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我如何看待传统与当代
作者: 李象群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具象   我们这代人   中国古代雕塑   沃霍尔   人性关怀   西格尔   我自己   “现实主义”   贾科梅蒂   本体语言  
描述: 传统和当代不是一个能截然分开的东西。我感觉自己一直是一个"脚踏两只船"的人,对于传统,我理解的就是技术的传承,对于当代,我理解的就是艺术家的社会责任,是有的放矢的表达。我们过去不太关注传统。以我自己为例:从"革命现实主义"转向"现实主义",再从"现实主义"转向技术。技术其实就是本体语言的认识和探索。中国技术层面太不够了,或者说比较落后,还是初级阶段。我一直很投入地研究希腊雕塑、埃及雕塑和中国古代雕塑30年。我认为学院本身就是一种传承,没有传承
扩张与内在的真实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本体语言   现代城市   雕塑   现代化  
描述: 当人们置身于被逐渐异化的高度现代化的城市中,孤独、浮躁、焦虑的体验成为现代城市人心中难以摆脱的阴影。这也反映在我的工作生活当中,我们需要表达、需要倾诉、需要一个自由的方式来消解和克服内心的不安,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一直试图找到一个探索雕塑本体语言的切入点。
日本现代雕刻巨匠——户谷成雄的雕刻语言
作者: 林胜煌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庞贝   紫绶   深层剖析   可理解性   现代艺术   艺术观点   美术运动   现代美术   本体语言   物派  
描述: 户谷成雄1947年出生于日本长野,大学毕业以后深受桥本平八艺术观点的影响,开始探索远离欧洲雕刻寻找自己创作支点的独立艺术路线。其创作的语境来源于发挥木质本体语言作为表现对象,发挥木雕家驾驭木的技艺,解脱并释放人们对形态的描写,发挥材质的表现可能性,立足现代美术
作品选
作者: 暂无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庞贝   紫绶   深层剖析   可理解性   现代艺术   艺术观点   美术运动   现代美术   本体语言   物派  
描述: 作品选
天高地远 追梦无疆——张明油画印象
作者: 暂无 来源: 卓越理财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审美思想   天高地远   张明   笔墨语言   中国气派   外师造化   本体语言   艺术多元化   中国油画  
描述: 中国油画穿越历史百年,迈进了艺术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一代又一代艺术家秉承"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创作理念,努力寻求油画本体语言与民族审美思想的融会贯通,自觉探索中国气派的油画风范,追梦者浩如烟海,当代油画家张明格外引人关注。生于湘潭,长于营口,学于鲁美,成就于京城的张明虽几经人生沉浮,仍初心不改。怀揣着对艺术梦想的执着追求
浅谈油画中的色彩美与情感表达
作者: 彭莎莎   来源: 中国-东盟博览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肢体语言   色调   色彩美   油画艺术   艺术家   画面   内心情感   情感表达   色彩表现   情感发生  
描述: 油画艺术的表达亘古不变的是以人物、静物、风景为对象的。然而静物和风景它们的本身是没有情感的,是画者在绘画的过程中将自己的情感赋予到画面上。而当你面对一个人物的时候,你可以从他的眼神、肢体语言中读懂他的内心情感。一点点微妙的变化都可能让你感受到人物对象的情感发生了变化。古往今来的大师们创造出来的传世佳作有许多都是人物画。而对象的到底在想什么,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不同感受,它也是一直是画面令人回味无穷的原
潘鸿海
作者: 曹意强   来源: 今日浙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语言   相结合   美术学院   学院院长   本体语言   浙江   中国画   江南水乡   中国美术   中国油画  
描述: (1942年生)浙江画院名誉院长中国油画学会理事潘鸿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受业于莫朴、马玉如、全山石等先生。潘鸿海将触感这一油画的本体语言与中国画的意境相结合,在油画风景中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所言":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先生是作出贡献
本期人物:潘鸿海
作者: 暂无 来源: 今日浙江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承和发展   油画风景   潘鸿海   人物   中国美术学院   本体语言   中国画   江南水乡  
描述: 潘鸿海1962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附中,1967年毕业于浙江美术学院油画系,先后受业于莫朴、马玉如、全山石等先生。潘鸿海将触感这一油画的本体语言与中国画的意境相结合,在油画风景中表现出了江南水乡特有的秀美景色.诚如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先生所言:“西方的油画在东方的传承和发展,潘鸿海先生是作出贡献的。”
论当代雕塑语言的流变及拓展的限定性
作者: 刘国松   来源: 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非雕塑化   雕塑本体语言   拓展   创新  
描述: 雕塑艺术以独立的品格作为艺术门类之一,以其区别于其他艺术形式的特点而存在于艺术之林。然而,我们看到当代雕塑发展的近二十年来,传统雕塑的概念与模式早已泛化与外扩,并且有一部分雕塑家所关注的焦点已不在雕塑本身,而是在雕塑的边缘或者边缘之外的领域进行探索与创造。虽然这是当代艺术状况大为进步的表现,但是同时我们看到,当今世界似乎很难给雕塑下一个令人信服的定义。雕塑的概念比任何时候都来的令人捉摸不定,雕塑的概念已经宽泛到吞噬雕塑的边缘。
从现实语境走向多媒体语境的电视生存
作者: 高鑫   贾秀清   来源: 电视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媒体语境   现实语境   电视  
描述: 这是一个充满预言的时代。   新旧世纪的交接,激活了人们内心深处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与企盼。于是,关于人类未来生存方式的种种描述,成了当下各大媒体喋喋不休的重要内容。这些五彩斑斓的内容,足够让我们激动不已,但大部分预言都是立足于对未来科学技术所怀有的乐观心绪而展开的。由媒介技术所牵动的文化预言也是如此。所谓“数字化生存”、“网络化生存”、“虚拟社区”、“眼球经济”、“注意力效应”等等,无不令人眼花缭乱。似乎一夜之间,我们的理论已不再俨然,而是“神话”联翩。从时下各种媒体或有关研讨会所发布的见地看,理论家近乎预言家;且如此集中的就一种话题而持续言说,则不能不让人起疑,仿佛是一种商业性炒作。因此,真正具有科学意义的预言,不仅有赖于对未来世界的热切憧憬,更有赖于对现实世界的冷静分析和准确把握。敢于预言,意味着不放弃未来可能出现的机会;认清现实,意味着机会得以实现的可能。我们将在冷静地环视现实世界的过程中,思索电视在未来多媒体语境中的进入与存在方式。 多媒体语境赖以诞生的现实母体   由媒介技术演绎的“全球化”之说,在世纪末的最后几年中,仿佛以光的速度从理论走向了现实。但“全球化”只是一种对人类发展大趋势的宏观把握,事实...
< 1 2 3 ... 10 11 12 ... 23 24 25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