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气韵之脉络(节选)
作者: 陈志才   来源: 艺术沙龙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秋塘   绘画作品   艺术沙龙   创作状态   学术水准   当代都市   艺术网   艺术创作   本体语言   选择方式  
描述: 气韵的含义正是对画家自身学识修养的一种要求,也是认识论与方法论的一种体验。董其昌的文人画理论,在《南北宗论》中将柔韧性用线的画山石的披麻皴法及水寒渍染的画法归为南宗,代表人物有王维、董源、巨然、李成、范宽、郭熙、米芾、黄公望、王蒙、倪瓒、吴镇、石涛、八大山人、"四王"等,把刚硬性用线的斧劈皴法类归为北宗,代表人物有李思训、李唐、马远、夏圭、沈周、文徵明、唐寅、赵伯驹、赵伯啸、吴伟等。北宗画家多属宫廷画家,南宗画家则多属文人士大夫。董其昌在《南北宗
周瑞文作品
作者: 潘鸿海   来源: 西湖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描写   具体物   试验   表达   运用   技法   本体语言   作品   认识过程   油画  
描述: 近年来,周瑞文他在对油画本体语言的再认识过程中,更讲究语言的表达,技法的运用上则努力摆脱具体物象的拘泥描写,试验在画面上表达他内心对艺术的理解与求索。
在艺术的情感世界中回归本体——赵云龙水彩风景艺术赏析
作者: 王瑀   王明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赵云龙   西方绘画   水彩作品   旨归   中国写意画   本体语言   水彩艺术   画格   马丁·海德格尔   系列作品  
描述: 马丁·海德格尔曾说:“语言是存在的家园。”借助水与色的互融、流变,于瞬时营设幻觉与梦境是水彩艺术语言的永恒旨归。不同于油画、国画、水粉等艺术门类,在水彩艺术中,笔触的韵律,色彩的意味,画面的肌理皆统领于水的性格内。水是水彩艺术的灵魂,是传达情感的核心艺术媒介。对水彩媒介运用的成熟与否决定着一副水彩作品的成败。水的生机与力道在随性与偶然中承载、传达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在即兴中对“水性”的完美驾驭不仅
我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
作者: 李象群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现实主义   社会责任   传统   艺术家   技术层面   本体语言   当代  
描述: 艺术永远在现实的需要中被重新解释,被改变。所以历史永远代表每一个时当的理解,在这个意义上,历史就是当代,当代想要什么就会把历史重新改编。但是作为艺术家则更加激烈,我们希望把历史变成每个人的,就从感觉开始。每个人的感觉是独一无二,历史属于一个时代,但它更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看历史的时候心里都可以将其重新解释为部自己。这样一下就回到我们的主题,走到人性之中。
浅谈雕塑的精神空间
作者: 吴宝旭   来源: 美术大观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空间   形式语言   形体语言   内在生命   内在意蕴   艺术形式   外在表现形式   雕塑   感觉空间   机械复制  
描述: 艺术永远不是对客观物质的机械复制,精神与内在意蕴是形式语言发展的根基与方向,这一虚幻的空间赋予形式以生命并强化了感觉空间的生命力。而雕塑可视的形体语言(即外在表现形式)承担了精神空间载体的责任,它为人类情感的种种特征提供了形式,从而使人类实现了对自身内在生命的表达与交流。任何艺术形式都不应离开对人类自
洪耀绘画——线条的分享
作者: 日尔曼·侯思   来源: 美术文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色彩基础   距离感   金属片   认知的发展   象征手法   影像作品   弹线   身体语言   虚物   建筑体  
描述: 技巧也是一种工具,材质可以成为绘画的手段,洪耀的绘画就是一种技巧与绘画材质的碰撞。绘画作品需要考虑多重因素。材料可以是纸,有时候是一个物体,海报、纸质的影像作品或弯曲的金属片。艺术家在这里用的是一种弹线技巧,在欧洲我们也有一种相似的作画方法,将线沾有蓝色颜料(通常是青色),然后再突然用力从两头抽出,这样画出来的线条印迹是没有边界的。这种用法有时见于雕塑家Jean Clareboudt的作品中。在这里,线条所蘸的却是碳墨,并散成丝缕,向周围晕开,
汤小铭油画创作访谈
作者: 美文   汤小铭   来源: 美术学报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革时期   “红”   “光”   语言价值   画家   本体语言   油画创作   架上绘画  
描述: 美文:从您的架上绘画中感受到的一种油画语言价值的魅力,丰富了,存在着,震撼着,因为现在这种本体语言在年轻一代画家身上逐渐减少了。您文革时期的作品《永不休战》、《女委员》、《虎门民兵》都是为人知晓的,除了大家公认是“红”、“光”、“亮”及政治的工具特点之外,我认为文革时期的某些作品在绘画语言和风格上还是具有本民族的语言价值,也存在于您的作品当中。我想话题从您1956年的一幅素描画《追踪》开始,是湖北的一次美展上。
试论雕塑本体语言在当代艺术表现中的意义
作者: 李绍俭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艺术   本体语言   雕塑  
描述: 雕塑是对物质材料进行"雕"与"塑"而形成的一种造型艺术语言形式。"新具象"雕塑为中国雕塑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新现实"雕塑用现实中的真实塑造艺术中的真实;"内空间"雕塑是对雕塑本体语言的拓展。雕塑是一种文化现象,雕塑要发展,就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不断创新。雕塑家应该以雕塑本体语言为基础,吸收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坚持创新精神,为发展当代的雕塑语言做出积极的探索,为中国当代雕塑语言的良性发展做出贡献。
浅谈当代中国油画民族性建构
作者: 李青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来文化   油画艺术   油画民族化   新中国   当代中国油画   倪贻德   本体语言   民族性   中国美术   理论研究  
描述: 油画民族性,一直是中国美术界尤其是中国油画界未曾忽视探讨的课题。早在上世纪20、30年代就有了讨论。倪贻德最早作理论研究,并提出了自己的观点。新中国成立后,油画家董希文更是作了深入探讨。80年代初期,美术界进一步研讨这一问题,出现了两种不同意见:一种是从油画本体语言来考虑,认为油
对于新中国油画历史发展的思考
作者: 罗盛博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油画艺术   西方绘画   中国传统文化   利玛窦   中国美术史   本体语言   意大利传教士   社会现实意义   中国油画  
描述: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过程中一直经历着对于油画本体语言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对抗和融合,它的发展具有一定的社会现实意义。从1851年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带着大量的天主,圣母像来到中国,在传统文化占主导地位的那个时代,由于推崇文人特定生
< 1 2 3 ... 5 6 7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