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传】搜索到相关结果 146 条
-
世纪末中国雕塑走势
-
作者:
徐恩存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回归
世纪末
新的美学原则
雕塑作品
生存状态
雕塑家
雕塑艺术
现代雕塑
传统人文精神
意义和价值
-
描述:
世纪末在时间意义上展示了东西方文化撞击、融汇的重要历史特征,特别是此时的世界艺术潮流,为我们观察中国雕塑走势提供了参照。 总的来看,世纪末中国雕塑主要是一种有共同否定目标,然而主张却极为多样、成分极为复杂,并带有很大实验性质的艺术现象。它们不象过去时代的艺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受着一个正面美学原则的指导,而是在权威原则失去之后带有各自明显的探索性。如此,存在于艺术结构内部的个人性,便造成了感受,进而是表现上的多样性,看来,感受成为创作观念的基础,而不是相反。这正是中国雕塑当下的普遍状态,这种状态对旧有的雕塑模式、观念提出了尖锐的挑战,并带来强烈的思想的、美学的、观念的震荡。 面对如此活跃的、纷纭杂呈的雕塑现象,匆忙的给出一种评
-
当代中国雕塑的创作状态
-
作者:
王林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当代文化
公共雕塑
当代中国
当代艺术
现代主义
雕塑家
作品
城市雕塑
传统文化
李大钊
-
描述:
80年代可以说是中国美术的现代主义时期,基本文化特点是二元对立,反对即进步。雕塑创作由于材料坚固、制作缓慢和建造的公共性,在个体意识急剧批判群体主义的新潮美术中,难以崭露头角。当时的创作精力,大多投入城市雕塑。而城雕从创作体制到工程投标,都囿于学院主义标准和惯性审美需求,很少能真正体现艺术创造力。其中比较突出的作品,是钱绍武的《李大钊》和叶毓山等的《歌乐忠魂》。《李大钊》以阿兹特克石雕头像的石材感,刻画艺术原型的外形内涵,以方正质朴的巨大体量及其震撼力,成为中国纪念性雕象中的佼佼者。只可惜建造环境时拉长两侧,强化了平面性而削弱了实体感。叶毓山等的《歌乐忠魂》在群雕设计中颇具匠心,整体的收束和形体的紧张,影象轮廓和山形背景,诸多关系处理得和谐统一。只是空洞的安排可有可无,略显生硬。 不可否认,不少艺术家在从事城雕工程时,亦通过自己的努力
-
动力感悟与生命体察——评路明、霍守义、殷晓峰的雕塑近作
-
作者:
齐凤阁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形式语言
雕塑语言
文化品格
隐喻内涵
文化心理
艺术语言
艺术取向
传统雕塑
动力学结构
师范大学
-
描述:
三位青年雕塑家均毕业于鲁迅美术学院雕塑系,又都任教于东北师范大学美术系,共同的志趣使他们相互切磋并时而合作,但因文化心理、思维热点、艺术取向的不同,其作品在精神意蕴和形式语言上都形成较大反差,体现出确立自身的独特追求。路明的雕塑在结构的经心营造与象征意味的深入发拙中表现出极强的理性和外在的秩序感。往往以形式的内聚力和完整性与其隐喻内涵相统一,显示着一种文化品格和学术性。新近完成的动力学结构系列均由动力学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驱动符号轮子和轴组成,以简化至极的初级雕塑语言,拼装、组构的儿童积木式的效果表现出一种稚
-
从“审美的表象”走向“观念的构造”——'97南山雕塑展作品透视
-
作者:
饶小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性
当代中国
赫伯特·里德
审美
雕塑家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参展作品
观念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激变中的求索 90年代,中国雕塑界正处在令人鼓舞的激变当中:一方面,在长期封闭和压抑的沉寂之后,雕塑家们已开始走出本体内循环式的职业圈限,他对传统的雕塑持理性的批判态度,对各种新的观念性的尝试
-
钱绍武《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
-
作者:
孙振华
张爱民
鲁虹
饶小军
严善淳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性
当代中国
赫伯特·里德
审美
雕塑家
雕塑艺术
传统雕塑
参展作品
观念艺术
艺术批评
-
描述:
钱绍武《永远的回归》——'97南山雕塑展
-
“榫卯”与“本原”
-
作者:
傅中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关系”
语言特征
雕塑作品
传统建筑
自然属性
榫卯
构成方式
木质材料
石质材料
生存关系
-
描述:
在我的雕塑作品中,“榫卯”不仅仅是一种语汇结构或是语言特征,它同时也是一种观念形态。“榫卯”的意义不在于能否构成区别于其他雕塑样式的形态,而在于“榫卯”本身,在“凸”与“凹”所形成的关
-
微波助热隧道窑
-
作者:
李荔寅
来源:
耐火材料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微波加热
卫生陶瓷
隧道窑
传统加热
加热窑炉
煤气加热
烧成效率
日用陶瓷
复合加热
高技术陶瓷
-
描述:
英国(EATechnology)技术公司已开发出微波助热隧道赛。这种窑既有电加热或煤气加热,又有微波加热。在加热过程中,微波加热产品内部,传统的热能加热窑炉和产品外部。这种复合式加热使产品内外温度
-
书趣
-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州今古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甘石星经》
《清代学术概论》
《左传》
保加利亚
《孙子兵法》
《诗经》
《金刚经》
《本草纲目》
儒家经典
代表作
-
描述:
书趣书史拾趣世界上第一本印刷的书籍于公元868年3月11日在中国出版。此书是译成汉语的印度《金刚经》。法国罗浮宫里有一部孤本书。书页上的字母是用手工刻出来的。看书时需将书面置于亮处,或在书页下垫上深色的纸。莫斯科综合技术博物馆展出一本小巧玲珑的书。该...
-
海峡情思
-
作者:
蔡春生
来源:
中州统战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婀娜多姿
国民党
大别山
阳明山
海峡两岸
家境贫寒
结婚报告
民间传说
杜鹃花
杜鹃鸟
-
描述:
海峡情思蔡春生阳春三月,春树葱笼。台湾阳明山的杜鹃花开了,红的、黄的、白的、紫的,五彩缤纷、婀娜多姿,一丛丛、一簇簇、笑靥迎人,象烈火、象朝霞……每年这个季节,谭先生都来这里赏花,他常常在这曲径通幽的甬道上徘徊,看着那红紫纷披、芳菲烂漫的景色,心中默...
-
在传统与现代之间:青年画家刘喜欣素描
-
作者:
刘致福
来源:
走向世界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命世界
工笔人物画
美学素养
中国花鸟画
传统与现代
艺术世界
绘画艺术
工笔花鸟画
中国绘画
艺术熏陶
-
描述:
小便具备了同龄人不及的中国绘画传统功力和美学素养。在大学美术系油画专业四年,她在学识与技能两方面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她之所以选择油画专业,是因为她梦想着能把西方绘画艺术与中国传统绘画艺术有机地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