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代】搜索到相关结果 560 条
-
静若处子:刘巨德彩墨静物解味
-
作者:
翟葆艺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创作动力
静物
处子
西方现代艺术
中西结合
装饰艺术
土豆
气质个性
形式美感
-
描述:
的形式构成,又给你以实在的阳刚气度和鲜明的形式美感。刘巨德受业于庞熏果、吴冠中两位艺术大师。曾以“中国传统装饰艺术与西方现代艺术比较”作为研究生学习的课题。庞、吴留学法国,却都主张中西结合。刘巨德
-
第二届当代雕塑艺术年度展综述
-
作者:
龙文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雕塑
何香凝美术馆
生态城市
艺术家
年度
国际学术研讨会
艺术的社会功能
雕塑艺术
深圳华侨城
学术交流
-
描述:
参展的国内艺术家的作品包括了90年代中国雕塑界最具代表性的风格与流派,各种艺术观念、艺术材质和艺术形态在“生态”这一学术主题下得以充分的展示,一些知名的艺术家,如隋建国、展望、姜杰、傅中望、米丘、林
-
继承传统中闪现的新意:记青州龙兴寺新出土的窖藏造像
-
作者:
郎天咏
来源:
中国艺术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古代雕塑
响堂山石窟
北魏
北齐
考古发现
内在精神
秀骨清像
继承传统
佛教造像
青州龙兴寺
-
描述:
与前一期有了很大变化,身体壮硕,衣纹刻画简练,面容饱满,神情隽永深透,是本次出土造像中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五至六世纪是中国佛教信仰的鼎盛时期,无论南方北方,造像之风大兴,客观上促进了雕塑艺术的长足发展
-
我的创作观
-
作者:
李魁正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中国画
审美意识
宇宙意识
构图形式
现代绘画
形式构成因素
心理境界
工笔花鸟画
中国绘画
光色效应
-
描述:
锤炼心性 艺术的本质是心灵再现,艺术创作的先觉要素是有感而发,而艺术品味的高低则由艺术家的心性和气质——心理境界所决定。当代画家尤需时时体验大自然,社会与人生,既不同流于虚荣浮华的社会时潮,又要
-
信息库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丝宝集团
1999年
中国连环画
书籍装帧艺术
吴冠中
中央美术学院
当代艺术
中国画
美术馆
中国美术
-
描述:
■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50周年暨中国美术家协会成立50周年,弘扬中国画艺术,扩大中国画家在国内外的影响,由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中国美术家协会,丝宝集团联合主办的《国画50家》电视系列片,已于今年9月4日在中央电视台第三套《周末新航线》栏目中开始播出。经主办单位共同协商,确定关山月、张仃、王琦、刘大为、刘文四、汤文选、程十发、龙瑞、冯大中、卢禹舜、张龙新、等50名老、中、青中国画画家,其中包括中国画人物、山水、花鸟、工笔、写意等画科。这种以电视系列专题片的形式在中央电视台推出还是首次。 丝宝集团为此次活动提供了活动经费,中央电视台书画院从6月份开始组织精干的拍摄制作班子,分成四个摄制组,顶着酷暑分几路赴全国各地对画家进行采访拍摄。并特邀邓福星、薛永年、孙克、夏硕奇、刘曦林五位美术
-
探索雕塑的形态语言
-
作者:
许正龙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造方法
教学与创作
教学体系
思的方式
形态语言
系统设计
现代雕塑家
内容选择
材料选择
雕塑艺术
-
描述:
b依照词典的解释,“形态”即谓“事物的形状或表现”,形态学则是“研究物体外部形状、内部构造及其变化的科学”,与其联用的“语言”一词应为“代替语言表示意思的方式或动作”。据此,雕塑的形态语言可以理解为
-
具有个性化色彩的艺术——卓国平和他的雕塑
-
作者:
钱海源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创作规律
人体曲线
个性化
时代生活
艺术形式美
小型雕塑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人物形象
-
描述:
人们在评价艺术作品时,常常要说的一句话是,“艺术作品的风格,乃是艺术家人品与个性的写照”。这句话用在中年雕塑家,广东佛山雕塑院卓国平身上也是很合适的。他的散见于广东珠江三角洲土地上的如佛山、珠海、中山、东莞和顺德等城市一些为同行所称赞,被社会各界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大中小型城市雕塑,他的一些参加国内外有影响的美术展览,并在报刊发表室内外雕塑作品所显示出来个人艺术风格,就是卓国平人品和个性的最形象和最生动的体现。
-
主持人语 李一本期名家大潮回声 庄征雕塑艺术读解
-
作者:
邹跃进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为纪念
学院化
同构性
回声
中国画
题村
雕塑艺术
新认识
旧传统
现代化
-
描述:
。画家的文章有时比理论家的文章还深刻。
本期刊登了一组油回。其中学院化状态”八人展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学院化状态”的提沦也值得重视。 在何诲霞先生逝世一周隼之际,特刊发其遗作及周韶华一文,以便读者重新认识何诲霞的意义。
-
视像空间
-
作者:
芭芭拉·伦敦
张朝晖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便携式摄像机
观众
表达方式
现代艺术博物馆
艺术家
艺术形式
作品
雕塑
视像艺术
观念艺术
-
描述:
视像作为一种艺术形式出现在60午代中期,因为那时便携式摄像设备可以在市场上买到。自到那时,这种媒介仍局限于装备良好的电视工作室,那里有沉重的2英寸录相设备及工程师们。但那时使用者对便携式摄像机并不
-
蓝天中那永恒的白云
-
作者:
庄征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重大拙
织构
六十年代
美术学院
波音777
X山
云朵
大象无形
雕塑
天中
-
描述:
.我忽然想起六十年代初在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习时做的一个梦,在梦里我的雕塑如洁白的云朵飘浮在蓝天之中,光芒四射,熠熠生辉.我常常做梦,但忘得很快,唯独这蓝天白云之梦永不忘怀!三十多年过去,这梦中的意境竟然成了我一生的追求雕塑于环境就如白云于蓝天般和谐与
<
1
2
3
...
49
50
51
...
54
55
5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