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像】搜索到相关结果 509 条
-
如何转化后进生
-
作者:
张俊华
来源:
都市家教(下半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类文明
全体学生
古希腊
塑像
人人平等
雕塑家
转化后进生
皮格马利翁
-
描述:
传说古希腊有一个雕塑家叫皮格马利翁,有一次他雕刻少女的塑像。在雕塑过程中,他对这尊塑像产生了深深的爱情。诚之所至,金石为开。他的真诚终于感动了爱神,塑像变成了真人。是期待孕育了希望,是真爱缔造了生命
-
毛焰:画肖像就是画自己
-
作者:
锡琴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灵感
艺术家
创作
作品
肖像画
日常生活
油画
俱乐部
托马斯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作为观者,当你凝视毛焰的画作,想从历史或日常生活中发现这些灵感的来源时,它们却离你越来越远。当人们想在毛焰的模特儿中寻找一个"他者"时,随之浮现的是寻找者自己的思绪,毛焰的创作完全不反映外部的世界。恰恰相反,他的主题、他的机敏,栖息在一片灰色调中,这正如艺术家所提及的,"人类内心深处的温度"。
-
试论达·芬奇油画作品中的女性形象
-
作者:
陈爱玲
来源:
短篇小说(原创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女性美
米开朗基罗
蒙娜丽莎
文艺复兴时期
画面
作品
女性形象
肖像画
中世纪
-
描述:
一、引言提到《蒙娜丽莎》,相信即使是对西方油画一知半解甚至不甚了了的人,也耳熟能详。这幅享有盛誉的肖像画,塑造了一位上流社会的资产阶级的女性形象。也许连达·芬奇自己也没有想到,这幅小型油画作品竟创下
-
“另类”雕塑
-
作者:
孟祥海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校
误解
意大利
雕像
大理石
远大理想
英格兰
哈佛大学
雕塑
代表
-
描述:
意大利都灵大学校门口有两尊英格兰黑色大理石雕塑,左边是一只鹰,右边是一匹马。多少年来,它们成了这所大学的标志。有人认为,"鹰"代表"鹏程万里",而"马"则代表"马到成功",这其实是对雕像的误解。原来
-
透过“肖像”看中国当代艺术
-
作者:
范昕
来源:
法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摄影
肖像作品
现实主义
发展历程
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
新生代
改革开放
绘画
中国当代艺术
-
描述:
(组)艺术家、300件(组)作品以肖像为主线索,涵盖绘画、雕塑、装置、录像和摄影等形态,全景式呈现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
再现伟人特质与光彩——读吴永龙的毛泽东肖像组画
-
作者:
熊树文
来源:
创造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书法作品
出版
省图书馆
纪念
组画
毛泽东
再现
翻阅
肖像画
云南昭通
-
描述:
肖像画创作,是云南画界毛泽东肖像画的佼佼者。读吴永龙先生的画和书法,尤其是毛泽东肖像组画,让我兴奋、心颤,甚至泪流。模糊间,我愕然发现:他的毛泽东肖像,已跃过了从追求形似到追求美,而进入了剖析思想的阶段。如作品《毛泽东和小八路亲切谈话》,似乎让你能从毛泽东和蔼的眼神里听到他关于教育与未来的话音;
-
折衷的图像:吴荣光的工笔人物画
-
作者:
吴灿
来源:
创作与评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但丁
折衷
工笔画
画面
创作
象征着
图像
由盛转衰
作品
-
描述:
但丁在《神曲》的开篇中写道:"当人生的中途,我迷失在一个黑暗的森林之中。"穿过森林,在山丘开始陡起之处,他遇到了三只猛兽:一只是象征逸乐的豹子,一只是象征野心的狮子,一只是象征贪欲的母狼。这一年,但丁正好35岁。35岁是人生的一道重要的关卡。在生理上,精力和体力会由盛转衰;在心理上,会逐渐甘于现状,趋于保守。这是一个普遍现象。逸乐、野心、贪欲如同虎视眈眈的猛兽,随时都会将步入中年的芸芸众生吞噬。
-
邀月
-
作者:
吴景红
来源:
词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玲珑
历史
心像
晃动
天空
吟诵
-
描述:
邀月
-
赏红叶观候鸟感觉秋景
-
作者:
常江
来源:
北京电视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帝陵
艺术
石像生
-
描述:
春华秋实,一年中最美的景色莫过于深秋在这个季节里,人们都有外出赏秋的冲动,那迷人的红色和鲜艳的黄色,把深秋装点得格外艳丽,油画般动人的色彩使人流连忘返。作美的天公让我带着家人,按照既定方案自驾郊游。蓝天白云,这个不太多见的好天气,让我们一路上的心情大好,此次我们“感受秋景”的目的地是位于延庆境内的湿地自然保护区野鸭湖,在这个季节。
-
杨力舟、王迎春艺术回顾展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北京电视周刊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帝陵
艺术
石像生
-
描述:
杨力舟·王迎春艺术人生回顾 杨力舟和王迎春皆出生于山西,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中央美院国画系研究班。接受新中国美术教育,吸纳俄罗斯巡回展览画派和契斯恰科夫素描教学方法,学习罗马尼亚画家博巴倾向表现性的结构素描技法,打下牢固的造型基本功。着意实践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树立为时代而创作时艺术理想。 “文革”中,杨力舟和王迎春毕业后到太原印刷厂从事美术普及、印刷设计工作。1969年合作油画《平型关大捷》、油画《文武之道,一张一弛——毛主席给晋绥日报编辑的谈话》(与苏光合作,1972年)、中国画《挖山不止》(1973年)、油画《汇报——给毛主席写信》(1974年),连续三年参加全国美展,声名鹊起,奠定了他们在中国画坛的地位。
<
1
2
3
...
28
29
30
...
49
50
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