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化】搜索到相关结果 166 条
-
先进的水平连铸拉坯装置
-
作者:
暂无
来源:
冶金设备和技术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连锜机
二次冷却
轴承
优化改造
-
描述:
先进的水平连铸拉坯装置
-
文化百花园中的艺术瑰宝——评介《当代中国的工艺美术》
-
作者:
刘鲁风
来源:
瞭望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系统介绍
历史渊源
中国社会科学
美术陶瓷
艺术宝库
风格特点
当代中国
世界文化
工艺美术
雕塑
-
描述:
中国的工艺美术,其品类之盛、风格之异、技艺之精、造型之美,犹如万花竞艳,众彩纷呈,是世界文化艺术宝库中一颗光彩夺目的明珠。 然而这样的艺术瑰宝,却很少见诸著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当代中国
-
艺术激发着他在科学上的创造力--访加拿大杰出科学家格哈德·赫兹堡博士
-
作者:
熊昌义
来源:
瞭望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风景画
渥太华
创造力
科学家
分子结
诺贝尔化学奖
书架
加拿大
访问学者
构模型
-
描述:
渥太华专电 我对加拿大著名的科学家,诺贝尔化学奖获得者格哈德·赫兹堡博士的第一次采访是在他的书房里开始的。当时,我同两位中国访问学者应邀到他家中参加一个聚会。 从表面上看,这只不过是一间普通的书房
-
油画《孔子》
-
作者:
史嘉秀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生哲学
中国文化
孔子思想
中国封建社会
美术学院
人物画
象征着
孔老夫子
油画
范仲淹
-
描述:
封建社会的圣人,孔老夫子的形象似冉冉而立,似飘飘欲仙,令人望而肃敬。画家设计了绚和斑驳的色彩和朦胧飘渺的意境,象征着孔子思想对中国文化的影响:源远流长而又纷繁复杂。画面内容既含蓄又丰满。画的左方,隐约而见
-
「上海大学美术展览」在纽约
-
作者:
黎芑
来源: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纽约市
校际交流
中国文化
上海大学
美院
大学校长
学院院长
纽约时报
美术作品
工艺美术
-
描述:
将在上海展出。这次展出于今年三月廿六日至四月四日纽市大雷门学院、博若克学院、享特学院的三个画廊同时举行,作品有国画、油画、雕塑、陶瓷、石刻、工艺美术共计112件,都是美院七十几位师生近年的创作。这次展出是成功的,默菲校长认为这次展出“充分地表现了中国文化的传统和活力”。展出受到纽约教育界,美术界的重
-
乡镇小煤窑煤(矽)肺调查
-
作者:
周义
安青山
李廷秀
赵万伦
来源:
劳动医学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尘分散度
矽肺
肺内
粉尘沉积
二氧化矽
小煤窑
发病工龄
乡镇
粉尘浓度测定
防尘设备
-
描述:
为了解我区乡镇小煤窑井下劳动卫生、尘肺发病情况及有关因素,于1985年6~11月对大沙沟的四个乡村办煤窑,140名井下作业工人进行了煤(矽)肺调查,现报告如下: 一般情况
-
独特的雕塑公园
-
作者:
暂无
来源:
老同志之友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文特色
艺术作品
文震亨
微观环境
物化形态
旅游景观
城雕
环境美化
艺术表达
现代城市化
-
描述:
独特的雕塑公园
-
长江以南的最大硅砖生产线在湖南冷水江建成投产
-
作者:
余三增
来源:
湖南冶金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技术
耐火材料厂
机械加工
长江以南
建筑材料
理化性能指标
企业建筑
重点工程
-
描述:
的短线产品,是冶金、建材、有色金属、机械加工、化工、轻工等企业建筑窑炉用的主要耐火材料。冷水江耐火材料厂新建的这条硅砖生产线的试产品,其理化性能指标都超过了国家规定的标
-
窑车轻量化的有效性
-
作者:
陈琴芳
高沙 株
来源:
能源工程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燃料费
耐火砖
烧成温度
蓄热量
降低率
珍珠岩混凝土
窑车
轻量化
散热量
-
描述:
隧道窑是依靠外部给予热量,使制品、窑具及窑车均得到加热;又从烟囱放出热量,从窑墙散失热量. 在这些项目中,作为对制品的加热热量是一定的,如能降低其余部分的热量,燃料费也随之节省. 这些轻量化窑车,由于能降低窑车蓄热量,预料是可以节能的.
-
寻“根”还是“西化”--关于我国文学发展方向问题的辩难
-
作者:
官晋东
来源:
云南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8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国文
寻“根”
韩少功
作家
民族文化传统
物质生产
西方现代派文学
张陵
“西化”
发展方向
-
描述:
近年来,由于“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政策真正落实和思想解放运动的提倡,文学评论和理论研究与创作一样,都打破了过去那种死气沉沉的格局,从一元走向多元,从单调走向丰富,呈现出五彩缤纷的繁荣局面。尤其是在关于我国文学发展方向的这个重大问题上,自1981年以来,也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和有益的探索。到去年,又出现了以韩少功、阿城、郑义和以李洁非、张陵为代表的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对这两种在当前文坛具有代表性和一定影响的思潮,笔者不敢苟同,欲在此谈谈浅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