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前】搜索到相关结果 1942 条
-
博物馆:会“思考”的建筑
-
作者:
暂无
来源:
建筑与文化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亚历山大
建筑师
托勒密
战利品
思考
缪斯
博物馆设计
公元前
文化珍品
博物馆建筑
-
描述:
博物馆一词,源于希腊文缪斯庵(muselon),原意为祭祀缪斯的地方。约在公元前5世纪,在希腊的特尔费?奥林帕斯神殿里,有一座收藏各种雕塑和战利品的宝库,它被博物馆界视为博物馆的开端。公元前三世纪,托勒密?索托在埃及的亚历山大城就创建了一座专门收藏文化珍品的缪斯神庙。这座
-
从题材到语言看美术与中国的关系:曹庆晖访谈
-
作者:
王青云
曹庆晖
来源:
建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董希文
减租会
中国美术史
艺术语言
民族风格
在激流中前进
视觉艺术
中国油画
油画教学
-
描述:
a+a:我们知道,造型艺术中对民族性表现的认识与实践在新中国美术界一直比较自觉,像董希文在1956年"全国油画教学会议"曾率先提出油画的民族风格问题,此后美术界就此多有实践和讨论。而近三十年来,随着国家改革开放的深入,与西方世界在各领域广泛而深入的接触与合作,如何确立民族文化主体价值的问题也为我们关注和思考。就此,希望您从近现代美术研究的角度谈谈美术与中国的关系问题。
-
史前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上古神话及史前出土文物的哲学解读
-
作者:
陈望衡
来源:
江海学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神话
史前
人天关系
-
描述:
人天关系是哲学的基本问题之一,我们可以从神话传说与考古文物两个角度来认识史前中华民族的人天关系观:(1)人天一体,体现为盘古开天地神话。(2)人代天工,体现为女娲补天神话。(3)神为超人,体现为史前
-
岁末清供
-
作者:
祝俊生
来源:
江淮法治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花鸟市场
用清
禅意
庭坚
瑞雪兆丰年
一寸金
前几
水养
凌波仙子
清香扑鼻
-
描述:
市场,买一盆水仙回来,放到办公桌前,清水供着,在一个青花瓷圆盘里,素素的,正是冬日闲坐,水仙可亲。我忽然想到一个词,岁末清供。前几年,心躁性浮,不喜欢养花,自然也不喜欢水仙。一次去城里一个亲戚家吃饭,看到花架上摆着一盆水
-
城市雕塑的审美定位
-
作者:
吴农
张小晶
来源:
江南论坛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超前意识
城市文化建设
观赏性
美学意义
城市雕塑
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
城市精神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审美定位
文化品位
艺术素养
功利主义
文化内涵
文化发展
公共环境
精神产品
-
描述:
城市雕塑的审美定位
-
《布尔津五彩滩》
-
作者:
冉瑞林 摄影
来源:
江南社会学院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超前意识
城市文化建设
观赏性
美学意义
城市雕塑
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发展
城市精神
城市建设
可持续发展
审美定位
文化品位
艺术素养
功利主义
文化内涵
文化发展
公共环境
精神产品
-
描述:
《布尔津五彩滩》
-
《核舟记》评注
-
作者:
必成
来源:
江苏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年份:
197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手卷
舟子
《核舟记》
篆章
苏黄
《前赤壁赋》
东坡
苏拭
雕刻者
王叔远
-
描述:
《核舟记》是一篇优秀的状物散文,层次清晰,描写细致逼真,行文疏密有致,不仅是一幅引人注目的静物写生,而且仿佛是一组耐人寻味的动画片。它把一只精美玲珑的工艺品,生动形象地呈现在读者的眼前,它将高超
-
甘青地区新石器时代“塑绘结合”彩陶装饰评述
-
作者:
王立夫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薄肉塑
多重装饰
史前造物
精神功利
沥粉堆金
-
描述:
塑绘结合的彩陶,这些看似直观、真实的"艺术作品"中往往包含着史前人类复杂的意念和想象,是真幻一体的,具备巨大的情绪感染力,对后来中国艺术,特别是中国雕塑艺术和器物设计的装饰性和意象性两大根本特征的形成都给予了深刻的影响。
-
汉代陶瓷雕塑艺术风格窥探
-
作者:
熊寥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198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陶瓷
陶瓷雕塑
艺术风格
艺术家
汉代
陶塑
造型
西汉前期
兵马俑
出土
-
描述:
汉代陶瓷雕塑,是中国古代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西汉前期陶塑,继承了秦代那种模拟现实,注重细节刻划的质朴的写实风格。咸阳出土的三千兵马俑,无论是从单个步、骑的面容、形体、服饰的制作,还是从步
-
浅析陶瓷油画审美特征
-
作者:
武育伦
来源:
中国陶瓷工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特征
形成发展
陶瓷油画
前景展望
-
描述:
陶瓷油画作为独立的陶瓷艺术种类,自出现以来,由于其独特工艺性、丰富装饰性以及深刻的文化内涵性,不仅深得大众的喜爱,而且在陶瓷艺术史中占据了重要位置。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不仅源于其独特的艺术审美性更是由于其本身所蕴含的深厚民族文化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