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劳改农场】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也是一个“过去的故事”——谈郑于鹤的雕塑艺术
-
作者:
燕明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十年代
泥人
劳改农场
图书室
四十年
-
描述:
他好学,是个聪明人。——这是四十年前,拜“泥人张”学艺的郑于鹤,给我留下的印象。如今,他虽然还是那么爽朗,朝气不减当年,但毕竟是鬓发飞霜了。我对他的认识,自然也比过去的那点印象要深入得多。郑于鹤很善于去发现美和表现美;他更懂得如何把握并大胆自如地突出装饰美的种种意趣。正因为他具有这样的艺术秉赋,再加上数十年如一日地刻苦劳作,在坚持以严肃态度献身于艺术的同时,也严肃地塑造了他自己,成为一个城实的、有才华的雕塑家。大概是六十年代初,我在北大荒一个劳改农场的半间小图书室里,从一份过期的《人民画报》上
-
雕塑专页
-
作者:
暂无
来源:
装饰
年份:
199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六十年代
泥人
劳改农场
图书室
四十年
-
描述:
雕塑专页
-
每天的日子
-
作者:
黄永玉
来源:
数学教学通讯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炼丹
博物馆
单调
意大利
名胜古迹
劳改农场
言语
雕塑
油画
音乐
-
描述:
单调至极,但不讨厌.早晨很快到晚上,躺下一觉又到了第二天,一晃半年就过去了.言语不通,路不熟,没有中国书报看,没有喜欢的音乐听,少中国人来往,不会喝酒,名胜古迹、博物馆去一两次就够了,衣服、皮鞋该买的都买了……这样的日子能受得了吗?能的.也算是一种涵养.从当年的劳改农场、牛棚这类炼丹炉出来的人,还有什么日子是过不下去的?单调算什么?在翡冷翠,我算是度过了半个夏天、一个秋天和半个冬天.每天画十小时以上的画,鬼迷心窍,有时连烟斗都忘了点,还觉得时间太少.在香港我跟朋友研究,去意大利打算完成三十幅油画,做三件翻铸成铜的雕塑带回来;告诉妻子,要在意大利住半年.他们都半信半疑.时光倏忽,打点归途行装的时候到了,发现将要带回家的是四十幅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