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站着的高尔基,还是坐着的柴可夫斯基——一位雕塑家和一座塑像的悲剧
作者: 闻一   来源: 博览群书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塑像   莫斯科   苏联政府   斯大林   俄罗斯   艺术家   雕塑家   柴可夫斯基   高尔基   知识分子政策  
描述: 苏联政府有个传统的做法:为了证明自己对知识和知识分子的尊重,通常要在一些声名显赫的知识分子的生辰和忌日,发表政府决议,表示对该人敬仰之意。在种种纪念措施中,竖碑立像是最为重大之举。现在,在莫斯科,在俄罗斯的土地上的许多塑像就是这么耸立起来的。苏联对知识分子的政策是一
俄罗斯夏宫精美绝伦
作者: 远征   来源: 浙江林业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芬兰   森林   俄罗斯   喷泉   内部设计   著名建筑师   装饰   花园   林荫大道   宫殿  
描述: 俄罗斯夏宫也称"彼得大帝夏宫",坐落在圣彼得堡西郊、芬兰湾南岸茂密的森林中,距圣彼得堡市约30公里。它由瑞士著名建筑师多梅尼克·特利吉尼设计,是历代沙皇的离宫,也是圣彼得堡早期的建筑。夏宫是一座两层
近观俄罗斯“学院式”油画教育
作者: 黄镇南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俄罗斯   油画  
描述: 18世纪中叶,俄罗斯创建本国第一所皇家美术学院。该学院沿袭欧洲美术学院的教学模式进行教学,到19世纪逐渐形成了自己的现实主义绘画教学体系。皇家学院为俄罗斯培养出了许多在世界上有影响的画家,并为油画
是个性化还是样板化 ?
作者: 宋永进   来源: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教育   俄罗斯   油画  
描述: 个性化培养是艺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当前,高校油画教学存在着一些个性化培养的误区。文章从对应式的油画技法教学与个性化培养、配对式的名家风格模仿与个性化培养、拼盘式的视觉图式剪贴与个性化培养、油画导师工作室制与个性化培养等四个方面进行了客观的分析,并指出个性化培养应当警惕出现风格的样板化倾向。
油画
作者: 暂无 来源: 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系   俄罗斯   中国美术学院   油画   艺术学院   师范大学   美术教育系  
描述: 王谦,中国美术学院公共艺术学院美术教育系教师。俄罗斯国立师范大学造型艺术系硕士。
我刊美术编辑葛炎画作在俄罗斯“中国艺术展”展出
作者: 暂无 来源: 政工学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术编辑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   俄罗斯联邦   艺术展   解放军艺术学院   列宾美术学院   中国人民   画作  
描述: 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俄罗斯联邦文化部指导,俄罗斯列宾美术学院与中国五洲传播中心、中国人民解放军艺术学院联合主办的《华夏文明之光》中国艺术展,1月20日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马涅什中央展览大厅开展。展览
炎帝启动海外市场
作者: 杨蜀云   来源: 知识经济(中国直销)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炎帝   俄罗斯市场   俄罗斯人   李时珍   正式启动   高速发展期   国内市场   海外市场   慢增长   养生文化  
描述:俄罗斯首都莫斯科市中心,矗立着一尊中国医圣李时珍的雕塑,可见中医养生文化在俄罗斯大有市场。2013年对于炎帝是收获的一年,在经历了2012年的缓慢增长后,炎帝终于迎来了获牌后的高速发展期
俄罗斯和巴西分别收藏中国美术馆馆长 吴为山青铜雕塑作品
作者: 胡春良   来源: 中国铸造装备与技术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巴西   历史博物馆   雕塑作品   收藏   俄罗斯   青铜   中国艺术研究院   美术馆  
描述: ,创作了四百余尊历史文化名人雕塑,遍布海内外。其作品《睡童》获英国皇家“攀格林”奖,《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大型群雕》、《天人合一——老子》获新中国城市雕塑建设成就奖。近期其青铜雕塑作品分别被巴西国家历史博物馆和俄罗斯艺术科学院收藏,谱写了又一曲文化交流
油画中的天主教女性观 评《耶稣与玛利亚玛达肋纳》
作者: 李顺华   来源: 中国宗教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玛利亚   中心城市   现实主义   艺术风格   俄罗斯   印象主义   耶稣   油画   中国女性   天主教  
描述: 在天主教中,玛利亚玛达肋纳是耶稣受难与复活过程中的重要人物。因此,天主教艺术史上以耶稣和玛利亚玛达肋纳为题材的画作并不少见。《耶稣与玛利亚玛达肋纳》的作者是塞米拉达斯基(1843-1902),俄罗斯
新圣女公墓死与生
作者: 徐剑   来源: 中华儿女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作家   六十年代   俄罗斯   凝固   雕像   大理石   圣女   雕塑家   公墓   赫鲁晓夫  
描述: 生者,死者,逝者,来者,一旦入新圣女公墓,皆凝固为雕像,死亡便成永生。未入莫斯城前,余便知有新圣女公墓,俄国十月革命之后的名流政要皆埋于此,一穴石冢,埋没了今生来世。然,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雕像万古存。生者,死者,逝者,来者,一旦入新圣女公墓,皆凝固为雕像,死亡便成永生。余知此墓地,乃上个世纪五、六十年代,在中国乃至世界鼎鼎大名的赫鲁晓夫,其黯然下野,寂寞多时。上个世纪70年代初翘辫子后,自然未能入红场,供万世景仰,便下葬新圣女公墓。弥留之际,赫氏给儿子留下遗嘱,点名被其迫害过之抽象雕塑家涅伊兹维斯特
< 1 2 3 ... 82 83 84 ... 125 126 127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