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2530 条
-
中国传统文化美学观点在油画创作中的启示
-
作者:
靳洪莲
来源:
活力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文化
美学观点
油画创作
-
描述:
把它表现出来。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其来源就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同时,在绘画的表象上显示着大师的个人感受,笔墨技法等各方面。而“这种看不见的东西”,即是画的精神的传递,是作者的思想和情感,是画的精神核心:而这种精神核心恰是我们需要传承下来的,要通过我们的画面再展现出来的东西。
-
刘晓东现实主义油画语言解读
-
作者:
王晓如
来源:
吉林画报(新视界)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技巧
中国长春
陶艺家
文化生活
艺术价值
现代陶艺
创作过程
艺术形式
工艺环节
艺术理论家
-
描述:
们归为三类:"1.照相式写实,如韦蓉、展望.2.表现性写实,如申玲、王玉平、陈淑霞.3.观念性写实,如刘晓东、王华祥、喻红、宋永红、王劲松等.其中第三批画家最值得注意,他们沿用了原有的现实主义传统和写实
-
妥木斯油画独特色彩风格的形成与发展
-
作者:
王改利
来源:
集宁师专学报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妥木斯
草原文化
情感
色彩
油画作品
-
描述:
妥木斯先生是我国著名的蒙古族油画家、美术教育家,他的油画作品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和很强艺术感染力,流露出浓重的草原文化气息。该文以妥木斯先生油画作品中情感与色彩的表现为研究对象,以其各个历史时期的油画作品为线索,以时代要求为依据,从其情感和色彩的结合来解读其油画作品的艺术内涵与魅力。
-
边景昭《春禽花木图》
-
作者:
王永林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宫廷绘画
院体
花鸟画
工笔重彩
平民化
武英殿
花木
翰林待诏
明代
花果
-
描述:
边景昭,字文进,明代宫廷花鸟画家。福建沙县人,生卒年不详。永乐年间(1403~1442年)任武英殿待诏,至宣德时仍供奉内廷,为翰林待诏,常陪宣宗朱瞻基作画,朱瞻基的诸多御笔花鸟即仿自边氏细腻清雅、寓吉祥含意的工笔设色画。边景昭为人旷达,且
-
独具特色的唐长沙窑瓷
-
作者:
吕成龙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氧化铁
陶瓷器
绿釉
长沙市
遗址
独具特色
长沙窑
唐代
釉下彩
出土
-
描述:
。1978年1月和11月,长沙市文化局对长沙窑遗址再次进行了调查与试掘。1983年3月至12月,湖南省博物馆与长沙市文物工作队(包括长沙市博物馆)组成长沙窑联合发掘小组,对长沙窑遗址进行了科学发掘,揭露面积400平方米,出土陶瓷器7211件。
-
元青花就在我们身边
-
作者:
大漠行者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元青花
世界性
内蒙古
文化现象
收藏界
-
描述:
元青花的创烧以及收藏鉴赏是一种世界性文化现象,更是全球范围内,文博界、收藏界最为关注、追逐的焦点。我国是创烧元青花的所在地,已经发现的元青花遗迹遍布全国各地,凡是元代的一些重要区域,都有发现使用元青花的痕迹,像河北保定、内蒙古集宁路、江西高安等地发现元青花窖藏
-
它们曾经征服世界 中国清代外销瓷展上的青花瓷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欧洲人
青花瓷
洛可可艺术
清代
观众
贝壳
中西文化交流
首都博物馆
外销瓷
中国瓷器
-
描述:
外销瓷回流进入收藏市场,已经成为近来颇受关注的一个现象。2010年2月4日至5月9日,首都博物馆与北京福海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就曾在首都博物馆举办中国清代外销瓷展,共展出192件(套)精品,为观众提供了一次集
-
佛海人参大肚僧:程远斌和他的弥勒收藏
-
作者:
廖文伟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弥勒佛
天门市
收藏
坐姿
二三十年代
造型
青花
优秀成果
佛教中国化
造像
-
描述:
1992年秋水正瘦时,一批日本游客出现在湖北天门石河峪镇。其中有个热衷农业养殖的中野村夫,他发现有个门店临街的壁柜池中放养着一二十只甲鱼,便走了进去,原来那是个甲鱼养殖场营业处。营业处厅堂不大,与众不同的是,厅堂里竟然供奉着数十尊瓷塑弥勒佛,有站姿、卧姿、坐姿,全都乐盈盈、笑哈哈的神情欢喜。仿佛厅堂里充斥他们朗朗的笑声。日本人供奉弥勒佛同样十分虔诚,只是,这近百尊弥勒济济一堂的情景,中野村夫还是头一回见到。他显然
-
康熙墨地素三彩西厢故事方瓶
-
作者:
刘敏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莺莺
张生
情景交融
人物故事
画面
成化
康熙时期
西厢故事
底部内凹
-
描述:
"镇江博物馆藏有一件墨地白釉开光素三彩西厢人物故事图方瓶。此瓶高55厘米、口径12.5厘米、底径11厘米。平底,底部内凹成方形,内有青花"大明成化年制"六字楷书款。瓶身饰多组开光,内绘人物图案。"
-
访黄花梨木雕收藏家李宝琦
-
作者:
朱有仪
来源:
收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收藏家
藏品
木材
文化内涵
木雕艺术
大师
作品
海南岛
工艺美术
黄花梨
-
描述:
2010年9月25~28日,收藏家李宝琦在西安美术馆举办了“黄花梨作品个人收藏展”。开幕式当日,数位木雕界大师齐聚古城,为其站脚助威。以往收藏家举办个人展览,鲜有作为展品作者的工艺美术大师亲临捧场的。李宝琦为人低调,几次接触,却反复提出不要宣传他。最终笔者以为了给后面的大师专访搭造一个恰当的于杂志“亮相”的平台,他才答应接受了采访。 记者:从几天前参观您的黄花梨作品个人收藏展,我们看到您的藏品多是当代中国工艺美术大师之精品力作。是什么原因使您与木雕结下缘分?尤其如何跟木雕中的黄花梨木雕结下不解之缘的? 李宝琦:我很赞同作家海岩的一段话:一件元青花瓷器如果是真品价值上千万,如果说是赝品价值不过几十元,最多上百元。请10个专家来鉴定,有5个专家说真的,有5个专家却说是赝品。这样问题就不好办了,哪怕有两个专家说是赝品作为藏家心里也是七上八下不舒服的。而黄花梨等木器收藏比较直观,看看纹理,嗅嗅气味,多多接触,几年下来自己就可以判断真假了。这是我选择黄花梨木雕收藏的一个原因。 侧重于黄花梨木雕收藏,其实还是由阅读《收藏》杂志开始的。十年前我在你们的杂志上看到关于海南岛有“三宝”(海捞瓷、黎族服饰、黄花梨木)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