陆离的梦,卢佳炜的《暖水》则用一只鹿和薄冰来引发人类和环保的思考,程然的《野鸽》以暗房中乌禽为主题,模拟了一个社会体系的循环,一出戏剧化的鸟类行为表演,却是对周遭人际做出的一次戏剧的假设,超越了语汇本身。整个展览的作品来自于这个时代艺术家对自我和世界关系的某种探索和质疑,有怪诞之味,也博得恍然大悟后的一笑,诚如策展人之的丁乙所言 “心境”乃是心之境遇,亦是境遇于心之所依。”●文/陈轶婷 图/当代艺术馆提供 Shanghai 中国上海 世博园里的智能垃圾箱 人们进入世博园都感觉到人流如织,或许很少有人注意垃圾的问题。在世博会期间一天几十万的人流会带来巨量的生活垃圾。在垃圾箱满时,及时处理垃圾就显得非常必要。可能许多游客都不曾注意到,世博园内的垃圾箱也是先进的电子智能设备。在垃圾桶的顶部和底部都装有两个传感器,随着垃圾投入,传感器会自动感应桶内垃圾与桶容量之间的关系,当桶内垃圾快要装满时,世博园的垃圾处理控制中心就会接到信号,清扫人员就会迅速出动。●文/冯岩 Pinghu 中国浙江平湖 瓜灯雕刻创意大赛 近日,2010.中国平湖西瓜灯文化节·瓜灯雕刻创意大赛吸引了100多名刻瓜人。利用西瓜青黑色(西瓜皮的颜色)的底色、刮去一层皮的淡绿色以及西瓜肉的水红色和西瓜子的黑色点缀,雕刻艺人们在球形的西瓜上各展创意,用不同构图和雕刻手法创造出许多精美作品。其中位大厨制作的西瓜宴组灯更是运用了多种不同的雕刻技艺手法,吸引了许多观众的目光;一个反腐倡廉的两瓜雕作品也创意十足,西瓜雕出的贪官被挂在渔网中寓意着贪官法网难逃。此届比赛还吸引了许多小学生来参与其中。在世博会的浙江活动周,平湖西瓜灯雕刻也曾登台展出。西瓜灯雕刻技艺在平湖民间已有数百年历史,已经形成了一套科学的雕刻方法,雕刻内容也非常全面。●文偶岩 Italy 意大利 悬挂在桥下的房子 意大利南部一段Salerno-Reggio Calabria的高速公路将于近期退役,当地居民正考虑以可持续发展的方式,对这段连接西西里岛和巴尼亚尼的高速公路进行再利用。其中一款大胆的创意《悬挂在桥下的房子》来自Jal作室。Ja想在原有桥梁下边建设居民社区,这就需要在桥下建设多个轻微倾斜的平台,交错连接并最终连向山谷底部。错落有致的房屋和商铺就在旧桥梁底下形成了 个新的城市生活区。Ja的Slow Uprising(慢起义)显然不符合政府的要求,因为他们并没有对方案中可再生能源的诉求作出呼应,但公司合伙人Behnaz Assadi表示Slow Uprising(惺起义)是对慢节奏生活的探讨,最终那些高速公路会给慢生活让路。不知道有恐高症的当地居民对于住进这样的房子有何感想。●文/冯岩 China 中国 “未来邮局”接受寄往10年后信件 中国邮政近日推出极具创意的“未来邮局”。每个怀揣梦想的人都可以向10年后的自己、亲人、朋友等书写一封亲笔信,记录自己的梦想、愿望、祝福或约定。主办方专门限量订制了2020万套“未来信”邮资封,并特别开设了中国邮政“未来邮局”及专属的101010邮政编码和邮政信箱。普通公众可通过当地邮局或主办方指定的合作伙伴获取“未来信”邮资封。活动参与者可将“未来信”邮资封投递到中国境内任何一个邮政信筒,即向2020年发出了一封“未来信”。这些“未来信”将在中国邮政“未来邮局”统一封存10年。2020年,所有“未来信”将从封存处启封,并邮递到参与者指定的收信地址。如果收信地址有变化,还可以登录邮政网站,根据信件的编号登记更改。●文/冯岩 Kunming 中国昆明 iMART创意市集×虎牌跨艺界国际电音嘉年华 阔别年,创意市集再临昆明城下,这次更由2010 TigerTra nslate携手iMART,在昆明翠湖公园内呈现一场别开生面的创意。劲辣的电音派对,混搭新鲜好主意的创意市集,献给每一位对艺术、对音乐有追求的昆明青年。主办方更在现场展出来自不同国家的新锐设计作品,为公众开启一段重新审视亚洲社会、欣赏亚洲艺术的神奇之旅。 翠湖对这代昆明年轻人而言,既熟悉又陌生, “这里的人、服装、神态,10年来都没有变过。”位于昆明市中心的翠湖公园,是个公共开放式的公园,亦是各阶层市民互相交流的绝佳平台:遛狗、玩乌、为儿女相亲……到了晚上,翠湖公园广场还会播放黑白电影,很多老百姓都搬着小板凳来观影。这次iMART选在翠湖公园举办,也是试图让这些创意品牌能接触到更多不同层面的公众,获得更有意义的反馈。很多大叔大妈只是纯粹路过,并不定会产生购买行为,但他们会好奇地观看、询问,这也让他们的生活多了不少乐趣。主办方希望告诉大家的是,不管是创作者还是一般的民众,都可以用原创的态度来过自己的人生,生活也会由此变得不一样。创意市集只是一种形式,而创意却不是只宥一种方式。 在安逸、舒适的昆明从事独立创作,注定了是一条有如西西弗神话般的难行之路。好在这群年轻创作人并不气馁,仍旧认真摸索云南本土特色与现代创意的结合之处:用房项上的老瓦片做个iPad套、用废弃的材料自制陶笛吹奏乐章……iMART的老朋友、BCHouse品牌创始人大狗熊与朵朵,这次除了带来自制的烟盒与糖果
-
罗思容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编者按】2010年回访继续,关注那些曾在画报出现过的人除了关注近况,还想关注他们不为人所熟知的另一面。这次我们回访一位很有才华的台湾音乐人罗思容。2008年4月,她曾和林生祥一起在广东南岭举办“每日·种树”说唱会会后,她和我们的记者窝在沙发里聊天,聊音乐,聊诗歌,2009年底,我们再次靠近罗思容,和她在一个安静的小茶馆里喝功夫茶,发现,原来她还会画画。 罗思容 2008年叫我的歌是“客家蓝调”会好一些 2010年画画是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画 “你的未来是什么?”2008年,在广东南岭的演出中,当年48岁的台湾歌手罗思容问听众。她自己的答案是孩子,养育孩子的过程,是她自己重新诞生的过程。大家都知道她是2002年之后才开始音乐创作的,是乐坛上一位“年轻的”歌咏者。 一年多后的冬日中午,罗思容坐在我的对面,谈她的创作。她一边从容地泡着茶,一边细说她的创作。罗思容的音乐,这两年逐渐为内地人知道,但是,她的画,却知者不多。 27岁,罗思容结婚后,放下杂志社的工作,搬到丈夫的老家,一个叫万华的地方,那是一个声色犬马的地方,灯红酒绿,样样俱全。丈夫的姐姐家的楼顶加盖了一个十来平方米的房子,小小的,中间有一张大桌子,脚可以伸到底下,罗思容就在那里画画,睡觉的时候在另一个角落。虽然那时候她也去上过素描课程,可是觉得素描课程,描绘很具体的形体比例、明暗、光影,这种东西让她觉得又掉入到另外一个框架里,把自己框起来了。罗思容开始自己随意地涂鸦,在涂鸦的过程中,慢慢发现自己的涂鸦怎么都画得很黑很暗,后来有段时间甚至在纸板上画画,然后用刀子去割,割了之后去撕,撕了之后再去画。于是发现自己潜意识里有一种自残和自我压迫的负面能量。 创作就像一面镜子,投射了一个人心理、精神甚至身体上的所有形貌,在这个过程中,罗思容开始一种自我疗愈和自我观照,打开一道自我开展的出口。那个时候,罗思容已经开始做瑜珈,觉得自己整个身心开始转动起来了。 生完小孩之后,30岁的罗思容搬到湾潭(是一个有山有水,进出要搭人工摆渡船的小村落),开始了她的乡村生活,同时在创作上也有了一种自觉,觉得创作跟自己的生命之间有了一种连接,这是非常有意义的,有了这种自觉之后,便有了深刻的醒思。结束涂鸦阶段,没有工作的她开始读一些画册,思考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和艺术生命跟自己比较贴近。画画对于罗思容,是一种省思,一种相处,一种接纳,一种对话,或者说开展某一种可能性。 那个时候,孩子两岁前,夫妻二人是全职父母,两个人轮班带孩子。所谓的工作,就是有一个独立的时间可以创作、可以阅读、可以思考、可以写作,过着很有规律的生活。孩子到了两三岁,家里的积蓄花光了,先生出去工作,罗思容的生活除了带孩子之外,就每天种菜,种花,养鸡,养鸭,画画,阅读写作。 罗思容画画完全不理技法,完全按照自己的感觉去画,工具和形式的选择也是随性的。有用蜡笔,也有用压克力等材质。她后来出版的《每日》专辑的封面,就是她画的第一张自画像,用剪贴和撕、割的方式创作的。罗思容喜欢用粉蜡笔作画,粉蜡笔不仅本身有厚度,还可以融合出油画那样的质地。住到湾潭之后,乡村生活的朴质与丰富的生态,让罗思容开始创作一系列的静物画。 同时,罗思容还把自己的家开放给邻居的孩子,孩子给了她生命很大的启发,一种更鲜活、更柔软的生命能量。与孩子一起接触植物,阅读与植物相关的书,她发现孩子会以自己的想像进入这个世界,而自己在成人的世界里,框限很多,不断用力去思考,去支配,去形塑自己,其实呢,大自然就是那么自然的,生命也就是那么自然。 音乐 住在湾潭的罗思容常常在有清风明月的晚上,身心很自然地舞动跟歌咏了,那样的歌咏是没有词的,也就是一种声音,一种直接的表达,或者说一种释放,或者跟宇宙的某一种接续、往来。就在生活里面,当身心的某个开关启动的时候,走在路上,就跳起舞来了。那时具体的生活就是养鸡养鸭,种菜种花种水果。罗思容家的植物很多很多,自己做桂花酿,做玫瑰花茶,甚至自己做金橘酱、金橘茶,还自己挖了一口池塘。一大早,小孩怎么不见了。原来他已经跑到外头金橘树上,摘金橘吃了。在那样一个充满爱与喜悦的环境中,来自于所谓的现实社会价值和金钱的压力,就放下很多了。 罗思容甚至拿起锄头挖地、亲手播种。看那个种子怎么发芽,成长成为菜,然后再让那些菜进入到身体里面。她觉得自己跟自然天地融合一体,形成一个循环。2002年,42岁的罗思容开始为父亲整理文集,音乐的创作就变得具体了。《每日》专辑的音乐创作过程不是偶然的,也不是突然的,她相信生命就像岩层一样,一层一层的,穿越时空,积淀下来。 在创作的一些状态里面,罗思容说她自己并不孤立,而是可以跟这个天地对话,然后邀请这个天地进来。今天这阵风,它进来了,她的内心,就去感受到那种风贴近皮肤的,从毛细孔穿越到里面的,那种交融和喜悦,或温柔。它到底什么时候会转换成为一个具体的形式。它透过声音,还是透过歌还是透过图像,还是透过文字,去表达,她不知道了。她只能够邀请它。 这两年,罗思容担任驻乡艺术家,有到客家社区带领些七八十岁的老人家,与她们对话,采集一些素材。从她们的生活里,结合她们个人的生命史,以及当地的传统文化,创作了些歌曲,邀请这些一辈子都没上过舞台的老阿婆一起来唱。另外也有到南台湾沿海乡镇社区,创作属于当地特色的河洛歌谣。
-
双周历情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1s日(周一闭馆) 地点/亦安画廊(上海市奠千山路50号3号楼103/208室) 上海|“放逐天堂”——何工作品展 何工一直坚持油画创作,也一直在做装置艺术,还曾在欧洲
-
方力多X罗怡 像野狗一样生存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2010年6月,《像野狗一样生存》一书由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该书以方力钧近20年间所接受的访谈以及自己随身笔记为素材,整理提炼了他对艺术、人生的种种思考。 他在这本书中谈到自己喜欢的艺术家戈雅: “他天生一副老油条,有着柔韧有余的身段,同时,又有良知和原则,这是他最大的魅力。” 他解释开餐厅对自己的意义: “餐厅对于我来讲最大的意义就是能够让我从工作室走出来,给我提供了一个非常社会化、生活化的空间,让我有正常人的属性。 我希望作为一个正常的社会人来从事艺术创作,我希望能够和社会保持一种相对比较正常、比较健康的关系。” 他还说: “我 向不相信灵感,我觉得灵感对人的智慧是一种侮辱。 虽然年轻时凡高对我的思想影响极大,但我却不喜欢他的作品,我认为他那种本能的表达是低级的。我必须去掉激情才能工作。” 201 0年7月,我们请为本书整理文字的编辑整理者罗怡与方力钧就这本书以及相关话题展来讨论…… 包括很重要的一些批评家、理论家,对于数字的东西也是按照自己的想像来说话的。出现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的材料拿出来给别人看。——方力钧 罗怡:听说您马上要在北京做自己的文献展,为什么选择今年?这算是对自己的创作做一个阶段性的总结吗? 方力钧:多种因素,首先是自己感兴趣,我已经快50岁了,稀里糊涂地这样一步一步过来,没有时间翻过头去看到底是怎么回事,去看看自己怎么变成今天这副德行的。有的时候,我开玩笑说这个文献展是自己的考古学,它对我个人的意义也是挺大的。 第二个呢,其实艺术这事情本身成果当然很重要,但形成成果的各种关系也很重要。以前我们更多的是把成果拿出来说事,只是考虑成果,但很少考虑这个果子形成之前发生的事情。 再有,就是有点应时应景的考虑。比如说“艺术品”、 “艺术”的重要价值到底在哪个方面?现在大家都看市场,因为都穷怕了,都过了那么久的穷日子,终于有个机会可以卖作品的时候,好像艺术除了钱之外再也没有别的价值了。我想通过文献展这样的方式,能够比较清楚的理出一个脉络来:艺术品并不仅仅是换钱的游戏,还包含着其他的更丰富更重要的价值。我希望对行业有些风气能有好的规范的作用,因为没有人提供证据,业内的人可以随便乱说,反正也没人要求。包括很重要的一些批评家、理论家,对于数字的东西也是按照自己的想像来说话的。出现这个问题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大家在这方面做得很不够,艺术家没有把自己的材料拿出来给别人看。如果一旦有了根据之后就很简单了,谁随便乱说话的时候只能说他不够专业、不够敬业、缺少研究。所以我要去找根据,去研究。 罗怡:你说我们大家都穷怕了 你穷了多久? 方力钧这个“穷怕了”,不仅仅说个人,还包括我们的历史,中国近现代的历史。因此一旦有机会可以赚钱的时候,大家就都扑上去了。就忽视了钱是很好,但它不是全部。 罗怡:这个文献展的主要工作是用什么样的方式方法开展的呢? 方力钧:之前在台北做这个文献展的时候,因为是第一次,我们没有什么经验,基本上就把原始资料搬上去就好了。正式的文献展去年在广州美术馆展过,相对台湾那次来讲有很大的发展。但是对我个人来讲还是有很大的缺陷的。我希望这次在北京的展览能做得更好,更能说明问题。 展览只是一部分,更重要的一部分是要出版一套书。这套书的核心部分是个人年鉴一样的东西,包括我学习创作的实物,包括影响自己的社会背景、艺术、文化上的一些事情,都按年代一年一年排下来。另外有一本就是自己的成品,我们希望能够包含自己全部的作品,但是在工作过程中,发现把全部作品印出来是不可能的。有些作品是介于废纸和一张画之间的,到底印出来还是不印出来是很大的问题。不过无论印还是不印我们都会有个详细的交代,说明类似的作品是什么情况?有多少数量?包括每一年创作数量,以及目前的绝对数量。 另外还有一本是文集,包括别人对自己的访谈,自己的笔记、别人写的批评文章,甚至是骂自己的……所有的关于自己的文字方面的信息。这一套基本上是除了自己的私生活外,其他与自己相关的内容都在里面了。我想这项工作做好之后,别人做后续研究工作也方便一些。 我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想起整理这本书时看到一些人生感悟,觉得还是很受启发。比如里面有一句:要柔软,不要咯着别人。——罗怡 罗怡:《像野狗一样生存》这本书里有一些访淡发生在20年前,现在回头看这些,你会不会觉得有些说法已经随时间变化而变化了? 方力钧,一个艺术家在不同的时间里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不一样的。比如初期的时候会有经济问题、压抑感。再过段时间又会换成别的问题。说得具体一点,比如到了一定阶段要面临“油画民族化”、 “话语权”,或者是“展览的呈现方式”、 “艺术品市场化”、 “东西方误解”等等问题。但是,书中对话通过整理之后为了让读者好读,势必会将当时针对的对象模糊化,甚至消失。因此时间的积累痕迹就没有了。读者读起来会觉得怪怪的,因为原本针对的那个对象没有了。 罗怡:那《像野狗一样生存》这本书对你个人来讲意味着什么? 方力钧.我觉得就是一个新的天地。以前没有想过自己的胡说八道能够让更多人看到读到,我觉得还挺兴奋的,这点也要感谢你。 罗怡:我工作中遇到困难的时候,经常想起整理这本书时看到一些人生感悟,觉得还是很受启发 比如里面有一句:要柔软,不要咯着别人。包括你说做这本书是为了给别人提供方便,让别人研究你, 很少能有艺术家能从别人的角度来考虑这个问题。 方力钩:其实这样做,最大的受益者是自己。 罗怡:关于这本书的名字,实际上你原来已经在台北文献展出过一本书,叫做《像野狗一样生活》, 你现在的生活状态已经不是“野狗”了,再说野狗就有点装了,我看到你在接受某媒体采访对也说身上的野性已经越来越少了 可是我觉得“野狗生存”这样的哲学教然在你的艺术创作中起到很大的作用,就把书名改为《像野狗一样生存》 方力钧: “生活”是比较口语化的,比较随便的。现在改成“生存”就比较哲学。 从来都没有最好的时期,也没有最糟糕的时期。任何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如果和时代脱节的话,没办法想像艺术有理由存在。——方力钧 我对你和圆明园艺术家群心里面是怀着尊敬和崇敬的心态。就好像几乎在同时期.做音乐的崔健,写小说的王朔,大家在不同的领域其实是在做同一样事情,那就是对自由的表达。——罗怡 罗怡:我们想知道你对当代艺术环境的看法 方力钧:这个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从整体上讲,历史上任何阶段都不如现在的情况好。因为以前有各种各样的限制——传媒、印刷技术、人的生存的情况等等。我觉得至少在传播速度以及大家的关心程度上,现在都是最好的。 罗怡:你觉得现在是做当代艺术最好的时期? 方力钧:无所谓最好的时期,或者说从来都没有最好的时期,也没有最糟糕的时期。任何时代都有那个时代的历史,如果和时代脱节的话,没办法想像艺术有理由存在。 罗怡:像“圆明园画家村”的时代、“宋庄时代”、包括现在的798,都聚集了不同的艺术家,这三种不同的状态有什么区别吗? 方力钧:从单纯的美术史、艺术史角度来看,把“圆明园时期”说得多么重要都不过分。 我们知道新中国成立以后很长时期,我们的社会没有自由艺术家、自由文化人、自由知识分子。甚至就是一个无业游民都很难生存。在“圆明园时期”之前,不断有人在尝试以自己的意愿来生存,基本上都是以失败告终的——或是碰得头破血流,或是把自己毁掉了,或是选择远走他乡甚至海外。 “圆明园”在这种不甘心的链条里不是最早出现的,但是它跟这个时代配套了,正好赶上那个时候社会允许有一点空间可以让一小部分人根据自己的意
-
淘 关于CD/DVD/BOOK/MAGAZINE的专业推介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艺术史教授的她发表的长达1 1分钟的先锋流行曲“0 Superman”,竟然在英国成畅销金曲而一举成为纽约摇滚界的明星。已经将近10年没有发表专辑的她,如今发表这张全长录音室大碟,真有点久违了的感觉
-
英国侦探女王1 20周岁纪念特稿阿加莎·克里斯蒂文学散步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房子及花园共36英亩是阿加莎·克里斯蒂在1 938年花6000英镑买下,她每年夏天都在此度过,1959年送给了女儿和外孙,他们后来又买了包围花园的109公顷的农场。2000年,这幢房子捐献
-
读来读往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你知道竹久梦二吗? 关于竹久梦二的三人对谈 2010年春,《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由新星出版社出版。策划主编《读库》的张立宪在谈到这本书时说,自己是在对竹久梦二并不熟悉的情况下,就撺掇本书作者刘柠开始动笔的:“我是一个编辑,一个编辑并不一定非得跟自己沾边的东西有那么熟悉。有一次我看止庵提到‘竹久梦二’这个名字的时候,他眼睛中散发出的一些光芒,我就想这个选题应该是值得做的,就勇敢地逼迫刘柠写这个稿子了。” 刘柠为《读库》撰写的稿子经刊发后,引起很多关注,用张立宪的话说: “《读库》刊发以后,台湾的《印刻》杂志也冲动起来,在《印刻》又转载了一次。在台湾的《印刻》冲动的时候,新星出版社也冲动起来了,有了专门做这么一本书的想法。” 除去曾在《读库》里刊发的一部分文图,《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扩充了竹久梦二的两篇手记以及竹久梦二的年谱跟作品的年表。两篇手记分别是竹久梦二游历欧洲时所写《外欧日记》,以及告别人世前的生活日记《病床遗录》。翻译这两篇手记的刘柠说这一部分是止庵指名一定要他寻找到并翻译出来的。其中《病床遗录》只在日本30年代的《改造》杂志上发表过,刘柠在国内各大图书馆、出版社搜寻未果,后来是在日本的国会出版社得到了复印件。 2010年夏,由这本《逆旅——竹久梦二的世界》引发的一场三人对谈在北京展开,我们截取其中片段,希望可以让更多人对竹久梦二这位日本艺术家有所了解。 对谈嘉宾: 刘柠,专栏作家,艺术评论者,书评人。止庵,作家,评论家。 张立宪,出版人,人称“老六”,策划主编《读库》系列丛书。 如果局限在竹久与丰子恺的关系上面来理解竹久,可能就把竹久给局限了,其实他比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大得多。 刘柠:1921年春,在日本留学的丰子恺偶然在东京的旧书摊发现了一册竹久梦二画集《春之卷》,丰子恺随手拿起来,从尾至首翻过去,看见里面都是寥寥数笔的毛笔速写。书页的边没有切齐,翻到题目《同学》这一页上自然就停止了。他说:我看见里面画着一辆人力车,车中坐着一个女子.她的头上梳着丸鬏,身上穿着贵夫人的服装,肩上架着一把当时日本流行的贵重的遮日伞,手里拿着一大包精美的物品。虽然各部分都只有寥寥数笔,但笔笔都强烈的表现出她是一个已嫁的贵族少妇。她大约是从宅邸坐人力车到三月芜湖店购了化妆品回来,或者应某位伯爵夫人的招待,而受到了贵重的馈赠回来。但她现在正在向路旁的一个妇人点头招呼,妇人蓬头垢面,背着一个光头的婴孩,一只笨重大领头的叉襟衣服包裹了这母子二人。 丰子恺说:我当时在旧书摊上出神,因为这一页上的寥寥数笔使我痛切地感到社会的怪像与人世的悲哀。她们两人在同一女学校的同一教室的窗下共数长年的展曦,亲切平等地做过长年的同级生,但出校各自嫁人后,就应了社会上所谓贫富贵贱的阶级,而变成这幅画里所显示的不平等与疏远了。人的命运,尤其是女人的命运,真可悲哀的,人类社会的组织真是可诅咒的。这寥寥数笔的一幅画,不仅以造型的美感动了我,又以诗意感动了我的心。 以上是当年丰子恺对第一次看到竹久梦二作品的一个追述,刚才止庵老师也说了,确实没有竹久梦二也没有丰子恺。后来丰子恺由于经济原因,很快就回国了,回来以后,又让在东京的朋友给他继续买竹久梦二其他的画集。他开始用毛笔来阐释身边生活中常见的平俗事物。对比竹久梦二与丰子恺的作品,从题材上到画笔的运笔、韵味,可以看出有着非常直接的关系。 止庵:如果局限在竹久与丰子恺的关系上面来理解竹久,可能就把竹久给局限了,其实他比丰子恺的艺术世界大得多。在19世纪末到20世纪上半页,日本很多作家和画家都受了西方很深的影响,通过看作品,可以看到竹久梦二很明显地受到过莫迪里阿尼、蒙克、高更这些画家的影响。 竹久梦二是生在1884年,与他同辈的日本作家也是受到西方很深的影响,比方说比他晚一点的川端就说过——可以把表现主义称为我们之父,把达达主义称为我们之母。但日本有一个很奇怪的事情,这些作家、画家受到西方的影响之后,反而日本味更浓了,焕发出日本本身的审美趣味,他们的艺术追求都在学习里面反而发现他们自己的东西了。这跟我们有一点点区别,我们的作家、画家受到西方影响以后,画画、写作就是变成一个外国画或者外国书。 刘柠:竹久梦二跟那个时代很多知识分子一样,有非常鲜明的左翼色彩,在年青的时候是比较左倾的青年。他最早作为插画家,刚刚登上主流媒体,实际上就是为那个时候一家非常左倾的报纸,叫做《平民新闻》,画插画,从此成为大众传媒所接受的宠儿。 但是我个人觉得,竹久与那个时代很多的艺术家有一点很明显的不同,是什么呢?因为竹久出生的明治未年,恰巧是日本明治维新以后,自由民权运动前后这样一个时期。实际上日本在那个时候是非常崇洋的,当时大量浮世绘珍品都以很便宜的价格被欧美人拿走,陈列在人家的博物馆里。在这个时期,日本的很多大牌艺术家也是非常崇洋的,他们崇尚西化,比如说巴黎的沙龙展等等。一些日本民间艺术,在那个时代是被忽视的。 竹久梦二早年没有受过专业的艺术教育,在生前的时候,虽然出大名了,最后也很有钱,但他一生没有参加任何官方所办的画展。他虽然也画过家常绘画,但是完全出于个人趣味,没有送去参加这种画展,同时也没有加入过那个时候官方主流的比如美术家协会等等这样的机构。他不同于那个时代很多艺术家的一点是他对于日本的民间艺术是不拒斥的,不但不拒斥,而且来者不拒,统统把它作为自己的艺术营养,反应在自己的画里面。所以竹久的创作是“和”、“洋”结合的风格。 日本对作为艺术家的竹久梦二的评价实际上是在60年代以后大量出现的,当时日本已经进入经济高成长时期,在反过来检讨自己的艺术存量、库存的时候,重新发现了竹久梦二,为他做了很多的回顾展,包括大型的豪华版的画册等等。所以说,就竹久梦二个人而言,由于他自身出生的影响,他是一个野路子,但是他在方方面面可以说都留下了深深的足印。作为一个艺术家,他是多种身份的,除了我们所说的,比如说人形、油画、板画等等,他作为一个作家,作为一个诗人,也是有羞非常多的作品,他所做的一些歌曲、民谣,一直到现在还在被人们传唱。 我个人对于艺术家有一个分类,我认为艺术家从大的方面来说,分成两类,一类就像我们中国的齐白石、张大干、毕加索、巴尔蒂斯等等,这些人一生寿命很长,创作时期历程也非常地漫长,一生分成不同的时期,每一个时期都有一些巅峰代表作。还有一类艺术家,像刚才止庵老师提到的莫迪里阿尼、劳德雷克等等,都是人生非常短暂,转瞬即逝的,竹久梦二我认为就是属于后者的。他全部的艺术被压缩在一个时期里边,然后突然绽放,就像日本的樱花一样突然绽放,然后訇然坠地,落花流水,就逝去了。 在大正那个时期,竹久笔下的美人画为当时那些商业媒体,比如那些太太杂志、富人画报等等,提供了众多精致的内容,甚至其中有很多杂志在3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在上海出过中文版。 作为画家,他不是通过官方主办的影展、画展来立声扬名,他实际上跟今天很多以商业媒体为平台的插画家是一样的。 止庵:看这本书,可以感到竹久本身的艺术世界是很大、很宽的,其中一类画作是最具魅力的,就是竹久画的“美入画”。如果竹久没有这些画的话,会不会有这么大影响?地位会不会要下降一点呢? 刘柠:确实是这样,谈到竹久梦二,不能够不谈他的所谓“美人画”。竹久梦二笔下的美入画是一个完整的系列,呈现了所谓的大和女性这样一种非常典型、非常婉约的女性美。在大正那个时期,竹久笔下的美人画为当时那些商业媒体,比如那些太太杂志、富入画报等等,提供了众多精致的内容,甚至其中有很多杂志在30年代甚至更早一些的时候,在上海出过中文版。 当时鲁迅在上海生活的时候,常常从内山书店订购日本的出版物,里面就有很多的关于竹久梦二、蕗谷虹儿的画册以及资料。竹久梦二作为画家,他不是通过官方主办的影展、画展来立声扬名,他实际上跟今天很多以商业媒体为平台的插画家是一样的,在当时他是比较商业的,是一种典型的卖画赚钱这样的操作方式。 但是客观上,他所生活的年代是大正年代。日本有一个说法,叫做大正民主或者大正浪漫,那个时代的商业高度繁荣,竹久梦儿他作为创作平台的商业媒体也是非常繁荣的。他通过这样的一些商业媒体,在一个很短的时期,全面高度浓缩地展开了自己的一个艺术创作生涯,并且为像鲁迅激赏的蕗谷虹儿这样的一些画家提
-
记忆碎片复原记“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在今年5月份举行的香港艺术展览会(HongKong Art Fairl传媒预展上,香港艺术家又一山人身穿白色T恤,上面写着, “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 - 1990”。他介绍说这个展览不错。当时,这个展览的摊位被布置成艺术家们当年的生活居所:简陋的单人床、热水壶等,一边的墙上陈列着他们的手稿、阅读的书籍,一台电视机正循环播放纪录片。对比其他令人眼花缭乱、不知所然的“艺术品”,这几乎成了整个展览会上最有意思的一个。 整个展览来源于亚洲文献库最近所做的两个大型项目: “未来的材料:记录1980-1990当代中国艺术”及《中国当代艺术:原始文献》。后者由巫鸿教授编辑,即将由美国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 MOMA)出版。在中国近代艺术史上,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影响极为深远。在此期间,许多当前的知名艺术家,如陈侗、张晓刚、毛旭辉等,正在艺术院校学习,首次展出作品,并为其艺术实践和日后成就打下理论基础。在北京798的尤伦斯当代艺术馆,曾经举行名为“八五新潮”的重要回顾展。为了深入研究这个中国历史上的重要转折期,亚洲文献库展开了一个专题文献项目。香港大学美术史毕业的研究员翁子健(Anthony)与同伴一起,花费4年时间,收集、整理和保存这些弥足珍贵的纪实和原始素材。最后,他们汇集数百本1980年代的出版物,完成75次录像采访及一部纪录片的制作,并将一批著名艺术家和策展人的个人珍藏进行数码扫描。文献库共拥有7万多个数码档案,堪称为当今世界上最具规模、最成系统的1980年代纪实文献库。 历史的尘埃似乎总不能被完全网罗,上一分钟发生的事情,也极有可能变成罗生门事件。在参观了这些数以万计的原始数据之后,原本散落在各个角落的碎片,带着各自的痕迹,慢慢还原为历史的轮廓。过程并不沉闷,就像坐在家门前的老树下,听他们讲一个故事,背景就是国门初开、充满激情和憧憬的红火年代。他们所描述的,并不只是大时代的巨轮,更重要的是组成这艘巨轮的一个个动人细节,有血有肉。 一百分钟的剪接采访纪录片里,囊括了徐坦、黄永林、张培力、丁乙、费大为、徐冰、毛旭辉等7位艺术家的回忆节录。他们几乎都提及,当时对于书本、知识的渴求。一方面,当年物质生活短缺,大家谈论的话题很单一,会为了学术问题争论很久:另一方面,一些欧美西方的理论书籍、画册慢慢涌入,以及新潮文库、《汉译西方哲学名著系列》的出版,让他们发现除了前苏联之外的新天地,从单纯在技艺上的磨炼,转为对现实、对生存状态的诘问, “为什么”和”什么”进入了他们思考的核心。毛旭辉还记得,当年他们一心要求就读的云南美术学院改善“伙食”:包括食堂的伙食和打开学校的图书馆。校方迫于无奈,当面给他们打开美术系的资料室,才发现里面空空如也……直到毕业,他还深深纠结于自己读书不够的问题。费大为则记得,在16岁到26岁的日子,为了看书可以每天不睡觉。当年早上6点军训,除了上班还要政治学习,直到晚上8点之后才是自由时间。他们几个人把珍贵的书本传来传去,3天可以读完一本,还狂做笔记。后来被党支部发现,要求他们列书单坦白检讨,他们商量了一下决定豁出去,才发现一年里读了120本书,连自己也惊讶于这种疯狂。那时,他还练就了“反读书”的本领:就是从批判的语句中推断原文的意思,极大地延伸了知识的圈框,同时锻炼了独立思维。不过,他们也提到,读书的过程其实很被动,像是吃不能点菜的西餐:来一道吃一道,断断续续,靠自己推断前文后理,不像现在“吃中餐”,随便挑自己喜欢的。 让人印象最深的,其实是一些看起来无关重要的“小事”。徐冰当年曾代表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和其他系的老师一起挑选人体模特儿,一个下午看了几百个裸体,实在震撼,能在历史里大书特书一笔。事后,他们内部为了挑选准则讨论了很久。雕塑系的要求人体骨骼肌肉突出有特点、油画系的则希望要颜色比较明显的人体等等……纯粹学术的分歧,听起来有点遥远,又分明有趣。毛旭辉则提及,今天事业如日方中的张晓刚,当年和他的交往是从笔友开始。他们相约暑假到丽江写生,但是没有经费坐车,只好到汽车站逐个问运货司机,有谁愿意带他们去。找到了之后,他们一路上给司机买烟、买饭,车子不好使,每当死火他们就得马上跳下车,拼命摇手摇帮忙重新发动,3天后到达目的地,累坏的同时发现,所花的钱跟车票钱也差不多了。这些回想起来忍不住偷笑的细节,是这批艺术家心里最不可磨灭的成长足印。 纪录片“八十年代广东艺术家:从萨特到邓丽君”主要描述上世纪八十年代广东地区艺术家的状况。广东的情况较为特殊:除了受到书本的影响,读到萨特等人的书籍,看到凡高、塞尚的画之外,更重要的也许是来自港澳、深圳特区的影响,以及沿袭传统广东人的务实性格。有批评家认为,当年当北方同行口口声声谈论“自由”之时,广东这边已经实实在在地体验现代生活、消费文化带来的生活巨变。据说,这边的发展总是“有新无潮”,大家做新的东西,但不会形成“新的运动”。在广东文化里,大家并不执着于追问所谓的“终极问题”,该怎样就怎样。以致北方来的徐坦当年很不习惯这边的生活风气,没事就泡在茶楼里,总是很悠闲的样子。他提到一个很好玩的细节:当年卡式录音机刚刚流行的时候,有一个牌子叫三洋,大家都喜欢用来听邓丽君的磁带。有次他带了一台到北方,因为大家都没见过机器、也没听过歌者,虽然很喜欢那些歌曲,却以为唱歌的叫三洋,机器叫邓丽君,搞混了。还有艺术家提到,当年从港台流入的黄色录像、黄色书刊,对广东地区前卫艺术家的视觉文化发展有不可分割的影响。广东人就是觉得“没有大师、就是生活”,墙上的大字报也张扬地写着“我们什么都会,就是不会讲好普通话!”看来,对于本土文化的执著,并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了。通过他们的亲口描述,以及阅览当年留下来的手稿、书本,对于八十年代的艺术家和艺术品,有了一次时光穿梭式的了解。城市画报×翁子健 城市画报:你们当年的采访,大概的采访提纲是什么?主要包括哪些问题?翁子健:我们访问最大的一个主题即当时的文化氛围。由于文革结束,改革开放实行,中国重新开始翻译及出版外国的书本,加上青年知识分子对于知识的渴求,出现了所谓的“读书热”。我们在访问中探讨艺术家或艺术界当时受到什么书本、什么画册甚至什么展览、电影、音乐之影响。其他的主题也包括八十年代的学院教育、艺术活动、及地方文化差异等等。 城市画报:整个研究最大的困难在哪里?翁子健;我们采访的对象包括华南、华中、华北乃至西南等地,绝大部分的艺术家都很欣赏这个计划,欢迎采访和收集资料。最大的困难在于,那些数据数量惊人、大部分没有经过系统整理,散乱无章。4年里,我们为了搜寻、搬运、整理、扫描……马不停蹄。 城市画报:在研究过程中,有没有发现一些有趣的、新的研究点?翁子健:有的。比如,当时各地的艺术院校,包括中央美术学院、广州美术学院、浙江美术学院以及云南美术学院等等,对于各地艺术家成长的影响,有的有地利之便,有的一向有大师传统,还有的没有多少规章,任由他们自由发展等等……另有对女艺术家的研究,这方面也较少人关注,她们很少参加这类活动,到底是创作风气,还是社会风气,还是其他什么原因呢?现在有了文献库的整理数据,也许可以寻求到更确切的答案。 城市画报:为什么会特别有一个广东艺术家的纪录片?翁子健:因为八十年代的广东当代艺术是一个被忽视的部分。在一般的研究中往往将中心放在杭州(因为有浙江美术学院)或者北京。通过访问,我们发现广东由于是最早的商业活动地域,以及临近香港,整个文化氛围与内地其它地区大为不同,于是这个主题十分有趣。当然,广东艺术家的纪录片只是第一部。由于我们已制作了大量素材、又收集了很多的原始文献,我们希望在日后有机会制作其他主题的纪录片。 城市画报:如果到文献库参观,能否看到所有未删节的艺术家采访?翁子健:可以,在9月之后,所有的未剪辑影片都可以在文献库供查看。
-
优闲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文/陈轶婷·图/戴牟雨 上海 真诚的况味 Warm安福路2s3号 风和日丽的午后,走在安福路上,晃过一扇大大的落地玻璃,印着阳光下天空云絮的射影,低处的几个高矮不一的绿色植物和萝卜。这家名为Warm的小店,开业一个月都不到,还来不及在门口挂上一块有logo的牌子,我只在门口桌上的小木盘里找到了手写的店卡,外加一个橘黄色的笑脸。 店主谷小姐,留法11年归来。去年8月,和朋友一时兴起盘下了这个路边的铺子,直到今年的4月开门迎客。她在巴黎学习染织和色彩设计,这门学科在中国还真是鲜有耳闻,不过从店里精而不杂来看,色彩研究在生活中真是别有一番乐趣。同色系的物品和旁的摆设点缀让视觉井井有条,疏密有序。窗前和墙上或高或低搁着彩色封皮的图案设计书,就连一旁用来包装商品的牛皮纸都那么精美,还印着一个暗金色的大方框。 干净空间里有3张大长桌子,这是谷小姐闲来自己设计制作的,目前已有一张被预定了。印象派油画图案的方形盒子系列的香芬;高高叠起的纯白色封面涂鸦本,小书架上放着几排杂志;挂钩上的串木头小勺,抬头居然发现横梁上悬下的是猪笼草。她喜欢自己动手创造新的东西,店里的小物大多取材天然,由她本人配色并设计。如:几条格子限量版围巾,是从西藏采集原料归来,经过牛毛采集、特种洗涤,再挑选精良的部分,进行手工捻线,工艺十分讲究。她更是自信地指着门口地上的毯子称:料子比Hermes的品质还好! 金牛座的她,从读到一半的中国美院离开,多年奔走巴黎的生活和学习让她获益不浅。给法国家庭打工、在设计公司实习,在修道院所属的住所居住,她在异乡的生活和历练中收获了友谊,也看到了法国人真诚生活的一面,她笑着说 “人生其实很短暂,尊重自己内心的声音,然后一一去实现,到年老的时候,就将是充满幸福感的,不会遭遇回忆的贫瘠。” 一台苹果机、手边的各色工具、辅料,她可以自得其乐地在这里呆上一个下午。未来,她计划辟出更多的空间用来做简易的二手交换书店,并设想举办小型的画展、摄影展。 我希望小店里的物品是具有设计感,同时又是平凡百姓喜欢而用得起的。” ——店主谷小姐 01.德国设计团体Bless设计的床单,将亲密的爱侣直接画在了枕头上,大胆新颖的创意博得顾客开心一笑。02.清雅的米黄色、绿色、白色,褐色组合,体现出惺生活的格调。03.墙壁上挂着的围巾是用比羊绒手感还要好的牛绒制作的,当然价格也不菲。04.长方形的空间里,具有形式感地摆放着褐色木制餐具,另有她的外国设计师朋友寄卖的创意小物。
-
行走 日本·北陆秘境山海经
-
作者:
暂无
来源:
城市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城市雕塑规划
十二金人
纪念性雕塑
-
描述:
文图/Mr.lonely 在没有出发去西临日本海的北陆地区之前(福井、石川、富山三县合称),只认得在地图上那尖锐刺入大海的能登半岛。后来,同行的摄影师讲,多年前风靡中国的日本电影《追捕》,高仓健饰演的杜丘同学,就是在这片土地展开逃亡。后来,当我们驱车疾驰于能登海滨,惊起无数海鸟之时,却发现一个孤独的老头泡在海里。于是,同行的著名诗人廖伟棠先生,即席作俳句一首:能登遥远,海中老头飞起来了,追捕者啊,还在三十年前赶路。 北陆第一站抵达福井县,在若狭湾深处的入海口处有古老的港城小滨市,由于过去有将在这里刚捕获的青花鱼快速送往京都的美食家们饭桌上的历史,因而连接小滨和京都的道路便被称做“青花鱼之路”。在小滨鱼市场,我们得以感受热闹又整洁的早市,还有友善的渔民笑容,但是主角生猛海鲜们,真是令人有马上带上芥末大啖刺身的冲动啊。不过,带来深刻印象的还是,日本对传统的保育和再造,比如,小滨有非常独特的漆器工艺,具有宝石般光泽的“若狭涂”。而当地使用这种工艺制造筷子的工坊,居然成为了旅游的指定项目。你甚至可以在这里,亲手制造只属于自己的一双独一无二的筷子。 在远离东京、大阪这些繁华现代超级都市的北陆地区,自有一套依托山海的慢生活方式。比如石川县的首府金泽市,市内到处还看得到旧日的市容、传统工艺、历史遗迹等。因为源自江户时代的旧城保育良好,拥有非常绵密几乎要让人迷路的街道,经过重新装潢的古老建筑物现在大都成为饮食店与吃茶店或是土产店。让游客不但能接触到日本的历史文化,也能享受漫步在街道的乐趣。市内有充满禅意的典型日式庭院“长町武家屋敷”(武家住宅)、也有日本三大名园之一的兼六园。幸运的是,我们还在传统上是观赏艺妓及演奏的东茶屋街,遇到了一对用传统仪式举行婚礼的笠轻夫妇,真是仿如时光流转,回到江户时代。 在北陆旅行的终站富山县,可以观赏到日本最壮观的山岳景色,因为这里号称日本的阿尔卑斯山。拥有日本三大名山之一,海拔超过3000米的立山雪峰,和在白川乡的世界文化遗产——“五个山合掌造民居”。在日本的“观光地满足度”调查里,均是名列前10位必然之选。喜欢登山和探访秘境的旅行者,在富山,可以得到双重满足。而完成北陆之旅的朋友,更可以收获一次特殊的从海到山的丰富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