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卢铿:“新东方主义”探秘
作者: 卢铿   来源: 商周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现实意义   东方主义   刘致平   老建筑   有责任   艺术风格   继承   复古   传统文化  
描述: 风格本是一种有生命力的现象。以住宅为例,风格不只是外在的东西,而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生活文化所造就的人居理想的细节。我们关注的这种艺术现象可以有许多称谓,例如“中国现代风格”、“创新中式”、“摩登中式”、“现代中国风”、“中国新古典”、“民族浪漫主义”、“古典复兴主义”、“传统现代主义”、 “现代还原主义”、“新乡土主义”、“地方复兴主义”、“亚洲时尚主义”等等,我认为还是称之为“新东方主义”最好。 理想中的“新东方主义”艺术风格是什么?凭借着对传统文化和时尚生活的理解,品味着古典与现代的对话,我们试图走进“新东方主义”审美艺术的理想空间—— “新东方主义”主张本土艺术精神的传承。这种传承不只是对传统艺术语汇中的符号有兴趣,而是在传统文化与哲学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并加以积极继承,在语汇、意境和气场的阶梯上进步,挖掘时代建筑的情感价值, “得其古意、取其精神”。 “新东方主义”紧随时代的演进。我们有责任去保护古老的文物,但没有义务去再造昔日的旧景。正如刘致平先生说过的, “仿制、因袭和复古都是倒退行为,不足以言之为创作。对过去的古老建筑必须批评地接受”。继承是为了变革而不是为了复古。过分追求原汁原味是没有现实意义的。北京平安大道的商业效果就是复古主义失败的一例。我们可以用历史的眼光去评价古典遗产的审美,但更应该以时代的观念去指导当代艺术的提升。 “新东方主义”是泛义的艺术风格。她足以涵盖或影响各种艺术形式,包括建筑艺术、雕塑艺术、绘画艺术、书法艺术、音乐艺术、表演艺术、装饰艺术、家具艺术和园林艺术等等。所有这些艺术形式在传承的基础上变革,推动着建筑等各种无字史书的当代漫游,让顽石朽木尽皆有情。 “新东方主义”尊重原创的功力。艺术的真谛在于它是突破传统的转换力和创造力。重在一个“新”字。艺术是民族的,更要是新的,艺术应该保持鲜活的生气并且充满独特的脉动,在继承和借鉴的基座上谋求新的原创,这是艺术最美妙的内核,并蕴含着中华文明的千年功底、气势、风骨与神韵,却又演绎着当今时代的审美快乐,表达着文化发展的全新态度。 “新东方主义”引领国际的潮流。中国人有足够的理由和能力创造和引领一代新的并且持续久远的审美潮流。东方和西方艺术观念在融合而不是简单拼合,之后,将拥有一个特别的艺术创作的时空。 “新东方主义”需要资本的关照。有人说艺术是媚俗的,因为它总是趋附于金钱。我们说艺术是实际的,因为它离不开投资的支持,反过来还给予投资以更为理想的回报。只有一个既是民族的又是国际的新艺术风格受到大家的共同关注时,历经维护、嫁接和新生,她才能经得住历史的考验。 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正在给世人一个似乎愈来愈明白的昭示:人类的历史可能再次赋予中华民族一个再度“中兴”的辉煌机遇。中国的建筑文化正面临着一场空前的挑战,这场挑战的成果将是一种可能超越传统艺术和西方艺术的新艺术风格的整体出现。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