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兴】搜索到相关结果 190 条
-
蓬勃发展的桃山林业局
-
作者:
暂无
来源:
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公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桃山
国家森林公园
红松
林业局
蓬勃发展
旅游开发
呼兰河流域
平顶山
小兴安岭
国家地质公园
-
描述:
桃山林业局位于小兴安岭西坡南麓、呼兰河源头,是伊春林区国有森工企业,距哈尔滨230公里,是进入伊春的南大门,是小兴安岭旅游胜地,素有"世外桃源、金玉之地"之美誉。桃山林业局旅游资源丰富,是小兴安岭
-
《梅竹高寿》(国画)
-
作者:
李辉
来源:
人民公交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梁山伯与祝英台
工笔花鸟
公交事业
公共交通
凌霜
画中
传统名花
兴趣广泛
-
描述:
【作品评析】这幅作品属工笔花鸟类,梅花是中国传统名花,它凌霜傲雪的精神被世人所敬重,竹子则象征着顽强的生命力、谦虚、有气节、刚直不阿。画中的鸟名为绶带鸟,传说中它是"梁山伯与祝英台"的化
-
我的雕塑形态
-
作者:
华龙宝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库尔贝
形式语言
徐悲鸿先生
写实手法
《历代名画记》
创作题材
生宣纸
意大利文艺复兴
贾植芳
艺术语言
-
描述: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艺术史在不断继承与开拓创新中向前发展,艺术家紧随时代潮流而创造,不断丰富和增加着艺术史册的内涵与分量。从原始时代质朴单纯的土陶罐到后来的精美凝重的青铜器,从轻巧典雅的漆器到蔚为大观的
-
照片变油画,“神画”闯天下
-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人传记(财富人物)(下半月刊)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兴
山东
卖血
进修
通县
北京站
工作室
工艺美
雕塑
农民工
-
描述:
照片变油画,“神画”闯天下
-
追溯与再造
-
作者:
王青云
柯萍
来源:
建筑知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造型语言
具象
董希文
形式语言
达维特
意大利文艺复兴
西方当代艺术
冥冥之中
艺术语言
后印象派
-
描述:
抽象与具象,水墨与彩色,毛笔、宣纸与油画、亚麻布,所有这些在袁运生这里都不存在"对立",也正是因为有了如此的胸怀与气度,他的作品呈现出如此多样、不拘一格的面貌。冥冥之中,画家笔下扭曲、质朴的动物与小人仿佛就是在彩陶、泥塑抑或是青铜器中似曾谋面,面对如此"汗牛充栋"般的
-
宜兴仿钧陶胎釉组成配方特征研究
-
作者:
吴隽
吴琳
张茂林
吴军明
李其江
黄梦璇
王丽丽
江鹏飞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宜兴
仿钧陶
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
配方
-
描述:
采用能量色散X射线荧光法分析了宜兴仿钧陶胎釉元素组成,探讨了宜钧胎、釉配方的特点。分析表明,宜钧釉属于钙釉,其Si/Al较大,在10-16之间。酱色釉的主要呈色元素是Fe,蓝绿色釉的主要呈色元素
-
各地商务
-
作者:
暂无
来源:
时代经贸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博物馆
经贸活动
新兴产业
战略性
洽谈会
签约
景德镇市
转型升级
引资项目
丰硕成果
-
描述:
1、江西:瓷博会经贸洽谈会引资近90亿10月18日,2012中国景德镇国际陶瓷博览会经贸洽谈会成功举行。经贸洽谈会取得了丰硕成果,共签约项目55个,合同引资近90亿元。经贸洽谈会为历届瓷博会重要
-
青花陶瓷艺术创新二三事
-
作者:
刘龙生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青花瓷
青花斗彩
陶瓷史
技艺
艺术创新
努力奋斗
表现形式
陶瓷艺术
坯体
-
描述:
,就是历代瓷工不断求索、创新的智慧结晶。如今,时代正迈开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的前进脚步,作为青花陶瓷艺术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如何创新这一命题当仁不让地摆在我们新一代瓷工面前。关于青花陶瓷艺术创新
-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举办“王朝闻学术讲坛”
-
作者:
方永红
来源:
中华文化画报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艺复兴
研究院
学术
中国艺术
王朝闻
中央美术学院
讲坛
中国美术史
中国画
研究所
-
描述:
中国艺术研究院美术研究所于201 2年初设立了"王朝闻学术讲坛"。该讲坛是以著名美学家、美术史论家、雕塑家王朝闻先生名字命名的中国美术高端讲坛,它在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的关怀下,由美术研究所所长吴为山倡议并布置实施,同时得到全国
-
波普兴奋剂
-
作者:
徐陈矽
来源:
中外生活广场(surface)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波普
现代艺术博物馆
纽约
评论
兴奋剂
作品
-
描述:
1965年,一件名为F-111的油画作品首次在纽约展出。当时,有评论质疑它能否历经岁月洗礼而成为经典作品。47年后,纽约现代艺术博物馆(Museum of Modern Art)正在重新展出这件作品,给了当年的评论家掷地有声的回答。不仅作品本身鲜亮如初,它带给观众的新鲜感也不减当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