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兴】搜索到相关结果 2963 条
-
以创新引领陶瓷行业持续繁荣——张崇和会长出席“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
-
作者:
文/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艺术节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陶瓷行业
国际
宜兴
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
关心下一代工作
繁荣
-
描述:
2017年10月26日,以"陶醉中国、筑梦宜兴;以陶为媒、同创未来"为主题的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于中国陶都陶瓷艺术国际博览中心隆重开幕。第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中国关心下一代
-
宜兴五大“非遗”闪亮国际陶艺节
-
作者:
文/本刊记者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宜兴陶瓷
文化艺术节
国际
文化魅力
制作技艺
陶艺
中国
零距离
-
描述:
在第九届"中国·宜兴国际陶瓷文化艺术节"上,宜兴陶瓷艺人以其非遗"拿手绝活",吸引了来自五湖四海和世界各地的嘉宾,充分展示了紫砂、均陶、青瓷、彩陶以及阳羡茶的制作技艺,使海内外客人零距离地深切感受
-
雕塑草稿中的感性存活
-
作者:
滕小松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感性
草稿
形容词
“草”
存活
即兴
雕塑
-
描述:
草,无论作为动词还是形容词,都能点醒人们对雕塑草稿有别于雕塑成品之鲜活感性的种种联想:快捷、即兴、随意、直接……雕塑草稿很大程度上就是雕塑家在创作过程中为了不让那些瞬间得来的感觉、荫
-
修复何为——《青莲寺》雕塑正遇修复性破坏
-
作者:
王强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寺内
青莲寺
太平兴国
莲花座
硖石山
福岩禅院
泽州县
赐名
山西省晋城市
修复性
-
描述:
在下,新青莲寺居于上。古青莲寺创建于北齐天保年间(550—559年),初名"硖石寺",至唐太和二年(828年),创建上院即今青莲寺。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87年),上院被赐名为"福岩禅院"(图1),下院仍称"古青莲寺"(图2),至此两寺分立。上院"福岩禅院"
-
精神的彼岸——记马里诺·马里尼的雕塑作品
-
作者:
林尧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肖像作品
意大利
古希腊文明
现代主义
骑士
马里尼
古典主义
超现实主义
雕塑
-
描述:
1901年2月27日,托斯卡纳,这个经历了古希腊文明的沐浴与文艺复兴洗礼的意大利小镇,诞生了20世纪超现实主义雕塑巨匠——马里诺·马里尼。马里尼自幼爱好美术,14岁到佛罗伦萨学习绘画。在这个艺术
-
乌菲兹美术馆的展陈方式
-
作者:
宋伟光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美第奇家族
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
办公室
艺术家
作品
结构关系
美术馆
-
描述:
乌菲兹美术馆原本是美第奇家族的办公楼,乌菲兹的发音有些像英文office(办公室)的发音,所以,它的本意可以理解为"办公室美术馆"。这个美术馆以收藏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古希腊、罗马的雕塑为馆藏
-
艺术的青春,永不毕业——2014 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综述
-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美第奇家族
拉斐尔
米开朗基罗
文艺复兴时期
办公室
艺术家
作品
结构关系
美术馆
-
描述:
艺术的青春,永不毕业——2014 国高校毕业生优秀雕塑作品展综述
-
国家崛起、民族复兴下的工匠精神与大师风范——从第七属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评选谈起
-
作者:
徐永涛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匠
评选
国家崛起
民族复兴
师风
政府工作报告
中国工艺美术大师
精神
-
描述:
在201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李克强总理提出“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定制,柔性化生产,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近些年来频频出现于媒体的“中国智造”“中国创造”“中国精造”“工匠精神”,如今成为国家决策层共识,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成为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理念.显得尤为难得和宝贵。在中国工艺美术领域。
-
卢偉陶艺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协会
江苏宜兴
收藏
陶瓷学
陶艺
景德镇市
景德镇陶瓷艺术
工艺美术
副秘书长
文学学
-
描述:
1967年出生于江苏宜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获文学学士学位,世界陶瓷艺术大师。现就职于景德镇市陶瓷研究所,为中国古陶瓷学会、中国工艺美术协会会员、中国书画家研究会会员,景德镇市珠山区
-
采访心理初探
-
作者:
胡茂丽
来源:
南京政治学院学报
年份:
199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新闻事件
心理特征
采访能力
引不起兴趣
新闻素材
采访心理
采访者
采访活动
采访对象
心理现象
-
描述:
阅读报纸或听广播,其中有些新闻看了标题或听了导语后,就被深深吸引,感到非看或非听不可;而另一些作品却引不起兴趣,以致不愿多看或多听。这是什么原因?除了写作技巧等因素外,采访得法便是成功的起点。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