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1092 条
-
《天国之梦》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画
创作
中国当代
天国
史诗
-
描述:
《天国之梦》的诞生,标志着王根生攻克了在传统工笔画观念中难以完成的“鸿篇巨制”式的创作,同时也一改传统工笔画长久以来“闲情雅致”的创作习惯,得以“以壮美、磅礴甚至庄严、史诗般的面貌与气魄,来完成
-
清和雅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笔墨
青绿山水
人文山水
和雅
文人情怀
工笔重彩
文化内涵
自然山水
-
描述:
和精神目标。以心作画、以情入画、以默默的体验寻求新的笔墨语境,并以其文学天赋为底蕴,融自然于感悟中,形成了难得一见的、颇具文人情怀的、现代气息极浓的山水画,达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进程探求过程中,极具价值的重要领军人物。
-
清和雅赏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笔墨
青绿山水
人文山水
和雅
文人情怀
工笔重彩
文化内涵
自然山水
-
描述:
和精神目标。以心作画、以情入画、以默默的体验寻求新的笔墨语境,并以其文学天赋为底蕴,融自然于感悟中,形成了难得一见的、颇具文人情怀的、现代气息极浓的山水画,达到了传统笔墨与现代审美进程探求过程中,极具价值的重要领军人物。
-
“雕塑人生”邹佩珠先生纪念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20世纪
纪念
武昌起义
人生
50年代
传统文化
雕塑
美术馆
-
描述: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老一辈传统文化的关注与日俱增。近期由北京画院与李可染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的“雕塑人生——邹佩珠先生纪念展”在北京画院美术馆开幕。在此次展览中,邹佩珠于20世纪50年代为浮雕《武昌起义》绘制的草图成为一大亮点,备受瞩目。
-
吕品晶:当代雕塑应当守住中西方传统
-
作者:
严小稚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传统
应当
“文革”
艺术思潮
西方现代主义
20世纪80年代
当代
雕塑
-
描述:
吕品昌:20世纪80年代的美术界是一个在思想和行为上非常开放的时期。西方现代主义艺术思潮开始深刻影响中国的艺术家。年轻一代的艺术家,经历过“文革”,又受过专业的学院教育,对一切新的艺术风格和形式都充满渴望。
-
传统文化元素在紫砂雕塑中的应用和发展
-
作者:
张斌
来源:
天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传统
文化因素
紫砂
雕塑艺术
传统文化元素
金属雕塑
应用
手工技艺
-
描述:
雕塑艺术作为中国传统手工技艺之一,一直以师承传授的模式传承至今,在雕塑艺术的历史发展过程中,雕塑以石雕、骨雕、泥雕、金属雕塑、陶瓷雕塑等各种材质展现在人们眼前。其中紫砂雕塑尤为出众,至今已成为我国
-
漫塑—之我见不拘泥的世界
-
作者:
丁敏安
来源:
天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艺术
泥塑
幽默
漫塑
葫芦
-
描述:
漫塑是一种具有讽刺意味和幽默性的雕塑形态。作品多取材于政要、社会名流、明星及各种有代表性的事件,采用夸张、比喻、象征、寓意等手法对塑造对象进行夸张或变形的艺术处理,借以表扬、讽刺或批评某些人或者事件。其展现形式大多是泥塑和陶塑,但是,创作应该是无限制的,漫塑的题材不应该局限于泥、陶,像葫芦、动物骨头、旧工具、纸币等,凡是能创作出立体漫画的,都可以运用。
-
张錩
-
作者:
暂无
来源:
天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文联
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
中央工艺美术学院
民间艺术家
教研室主任
装饰艺术
传承人
研究生
-
描述:
1981年毕业于中央工艺美术学院雕塑系,研究生学历,是著名民间艺术家“泥人张”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历任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教授、雕塑教研室主任、装饰艺术系主任,中国文联第七、八届全委会委员,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第六、七届副主席
-
就得是现场:梁硕访谈
-
作者:
梁硕
艾姝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才情
创作个性
2009年
雕塑家
视觉冲击
历史意识
情绪感染
传统情结
-
描述:
"现场"是梁硕最近几年在艺术创作中特别关注的核心,在与不同展示空间合作的过程中,他根据空间特性把握每一次创作,从而使现场元素成为作品形成的重要因子。梁硕的现场就是在图像和观念的基础上给出一个全生态,那么,在艺术空间里要怎么去做全生态?"在不同的空间做,首先我要关注空间本身,它和其他任何一个空间是不一样的,所以我要利用空间本身来做我的现场。每次的现场作品都是这样的,它是不可替代的。出了这个空间,作品就不存在;不是这个空间,我也不会做这样的作品。"梁硕的很多现场作品到最后基本都拆了,他把这些作品看作是一种临时材料,它们临时组成一个有能量的空间,暂时存在一下,然后就消失了。同时梁硕把自己的作品和展览空间结合,不同的展览空间,他会根据条件、时间、能力等做出不同的处理,因此,梁硕的很多艺术作品都有一种不可替代性。
-
时间测试:国际录像艺术研究观摩展综述
-
作者:
韩雅俐
来源:
天津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创作历程
相关思考
土尔扈特
艺术作品
艺术家
民族迁徙
艺术创作
传统文化
雕塑
公共艺术
-
描述:
伴随着当代艺术全球化的整体趋势,录像艺术作为新生代的艺术形式,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崭露头角,并在新媒体艺术快速发展的今天,跻身于世界当代艺术的主流样式之中。然而录像艺术相对于绘画、雕塑等传统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