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我的非优质男友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清水芙蓉 基因变异的小鸟 一日,和阿M一起看某韩剧爱情片。当女主角像一汪水似的拥入男主角怀中时,阿M道:“看人家女孩子长得多小巧玲珑多小乌依人……”我凭着自己超领悟性的模仿能力学着片中女主角的样子,也一头扎到阿M的怀抱,然后柔声柔气地问:“这样够小乌的吧?”阿M边揉着胸口边说:“是够小鸟了,可惜是只基因变异的小鸟呀!” 美女与恐龙 和阿M参加朋友的婚礼,看到新郎抱着新娘走进宴席时,阿M对我说:‘你看人家多苗条,你再不减肥我可抱不动你了。”我作无辜状:‘‘这不是我的错,是你自己不够强壮嘛。你看人家人猿泰山连一头大象都能抱着跑呢!”可是阿M说:“问题是你不是大象而是恐龙啊!” 先结婚再离婚 阿M极度沉迷电脑游戏。一晚,我半夜醒来发现他仍在酣战,用抱枕扔他,竟纹丝不动。愤怒至极的我威胁他:“阿M,你只爱电脑,我要和你分手。”他充耳不闻。“我要和你离婚!”我脱口而出。此言一出,他马上从椅子上跳起冲到床前,双目炯炯看着我说:“你答应和我结婚啦!”‘‘啊?我没……没有……”我被他吓愣了。“不结婚怎么离婚呢?咱们还是先结婚吧!”说完还紧拥我入怀。我心里暗自幸福:原来他还是在乎我啊,刚才的怒气尽化成柔情万千。这时又听到他在耳边说道:“不过,离婚财产分配时电脑要给我哦!”我一晕不起。 (摘自《长江日报》)
化的不是妆是生活态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李蕾红 有一对朋友向我诉苦,男的说:“真不知道她怎么就那么爱美,出去半小时买包零食,也要化十几分钟妆,美给谁看啊?”女的说:“我愿意!美给自己看不行吗?告诉你,化妆也是对别人的一种尊重。”他们谁也无法理解谁,我倒笑了。 女人爱美,天经地义。素面朝天,自然清爽,但若是化个适合的妆,那种与平日不同的美便立刻散发出来了。有一个闺密从未试过化妆,连穿着也只向黑白灰职业套装靠拢。某次被我们拉去化了个淡妆,又去商场逼着她换了条蓝色连衣裙,连我们这么熟悉的人都看呆了。我们从来不知道,原来她竟是个美人胚子,五官清秀,身材玲珑有致,却一日日被包裹在灰扑扑的颜色里,但是她并不愿意接受这个美丽的造型,说是“不习惯”。我们一叹,浪费了好胚子。 她不屑地说:“我希望和我恋爱的人不会这么肤浅,他应该先爱上我的内在。”身边有人立刻反击:“第一眼看到的是外在!你都无法吸引别人接近你,怎么要求别人来挖掘你的内在?”但是她还是不置可否,我几乎要振臂疾呼:“难道我们不能同时外在像蝴蝶一样美丽,内在像蜜蜂一样勤劳吗?内外兼修,不能吗?” 有句话说,随时都要以最佳的状态示人,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会遇上你的真命天子。看王家卫的电影《花样年华》,那是一种视觉享受。张曼玉那精致的妆容与曼妙的旗袍,都让我无比向往。难怪那个房东阿婆说:“下去打个面也穿得那么漂亮。”看一喜欢的女主持人的访谈,有人问:“若是忽然下起了大雨,而你在大街上,被淋了个透湿。当你找到躲雨的地方后,第一件要做的事是什么?”女主持人优雅一笑:“我的样子肯定会很狼狈,我第一件事是上点唇彩,会看起来精神很多。” 看,美丽不仅是一种责任,还是一种生活态度。但总有人认为妆化得越浓越好,衣服穿得越花哨越漂亮,这实在是让人不敢恭维。所谓“浓妆淡抹总相宜”,最要紧是“相宜”二字。慢慢“修炼”吧,不要担心“美给谁看”,悦人悦己,增添自信,不是很好么? (摘自《江门日报》2010.7.27)
国人为何爱撒谎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如果新闻发言人睁着眼睛说瞎话,公信力又如何建立? 2008年5月1日,《政府信息公开条例》对中国人而言,是一个新的坐标。但是,2009年,发改委刚明确表示近期不会上调油价,3天后就又发出通知,柴油
瑞典超市收废品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邓耀华 去年,我到被誉为“水中之城”的瑞典首都斯德哥尔摩出差。谈完业务后,我去探望远嫁到瑞典的表姐。表姐夫拉尔森是瑞典当地人,热情好客,充当我的导游,带我畅游斯德哥尔摩。 表姐夫先带我到有“皇家园林”之称的哈加公园去玩。公园里树木参天,草坪宽阔,亭台楼阁造型精巧。最让我感到亲切的是,在湖边的高岗上居然建有一座木质结构的“中国楼”,那是当时国王卫兵居住的,其外观很像中国古代的军营。 我们离开哈加公园时正值中午,烈日当空。细心的拉尔森见我汗流浃背,迅速在公园门口的超市里给我买了一瓶水。接着,他带我到著名的瓦萨沉船博物馆去参观。瓦萨沉船博物馆是专为展览从海底打捞上来的瓦萨号沉船而建立的。瓦萨号上陈列的展品富丽堂皇,船身精美的雕塑堪称一绝。 我们从沉船博物馆出来,天气酷热不减。我手里的水已经喝完,正想把空瓶丢进垃圾桶时,被表姐夫阻止了:“不要丢空瓶。”我惊讶地回头看他。他接着说:“凭空瓶可以退回押金。” 原来,在瑞典超市里买瓶装水时要多给0.5瑞典克朗(约合0.48元人民币),作为瓶子的押金。待空瓶回收时,才把押金退回。 之后,表姐夫又带我去了几个景点,直到黄昏时分,我们才踏上回家的路。途中,表姐夫把车停在一个超市前。 我觉得有点儿不好意思,忙对他说自己不渴,示意他不用去买饮料。表姐夫笑了笑,告诉我他并不是去买饮料,而是去退回空瓶的押金。 我心里有点儿不舒服,面前的这个瑞典人真“抠门”啊! 当他正准备推开车门下车时,却怎么都找不到其中一个空瓶的购物小票。他顿时紧张起来,那神情就像丢了钱包一样。 看着表姐夫焦急的神情,我想起自己曾主动掏钱买了一回水。不过,一向对小票不太在意的我,一时忘记了把小票放在哪里。于是,我对表姐夫说:“算了吧,找不到就不要退了。” 表姐夫却板起面孔,严肃地说,一定要找到小票。 我很无奈。不管怎么说,那瓶水都是我掏钱买的,即使找不到小票,也没让别人损失什么。况且区区五毛钱,用不着那么紧张吧。 经过一番翻找,我终于在座椅下找到了那张小票。 回到家,我把这天发生的事偷偷向表姐“汇报”。表姐淡淡一笑,向我解释说:“在瑞典,没有入主动上门收废品,人们习惯把空瓶送到超市回收,如果没有购物小票,空瓶就无法顺利回收。你表姐夫并不是在乎那五毛钱,而是担心这个空瓶不能循环再利用啊。”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3.16)
化妆品的杀人史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中世纪晚期,镜子的流行有力地推动了面部化妆品的生产和利用。这些镜子是妇女们第一次近距离地看到脸上可怕的太阳斑和雀斑,为了掩盖这些缺陷,妇女们开始在脸.卜涂脂抹粉。而起初的化妆方法或许奇特,比如用驴奶洗澡,用野猪脑子、鳄鱼腺及狼血制成化妆液涂脸等等,但成分无害。 直到16世纪。意大利——尤其是威尼斯——引领了化妆品的潮流。威尼斯白粉被认为是世界上最好的。直到19世纪都占有统治地位。其实,用白粉是最时尚的,但也是最愚蠢的行为。 威尼斯白粉是由白铅制成的,当铅通过毛孔被皮肤吸收时,对人体是极其有害的,但这并没有吓倒那些追求时髦的人。威尼斯妇女为了学习或试验新的化妆品,甚至组织了一个协会,法国皇后、亨利二世的妻子凯瑟琳娜·德·梅迪奇也是名誉会员。 这些爱美者极力抵制教会认为她们虚荣的谴责以及医生的警告。她们经常把白铅粉厚厚地涂在脸、脖子及胸部,并常常在原来的那层上再涂一层。尽管受到男人们的批评,但收效甚微。 16世纪的一位僧侣抱怨说:妇女们化妆就像在墙上涂炭和石膏,她们没有认识到“化妆腐蚀了皮肤,加速衰老,损害了牙齿,一年到头就像戴着假面具”。 在伊丽莎白时代的英国,女王在脸上涂上一层厚厚的白铅粉,为宫廷所有女士树立了榜样。伊丽莎白女王越老,涂的粉越厚,就像穿透的雕塑经过暴风雨腐蚀一样,她脸上的白粉也开始脱落。法国大使曾评论说,用白铅粉化妆损坏了她的牙齿,并让人感到可怕。另外,伊丽莎白用赭石与硫化汞做胭脂,她的一些侍女甚至吞食烟灰、煤炭和牛油混合物。那些怕化妆品有毒的“胆小鬼”,则试图用自己的尿洗脸。 17、18世纪,天花带来的灾难继续使时髦的女士甘愿冒生命危险,在皮肤上涂抹铅粉。英国小说家霍勒斯·沃尔波描述了铅粉对一位女士的影响。1740年,他写道:“她的半边脸剧烈肿胀,留有梅毒瘤的痕迹,部分被石膏掩盖,部分涂抹着白粉。为图便宜,她买的白粉质量非常低劣,用来冲洗烟囱都不合格。”沃尔波的尖刻评论指的是被汞腐蚀的皮肤。 18世纪末,在脸上抹粉更加流行,人们甚至连最明显、最危险的证据都视而不见。1767年,英国著名女演员、妓女姬蒂·菲舍尔死于铅中毒,就是因为她使用白粉。另一个著名的死亡事件是英国考文垂伯爵的妻子玛丽娅·冈宁。玛丽娅·冈宁曾以美貌著称,17世纪50年代,她开始在脸上涂抹铅粉。17世纪60年代,她的健康状况开始恶化。她清醒时,照着镜子,看着苍白的脸上出现污点,皮肤变得干涩,以至于她最终把自己的房间布置得非常黑暗,这样便无人能看到她憔悴的容貌。大家普遍认为,她死于化妆品中毒,是“化妆品受害者”。数以万计的人参加了她的葬礼,但是在熟悉玛丽娅·冈宁的人中,很少有人会认出棺材中那个秃头、无牙、干瘪的老太婆,就是曾经美艳绝伦的她。 (摘自《南国都市报》2010.9.18)
许世友四跪娘亲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半夜探母黎明别 1932年8月,部队来到许世友的家乡新县,在陈赓的安排下,给了许世友一晚上的假期,回家探望母亲。娘儿俩一直聊到后半夜。天快亮时,许世友来到母亲床前告辞。母亲披衣下床,用一条毛巾兜着后半夜煮好的鸡蛋,塞进儿子的怀里。 当母子一前一后快来到大门口时,走在前面的许世友忽然转过身,双膝跪下,流着眼泪喊道:“这一走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您老受儿一拜!”许世友跪在地上,双手合十,抬头看着母亲,“我活着的时候不能侍候娘亲,死后也要埋在娘的身边,日日夜夜陪伴着娘。”他好像是对娘说话,又像对天发誓。 许世友站起来,为母亲擦去眼泪,理理头发,转身迈出门槛,头也不回地走了。这一跪就相别十七年。 官再大,还是娘的儿 1949年3月,时任华野山东兵团司令员的许世友正在工作,他的儿子许光找到司令部,告诉他“奶奶天天在村头等你”。许世友含泪写书信给母亲,等全国解放了,头一件事就是回去看望娘亲。 7个月以后,开国大典的礼炮响了,天安门前升起了五星红旗。但是,许世友却接到保卫毛主席、保护党中央的特殊任务,是不能离开北京城的。许世友只好让儿子把老母亲接来。 当老母亲被人扶着从吉普车里走出来的时候,他如雕塑般“定”在那里,看到眼前佝偻腰身,走路颤颤巍巍,白发都快掉尽的老人,这是娘吗?许世友扑上前去,紧紧握住母亲那双干瘦的手,当着一百多名部下的面,“扑通”一声跪在母亲脚下。 “孩子,娘终于见到你了!”母亲用颤抖的手抚摸着许世友的双肩,稍顷意识到不对劲,“快起来,一个大将军怎么能当着这么多部下的面跪我一个乡村老太婆呢?” 许世友眼泪纵横,在母亲面前又似一个顽皮的孩子,完全没有了大将军战场上的气魄与风度。他泣不成声地跪在地上,抬头仰望着母亲:“我当再大的官,还是娘的儿,您就让我多跪一会吧!” 需要你感谢的人多着呢 也许老母亲一个人在乡下习惯了,在北京城住了不到一个月,便要求回去,许世友只好把老人送回家。这一别又是十年。 1959年秋天,许世友思母心切,请假回家探亲。到了家门口,门上挂着锁。许世友在乡亲的指引下来到村口,大老远就看见年近八旬的老母亲背着一捆柴火,从对面的山坡上步履蹒跚地走下来。许世友快步跑上去,接过母亲肩上的柴火,抱着母亲的双腿在此跪倒,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老母亲说:“我这不很好嘛,现在是新社会了,谁还兴跪着?快起来!”说着,老泪也溢满眼睛。“您用我寄给你的钱买柴火就行,您不答应,我就不起来!”大将军在母亲脚下耍起小孩子脾气。母亲说:“我答应,起来吧,咱回家!”许世友背起母亲的柴火,扶着母亲下山一起走,走在下山的蜿蜒小路上,定格在他人的相机里。 许世友万没想到,一位年近八旬的农村小脚老太,会有那么高的思想境界:“你能出息到今天这个模样,不光是娘的功劳,还有打仗时掩护你的乡亲,还有部队的领导,还有你手下的那些士兵,需要你感恩的人多着呢!” 四跪遗像两重天 许世友探母只在家呆了三天,还是在央求母亲跟他一块去北京中度过的。但是,老母亲仍旧那句话:“清闲的日子我过不习惯,我在家挺好的。”看来说服不了母亲,自己尽忠不能尽孝,只好从自己的工资里省出一点钱寄给生产队,委托队干部为老母亲买粮买柴,再派一名女孩照顾老人。许世友还不放心,又把在北海舰队服役的儿子调回新县老家。 1965年秋,许世友在海防前线视察工作时,忽然接到“母亲病重”的电报,还没等许世友回到南京,老母亲便在老家与世长辞。当得知老母亲在临终前唤着自己乳名时,年逾花甲的许世友将军在母亲遗像前再次长跪不起。 二十年后,许世友将军逝世,被安葬在父母的身旁,实现了他许下的诺言:活着精忠报国,死后守着父母。 (摘自《今古传奇·纪实版》)
克格勃美女间谍 是怎样训练出来的?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孙立华 2009年,英国《泰晤士报》披露了一条爆炸性新闻,称以色列核武器元勋、国防军核武器研究开发部主任伊扎克-雅各布中了俄国间谍机构的美人计。他因涉嫌向一名只有20来岁的‘饿罗斯艳谍’透露以色列核武器的秘密而被以安全部门逮捕。由此可见,美女间谍仍在为俄罗斯的国家利益作着自己的贡献。 爱因斯坦也被放倒过 据俄罗斯《独立报>报道,二战期间,科涅库娃为了获得美国原子弹的秘密,曾成功混进了普林斯顿大学资深学者的小圈子,甚至连年过花甲的大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也拜倒在她的石榴裙下。 科涅库娃当时在克格勃(即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代号是“卢卡斯”,她丈夫是苏联著名雕塑家谢尔盖·科涅库夫。1924年,年轻美貌的科涅库娃随丈夫来到美国,并以访问学者的身份在美定居。1935年,美国普林斯顿大学邀请科涅库夫为爱因斯坦塑一个雕像。科涅库娃奉上级指示,以助手的名义与丈夫一起来到爱因斯坦的工作室。科涅库娃没有辜负克格勃高层的期望,成功地俘获了爱因斯坦的心。1945年,科涅库夫夫妇奉命回国,爱因斯坦连续给心上人写了9封情书。他说:“我开始阅读关于魔法和预兆的书,它让我确信,冥冥之中有恶魔夹在我们之间,弄丢了我们的信……我坐在沙发上,叼着你送的烟斗,用你喜欢的铅笔奋笔疾书……如果你不忙,赶快给我回信吧!”就这样,情报随着科涅库娃和爱因斯坦的乱世之恋而流淌,苏联也因此获得了大量导弹、核武器方面的尖端技术资料。 以性做武器 克格勃的女间谍,人们称之为“燕子”,其间谍生活特别简单。她们并不需要去窃取情报,也无须去组建间谍网,而是利用自己的胴体,采取最有效的方式诱捕猎物而已。可以说克格勃使她们饱受身心的折磨,直至丧失人伦、理性,葬送了美好的一生。 克格勃间谍机构每年都大张旗鼓地征召女间谍,在广告宣传上大造声势,注重选拔才智过人、机智灵活、美色诱人和喜欢冒险并肯作出牺牲的美女。报名女性,要经过查核,包括家庭情况、本人经历等。合格者将会接受一系列意想不到的考验。 在经过一年的正规训练后,主考者对每个女间谍的能力、智力进行了测验和性格稳定性筛选后,选拔一些姿色诱人、年轻漂亮的美女间谍,到一所秘密学校进行特殊训练。首先,女学员要接受入校教育,让她们以献身国家、自己会牺牲一切为主题,写一篇心得体会,谈谈自己献身国家的情感和动机。其次,女学员集体看色情电影,然后根据女学员看电影的情绪,再进行针对性的教育,向女学员提出以下问题:如果真的有一天,当祖国需要你去牺牲自己的身体时,你将怎么办呢?第三,对女学员进行性训练。教员让女学员脱光衣服,互相观察。当有的学员脸涨得通红,羞得脸色难看时,教员会大声地吆喝提醒说:“怎么啦?为裸体害羞吗?别忘记它是用于革命事业的武器。” 女学员毕业考试的内容分别是引诱毫无性生活经验的15~17岁的男少年,与六七十岁的老头子们发生性关系,前者的合格标准是能消除没有经验的男子的恐惧,后者则要能激发起他们的性欲。经过克格勃性训练的姑娘们从原来天真纯洁的少女,变成了玩世不恭、能和任何男人睡觉而毫无廉耻之感的女人了。事实上许多“燕子”在没有任务的时间里,就是从事诈骗的工作,并得到克格勃的保护,令受害者哑巴吃黄连。男学员的训练要求也是非常严格的,他们除了要精通心理学,以及掌握激起女性性欲的本领之外,他们的心理障碍关也不好过。因为他们勾引的对象是那些丑陋、心灰意冷和乏味的中年妇女,所以他们的实习要跟许多难看的、粗俗和肮脏的乡下女人,脾气刁钻古怪的老处女发生性关系。采取这种训练方法,主要是让老牛吃嫩草、施展美人计,巧取有价值的情报。 (摘自《看世界》2010年第8期,有删节)
同床共枕不利健康等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破坏感情的行为中,“公开羞辱你”、“在公开场所指使你”和“不理不睬”分列前三。 (摘自《家庭保健报》2010年1月) 最冰冷酒店客人过夜需借助睡袋 一座由数千立方米冰雪雕筑的“冰
“小大国”匈牙利
作者: 暂无 来源: 报刊荟萃·非常关注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古希腊   帕提农神庙   建筑   视觉矫正  
描述: 文,余泽民 去匈牙利朋友家,只要看到墙上挂着匈牙利地图,十有八九是一战前奥匈帝国时期的老地图。匈牙利与奥地利有着“不打不成交”的历史渊源,虽然裴多菲那一代人曾在1848年掀起过一场轰轰烈烈、以悲剧告终的反抗奥地利统治的独立革命,而十年后却与奥地利结成二元制帝国,将匈牙利带入了最辉煌的时代,如今布达佩斯的所有名胜,几乎都是那个时期留下的。 第一次世界大战战败后,奥匈帝国瓦解,奥地利领土安然无恙,匈牙利却成为替罪羊惨遭分割。《特里亚农条约》使匈牙利丧失了三分之二的土地和三分之一的人口,从一个中欧大国变成小国。二战中,收复失地心切的匈牙利人轻信了希特勒的许诺,结果又被拖进战火,随德国战败。难怪匈牙利与邻国关系紧张,而匈牙利新纳粹之所以有复活的土壤,正是滋生于当地人梦想雪耻的历史情结。 现在匈牙利的国土面积和人口只是中国的百分之一。让人惊叹的是:这样一个区区小国,将自己变成了让人不得不服的“大国”。 我常跟朋友讲:不要小看匈牙利,诺贝尔奖得主有14位!物理、化学、医学、经济、文学、和平等领域面面俱到,若按人口比例计算,匈牙利是当之无愧的“诺奖大国”。 核物理学家维格纳尔·耶诺因研究量子力学理论而获得诺贝尔物理奖,二战时期在开创原子时代功勋卓著,是世界上第一位核反应堆工程师。冷战时期,苏美进行裁军谈判,匈裔美籍的经济学家豪尔沙尼·亚诺什开创的新学科——信息经济学,这帮了尼克松总统的大忙,让美国人能在信息不全的情况下分析对方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形势。匈牙利出生的美国籍犹太裔商人索罗斯虽然没获诺贝尔奖,却是当今金融界翻云覆雨的人物。 想当年,惜时如金的爱因斯坦遇到刨根问底的记者就不耐烦地说:“你去问我的匈牙利人吧!”这是因为,在爱因斯坦的实验室里,一大半科学家来自匈牙利。 大家都玩过魔方,魔方的发明者就是匈牙利人。1974年,从布达佩斯科技大学建筑系毕业的小伙子卢比克,想研究一种新型建筑结构。他用一种特殊方法将26个小方块连在一起,每个方块都有一定的自由度,他吃惊地发现,将这些小方块旋转几次后,要想恢复原样几乎是天方夜谭!这就是著名的“卢比克模型”。一年后,这个既有科学头脑、又有经济灵气的年轻人将自己的发明做成玩具,并且申请到专利权。1978年圣诞节,第一批魔方出现在市场,卢比克一夜暴富,名利双收,如今他当上了母校校长。 匈牙利人的发明实在太多,数不胜数,比如圆珠笔、火柴、电话交换器、变压器、汽化器、电视显像管。据说,上世纪80年代是匈牙利人发明的黄金时代,平均每年的专利发明在400件以上。所以,匈牙利是名副其实的“发明大国”。 匈牙利还是“图书大国”。匈牙利总共有近两万家图书馆,常年读书的人数占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平均每人每年购买20本书,读11本书。从图书消费上讲,匈牙利人比西欧人更有购书癖。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匈牙利是全世界第三读书大国。 读书人多,写书的也多,不要说专业作家了,曾连任两届共和国总统的根茨·阿尔帕特,他不仅自己写小说和剧本,还翻译了《指环王》。他和捷克的总统作家哈维尔被称为中欧体制改革中的“哼哈二将”。 匈牙利人的才智,源于这个民族与众不同的身份认知。我常跟当地人开玩笑说:“你们该感谢秦始皇,是他修的长城成全你们当了欧洲人。”要知道,匈牙利是唯一与亚洲人有亲缘关系的欧洲民族,一千多年前,他们曾是驰骋亚洲草原的游牧民族。我也常同情匈牙利人,直到今天,就连历史学家也说不清他们根在何处:谁是他们的远祖?究竟来自哪个地方?在可以掐指细数上下五千年的中国人来看,这种“无根”无异于悲剧。 然而,上海世博会匈牙利馆展出的一件雕塑,让我理解了这个民族:在倒悬的丛林下,匈牙利人又展示出一个令世人瞩目的新发明——“冈布茨”(匈语是“球”的意思)。但这不是一个普通的球,它是世界上第一个只有一个稳定点和一个不稳定点的均质物体。它看上去颇像不倒翁,不过冈布茨是完全均质的,底部并没有内置的重物,它象征了匈牙利人在多灾多难中屹立不倒,表达了对和谐平衡的终极向往。想来,匈牙利人的根不是地理意义上的,而是文化含义中的:不是过去时的,而是进行时的。虽然无根,但落地生根,他们不断通过自己的智慧证实存在的价值——无根的价值,小国的价值。 说来说去,国大国小是相对而言,小国也同样值得被敬重,世界上有不少这样的“小大国”。 (摘自《中国新闻周刊》2010年第26期)
< 1 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