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出神入化 遗响千春:毕加索人物画风格评析
作者: 王清亮   来源: 作家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生命   绘画风格   立体主义   手法   人物画风   毕加索   代表作品   自然   人物塑造   几何空间  
描述: 一个被艺术和历史永远铭记的名字——毕加索,在灿若星海的油画作家中留下了无可比拟的闪耀痕迹,在艺术思想、作品流传、风格嬗变等多个方面,与其比肩者屈指可数。毕加索的人物塑造在图形构成、反映主题、历史分期、返璞归真等多个方面都有着鲜明的个性和特点,本文试图从以上几个方面对毕加索的人物塑造风格进行评析,为研究大师的艺术发展勾勒出粗线条的轨迹。
屠格涅夫的庄园
作者: 暂无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生命   绘画风格   立体主义   手法   人物画风   毕加索   代表作品   自然   人物塑造   几何空间  
描述: 位于俄罗斯奥廖尔省的斯巴斯科耶庄园,是伊凡·谢尔盖耶维奇·屠格涅夫(1818-1883)的庄园。但从严格意义上说,那不是他的庄园,而是他母亲彼得罗芙娜的庄园。他的父亲是一个穷军官,家里没有多少土地与财产,倒插门进了斯巴斯科耶,但他没有掌门,大权依然旁落彼得罗芙娜。而实际上,也不是母亲彼得罗芙娜的庄园,彼得罗芙娜早年丧父,继父不喜欢她,在家常常受到虐待,16岁的彼得罗芙娜在虐待与歧视中离开了家,大地主伊凡叔叔收留了她,30岁的头上,叔父突然去世,她作为财产的继承人,突然得到一大笔遗产,包括这座庄园,数处领地,几千俄亩的土地和几千农奴。1818年10月23日,未来的作家屠格涅夫出生在这座庄园里,但这座庄园属于他是在母亲去世之后,他放弃了其他的财产继承,要了这座载满他的童年、青春、欲望与创造的古老庄园。 2009年8月20日,我们从莫斯科驱车五个小时,前往斯巴斯科耶庄园,探访早已远去的屠格涅夫先生。这座足有4500公顷的庄园,现在完全属于屠格涅夫了,名为屠格涅夫故居博物馆。斯巴斯科耶到现在还可以称为真正的乡村,远离都市,参天的大树遮盖着一座孤零零的房子,空气中滴得出都市人饮用的纯净水,水泥路面在停车场便被打住,马房前是一大片绿茵茵的草地,厕所的窗前插满了香艳欲滴的鲜切花,厕所内纤尘不染,负离子胜过丛林。 这就是将近两百年前的屠格涅夫的庄园? 在偌大、宽阔的花园里,景色万千,变化无常:一会儿仿佛是茂密的森林,一会儿是浓荫碧翠、黄沙铺盖的小径,一会儿是灌木丛,一会儿是令人赏心悦目的遍布沟壑的小白桦树林。 这里,各种树木似乎应有尽有。有参天的橡树、阔叶林、松树、梣树,挺拔的杨树、粟子树、白杨、枫树、菩提树。在僻静的角落里,有铃兰、草莓,长着褐色脑袋的蘑菇,花朵呈天蓝色的菊苣。 这真是一个世外桃源啊。(《屠格涅夫传》) 屠格涅夫晚年回忆自己的童年,还记得有一位心灵上充满激情的家奴领他到花园的隐秘处,给他朗读诗,场景颇有诗意:“这些树木,这些碧绿的叶子,这些高高的草丛把我们遮住,跟其余的世界隔绝;没有人知道我们在什么地方,我们在做什么事情;然而我们是跟诗在一块儿的,我们充满了诗意,陶醉在诗意里……” 传记中的花园,当然指的是住宅的前后,当我们站在故居的窗前,看到那一丛丛天蓝色的雏菊时,讲解员便会随机插上说,少年的屠格涅夫在屋里读书,只一抬头,菊花便会向他微笑。 但这个世外桃源并非都是充满诗意,并不都是四季花开。很残酷的现实,常常弄得小小年纪的屠格涅夫不知所措。母亲大父亲六岁,婚后除了生孩子是他们共同的事情,其他都是各行其是。父亲不管家也不爱家,外出打猎,打牌,酗酒,找小姐;彼得罗芙娜专横,任性,怪癖,傲慢,急躁,粗暴,对农奴们残酷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庄园里使用的五十多个农奴,任她使唤和支配,这些农奴只要一听到女主人的名字就胆战心惊。他们常常在马厩里被鞭打,遭受各种各样的侮辱,被放逐到穷乡僻壤,弄得妻离子散,家破人亡。 彼得罗芙娜非常清楚自己对农奴有无限的权力,苛刻、专横是家常便饭。“我对手下拥有生杀予夺的权力,不为他们任何人承担责任”,“我想杀就杀,想赦就赦”,这几乎成了母亲的口头禅。大概是童年和少年时代遭受的苦难,婚后生活又不幸福,甚至整天生活在醋意之中,这些都给她带来了内心的烦恼,容易动怒、偏执、喜怒无常,甚至暴戾。讲解员是这样解释的,但她也是矛盾的,集矛盾于一身。彼得罗美娜对孩子既温情又冷酷,以至孩子们不知道如何面对自己的母亲。她有时对孩子关怀备至,甚至温柔体贴,但这并不妨碍她虐待他们,常常无缘无故,为了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惩罚他们。“我的童年没有一个愉快的回忆。我害怕母亲,就像怕火一样。任何一件小事都可以使我受到惩罚——一句话,像严厉训练新兵一样对待我。我几乎没有一天不挨打;当我胆敢问母亲为什么打我时,她斩钉截铁地说:‘你比我知道得清楚,你猜猜吧。”’ 我现在就站在屠格涅夫受惩罚的故居里,这座马蹄形的房子。我们从餐厅开始参观,讲解员说,母亲总是要求孩子们用餐时必须在餐桌上,而第二个儿子屠格涅夫却喜欢在用餐时到处走动,自然招致母亲的斥责。二儿子爱听钢琴但又不会弹,母亲便从莫斯科请来钢琴师,将那架特制的钢琴放在餐厅,专门为她亲爱的儿子弹奏。这就是母亲彼得罗芙娜。屠格涅夫在这个餐厅的另一个故事也值得一书。那时他已成名,奥尔多省的一个贵妇人带了她的四个孩子来拜访,刚上台阶,屠格涅夫走出餐厅迎接,贵妇人向心仪已久的作家一一介绍自己的孩子,希望听到一些赞扬的话。不想,屠格涅夫愣了半天,他作品中优美的语言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竟然冒出了一句:“他怎么长得像猴子?”当场惹怒贵妇人,官司打到法庭,非要作家道歉。不知故事的真假,讲解员说,屠格涅夫在生活中是一个很呆气的人哪! 餐厅也算是一个小的客厅,大客厅就在里面,站在大客厅的屠格涅夫,全无呆气,他和他的朋友在此高谈阔论,政治、文学、艺术。当这座马蹄形的房子完全属于彼得罗芙娜第二个儿子的时候,屠格涅夫按照自己的理想进行了改造。大客厅成为他与朋友们聚会的主要场所,酷爱油画的屠格涅夫,收藏了许多的名画,以便在大客厅中轮番着更换张挂,成了朋友聚会一个重要的话题。书房的布置简洁,耶稣的画像与书桌相对,屠格涅夫伏案时,抬头便与耶稣对视,那种心灵的交流,可能不为外人所知。书房同时也是屠格涅夫的卧室,用了中国的屏风,将一张狭窄的床围在一角。有时,屠格涅夫一整天可以待在这间书房里,写作与休息只隔了一道薄薄的屏风。屠格涅夫终生未婚,他爱过一个女仆,两个演员,其中意大利著名演员波琳娜,还被请到斯巴斯科耶庄园。这座房子里便有一间专门属于她的客房。屠格涅夫终生热恋着这位有夫之妇,甚至在巴黎写作,这位并不漂亮但却是他钟爱的女人,给了他创作激情。有一个活动室,中间安装了台球桌。屠格涅夫是一流的棋手,三流的球手。周边的书架,显示的是房屋主人的渊博,屠格涅夫懂十二国语言,藏书中有各种语言的版本,在他赢了棋或输了球的时候,会随手取出一本书,无论哪一种语言,便会高声朗读起来。仆人的房子居于这座建筑的中间,房子在每个方向开有一扇门,方便主人随时召唤。仆人房间有一排的箱子,专属屠格涅夫外出旅行与居住时使用。 我默想了一下,可能这一排箱子跟随屠格涅夫的时间比在斯巴斯科耶庄园居住的时间还要更长一些。屠格涅夫一生,包括外出求学、旅行、写作等,足迹遍及欧洲,莫斯科、彼得堡、柏林、瑞士、罗马、巴黎等等,一次次外出,一次次回乡,但是,每一次的外出与每一次的归来,都是对屠格涅夫的一次定格与更新——知识、观念、感情与创作的定格与更新。 1843年屠格涅夫在《祖国纪事》上发表的长诗《巴拉莎》和别林斯基的高度评价,改变了母亲对作家的看法(她曾认为“作家是什么玩艺儿?作家和抄写员是一类货色”,“作家和抄写员都是为了捞钱而浪费纸张……贵族应该供职,并且靠公务,而不是靠糟蹋纸张获致功名利禄”)。瓦尔瓦拉·彼得罗芙娜说她第一次读长诗时无动于衷,但以后越读越喜欢它,并且做出了一个很有诗意的举动:端来草莓,放在长诗的旁边,“这一来,你的《巴拉莎》、你的小说、你的长诗……便散发着草莓的香味”。但是,儿子在1846年回到斯巴斯科耶时,却对文学没有了兴趣,他爱上了打猎,整个夏天和秋天,几乎手不离猎枪,根本没有提过笔。他在农奴猎人阿法纳西·阿利法诺夫的陪同下,手持猎枪走遍了整个奥廖尔省和与它毗邻的几个省份,在森林和沼泽中东奔西跑。当我们的汽车在森林中飞驰时,俄罗斯作家协会的奥列格·巴维金便见缝插针地告诉我们,这里就是屠格涅夫打猎的地方。他说,打猎最能体现俄罗斯人的品质,面临危险时的坚毅、忍耐、刻苦和冷静。打猎不仅使人接近大自然,而且使人能够深入了解大自然的奥秘,屠格涅夫说,只有猎人才能“在昼夜的各个时分看到它的全部美丽和可怕的景象”。所以,你看,他的《猎人笔记》对大自然的描写多么精彩。同时,对作家来说,打猎还有非常重要的一面,就是行猎使他和人民亲近,与农村生活的情景接近,交谈则可接近人的心灵。屠格涅夫后来出钱将那个农奴赎出,住在距斯巴斯科耶很近的林子里。屠格涅夫经常到阿法纳西那儿去喝茶,聊天,谈打猎和生活,有时还会顺便去看看偏僻的村落、草原地主的庄园、守林人的住屋,观察农民和地主的生活,从他们的语言中汲取营养。在寒意料峭的秋日降临时,屠格涅夫又一次悄悄地离开了斯巴斯科耶,但当他回到彼得堡后,他向创刊的《现代人》,向他的恩师别林斯基呈送上的是来自斯巴斯科耶的礼物,这就是《猎人笔记》的前几篇小说。小说一时使得《现代人》名声大振,同时,斯巴斯科耶也将屠格涅夫推上了文坛耀眼的位置。 《猎人笔记》是由一个又一个独立成篇的短篇小说组成的,前后用了好几年的时间完成,但在艺术的指向上却是一致的,就是对于农奴制的批判。这成为一本在俄罗斯文学中揭开一个新时代的书。如果将《猎人笔记》的成就归于那一个夏天与秋天屠格涅夫在行猎中对周边农村事物的观察,也是可以的,但实际
德国国家历史博物馆新馆
作者: 戴林琳   崔光海   来源: 世界建筑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军械库   展厅   贝氏建筑   几何空间  
描述: 2003年5月德国历史博物馆新馆落成,贝聿铭在巴洛克式军械库对面的边角地块上创建了新馆。新馆造型厚重凝炼又富于光影变化,极具雕塑感。贝聿铭再次采用三角造型、米色石灰岩和混凝土、弧形玻璃幕墙、螺旋楼梯以及中庭,建立了与周围历史建筑的联系。
大竞技场:席时斌个展
作者: 伏平   来源: 现代装饰(家居)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索卡   历时性   台湾青年   专业训练   最大型   重组成   不锈钢片   上海美术馆   古罗马时期   几何空间  
描述: 由北京索卡艺术举办的《大竞技场——席时斌个展》展出了台湾新锐青年艺术家席时斌的十三件作品。这是席时斌在北京的首个个展,更是台湾青年雕塑艺术家一次大胆且华丽的亮相。席时斌回归早期建筑制作的专业训练,将现存于世界上最大的古罗马时期竞技场遗迹概念做了一次完美的翻转,《大竞技场》一作将模型的几何空间拆解重组成带有菱形状且又光滑亮面的立体作品。展场配置上延续历时性的创作脉络,《蓝图》的重制、立体雕塑拆解后的墙上浮雕作品、《符号与记忆之马》、《圣母》、《星之狮》、《动物之门》等经典风格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