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1079 条
-
诗意呈现与精神还乡
-
作者:
罗金沐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一) 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里讲:“诗有别趣,非关乎理。”诗的独特韵味在于诗人能够自由穿越精神的后花园,在理性世界里构筑感性心灵王国,这种想象的无限可能把诗人的情感维度舒展到了极致,但这似乎与现实的真实性相去甚远。让我们回到中国工笔花鸟画的视野下来观照。 中国工笔花鸟画形成于六朝,到唐代已经相当发达,薛稷、边鸾、刁光胤等人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
陈春剑水墨花鸟画:心相本真 以象达意
-
作者:
斯林锋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带着这份心绪我走进了陈春剑的花鸟世界。沿着他艺术创作的墨迹探寻他内在的心相。 陈春剑的花鸟画延续了传统的双钩技法,融合入传统的工笔和写意技法以及当代的视觉审美布局构图理念。
-
新加坡雕塑家林援发
-
作者:
欣毅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林援发,现任新加坡南洋艺术学院技术指导师、雕塑家;新加坡雕塑学会、前国际雕塑协会(美国)会员;作品被新加坡、日本、马来西亚、法国等国私人收藏;作品参与新加坡公共雕塑。
-
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安娜·高美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国际著名雕塑大师——安娜·高美
-
蒙古族画家乌日切夫笔下的狼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乌日切夫,蒙古族,1969年4月出生于内蒙古奈曼旗。1990年考入内蒙古师范大学美术系,1994年留校任教。2000-2001年在北京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进修。2004年赴法国巴黎国际艺术城研修。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少数民族美术促进会理事,全国青联委员,内蒙古青联副主席,内蒙古政协委员。现任内蒙古师范大学雕塑艺术研究院副院长。
-
法国巴黎大皇宫里的“中国意象”
-
作者:
裔萼
来源:
中国艺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隧道窑
液压系统
车位传感器
-
描述:
法国巴黎大皇宫是巴黎地标性建筑,位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是为1900年举办的法国巴黎世界博览会而修建,它既具有古典建筑的宏大和庄严,更采用了大跨度的钢结构和玻璃穹顶,令人感受到强烈的现代色彩。大皇宫以其宏伟的空间感和纪念性,成为巴黎举办大型国际艺术展的理想场馆,其中也包括大型的节日庆祝活动。此次“艺术巴黎博览会”同期在大皇宫举行,当代中国水墨和雕塑艺术与来自法国和世界各国的艺术共同面世,为展开不同文化的对话提供了契机,为中法当代艺术界搭建起一个欣赏、研究和交流的平台。
-
中国油画的写意情结与当代发展
-
作者:
袁文彬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油画家
布面油画
倪云林
中央美术学院
写实绘画
艺术传统
朱耷
表现主义
写意画
中国油画
-
描述:
抗争、具有更强的表现倾向。中国传统绘画与西洋古典油画在精神实质上差异很大。和西洋以科学为基础的写实绘画不同,东方艺术传统是写心会意的艺术。中国的写意启蒙比西方的表现主义早得多,
-
趣在法外——戴士和油画的魅力
-
作者:
彭锋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清代画家
趣在法外
油画家
邹一桂
布面油画
中国艺术家
中央美术学院
列宾美术学院
中国文化传统
油画系
-
描述:
美术学院进修。自从油画进入中国以来,如何将它成功地本土化,就一直是中国艺术家给自己提出的一道难题。从全球范围来看,似乎只有中国艺术家面临如此难题。这可能与中国文化传统强大且特征鲜明有关。那些文化传统不够强大的艺术家,唯恐自己的油画不够正宗,因此就不会遭遇这方面的难题。
-
平川作品
-
作者:
平川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我两忘
创作灵感
任督
布面油画
中国传统文化
四王
中西方绘画
康定斯基
社会生活
大象无形
-
描述:
“任督”二脉被打通,我深深地意识到中国传统文化是我的艺术之根、艺术之魂。中国人的宇宙观源于《易经》,而《易
-
重塑和再造:栾伟丽和她的“莲”系列
-
作者:
孙晓飞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莲
奇异的
中国文化
生态系统
中国传统文化
中国传媒大学
中国水墨画
动画学院
相去不远
女性特征
-
描述:
栾伟丽,中国传媒大学动画学院副教授。"莲"的身上,蕴含着复杂而多样的中国文化因素。无论是儒家知识分子、道教和佛教徒,或者普通百姓,都愿意在这种植物身上投射自己的精神和寄托。于是,"莲"就在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