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解读中国当代具象油画蕴涵的时尚性
作者: 施鹏程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具象   视觉审美   油画艺术   装置艺术   写实绘画   日常化   时尚性   传统写实   介入方式  
描述: 当代中国具象油画在反映社会生活的同时,在创作介入方式、主题表达、视觉呈现等方面体现出浓厚的时尚特征,给观者以新的视觉审美体验。这种时尚性特征表现为"流行"与"经典"的嫁接:"流行"意味着符合当代审美文化的特质(即审美的日常化),"经典"则是价值上的独一无二。
此时无声胜有声:对中国当代艺术的思考
作者: 龙一棻   孙菁   来源: 美与时代(下半月)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方油画   具象   视觉审美   油画艺术   装置艺术   写实绘画   日常化   时尚性   传统写实   介入方式  
描述: 文/龙一棻 孙菁 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的现当代艺术有些不尽人意之处,并不是说中国的艺术是在停步不前或者是没有创新的能力,这种情况与中国所处的特殊的境遇有关。当时政治上的极左路线阻碍了中国艺术的多元化发展,特别是西方现代艺术,它们是不可能进入中国艺术园地的。 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改革开放给中国的艺术带来了新的春天,给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各种思潮蜂拥而入。在面对各种新兴艺术流派的时候,中国的艺术家显得很茫然:什么才是艺术?什么才是表现新思潮的艺术?一连串的问题困扰着当代的艺术家。以前中国传统的艺术是不是还需要在中国大地上延续,以前的传统艺术是不是已经可以丢弃了,或者是说不需要传统的艺术存在了?接受新的西方艺术是不是就要抛弃我们的传统,走一条全新的道路呢?结果,一些很有见地的艺术家就开创了新的路径,推出一条法则:求新,求奇,求变即是当代艺术追求的目标。面对与中国文化截然不同的西方现代艺术文化,是选择还是放弃?中国的艺术家们不论是西方的、东方的、新潮的、传统的,对于艺术来说都是当时的产物,中国的青年艺术家站在了中国艺术的最前沿,他们积极欢迎新思潮,接受新思想,张扬自我的个性,宣泄自我的情感,他们用一种可能带有偏激的情绪来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 在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艺术有了较大的改变,各种艺术学院、学校培训班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它们对于打算走艺术之路的年轻人有了一套完整的评判标准,这些标准也得到官方的认可。这些被认可的新观点、新品种、新视角也培养了更多的年轻艺术家,让他们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对艺术的见解,不再受到严格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去深思艺术的表达方式,去效仿西方现代主义的表现形式。然而年轻的艺术家在揣摩这些西方艺术作品的时候,盲目地去跟随,去推崇,已经忘记了或者已经失去了本国艺术的精神,抛弃了传统,失去了融合本土文化的精神性。通晓中国文化的人,特别是爱好书法的人都知道,王羲之的书法作品《兰亭序》,不仅仅是单纯的书法范本,也不只表现了挥毫泼墨间的潇洒,而是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在字里行间透出浓厚的文化气息。试问,如果没有传统的文化作为根基,悬浮在空中的艺术如何生存?而且传统并不都是死的或者是停滞不前的,传统文化中还有很多值得我们去研究的东西,真正的传统是不断前进的,它的本质是运动的,不是静止的,传统应该推动人们不断前进。日本设计理论家大智浩一佐口七朗说:“继承发展一切优秀的传统,不是溶于古物之中,而在于继承保全作为传统精神的创造者的理念,即创造。”美的事物就是那些具有能够引发我们产生愉悦情绪并使之发生对象化之条件的事物。世界虽然不以我们的思维而存在,但是世界所呈现的模样则是依我们的思维而存在的。在我们的思维面前,世界上有一类事物叫做美的事物,或者说,我们把世界上的一类事物称做美的事物,比如一幅美的油画、一处美的风景、一曲优美的音乐等等。这类事物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它们都具有那种能够直接或者间接引发我们产生愉悦情绪的条件,并且我们从中获得快悦情绪时会把这一情绪对象化到该事物之中。或者说,某些事物具有一种“美的”属性,这种属性的本质就是该事物所具有的能引发我们产生愉悦的情绪性感受的客观条件,我们通常把具有这种属性并具备形成我们情绪对象化条件的事物称做美的事物。在当代艺术中“美是什么,什么才是美的”已经成为一个开放的话题。 迈向21世纪,世界艺术的潮流,特别是前卫美术、行为艺术的潮流总在我们的眼前涌动,如潮涨潮落般声声入耳。年轻的艺术家们受到了感染,开始寻求新的形式。但是他们却发现很难突破自我,突破前人和同时代的人,此时心灵的扭曲和苦闷围绕着年轻的艺术家,怪异的造型、扭曲的线条、野蛮的色彩,他们用一种可能带有偏激的情绪来表达对艺术的追求和向往。对于本民族文化的认知、理解已经退化,他们对西方艺术的崇拜进而变得异常盲目。中国的前卫艺术在开始的时候就脱轨了,一方面,此时的艺术作品存在着摹仿的痕迹.另一方面他们的修养与专业基础薄弱,在新的环境中接受这些全新西方艺术作品的时候往往失去了自我,盲目地去跟随,去推崇,已经忘记了或者是已经抛弃了本国艺术的精神。韩美林说:“这个世界如果没有民族的东西就没有趣了。”中国当代艺术在政治经济全球化、信息一体化的今天,面临更多的问题和挑战,艺术家在进行创作的同时对艺术的风格、所要表达的内容以及使用的载体进行更为细致的划分,从而衍生出许多的新思潮,有女性主义,边缘艺术,价值评判标准等等,中国的当代艺术在短短的二十年间得到了飞速的发展,使得艺术家特别是个别有着浓厚传统底蕴的艺术家能够在国际舞台上展示自己。但是,现在的艺术形式虽然多种多样,艺术作品表现的内容也是多种多样,真正能够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的艺术作品却很少,能够让人产生共鸣的作品就更少。一些年轻的艺术家经历得很少,但总是希望能够寻求一种捷径让自己很快成名成家,其实践的机会却不多,对于传统的理解也不够,这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不论是何种艺术,很多的年轻艺术家并不能很好地掌握本专业的理论知识,仅仅关注经济效益,让艺术为自己谋得更多的经济价值,从而忽略了艺术的本质。有些艺术家的专业技能很好,但是没有足够的理论支撑,他们的发展就只能停步不前。当代艺术被艺术家们不断地演绎,当代艺术的热度到底要靠什么来维持?中国的当代艺术之路就需要在注重艺术中的传统精神、在传统与现代的结合中前进。 艺术总是和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化给艺术供给着无穷的养料。中国的文化是一种儒家学派为主导的文化,是一种典型的“和”“中”的文化。中国有着五千年的历史文明,这些文明或者文化通过具体的事物表现出来,比如国画、书法、剪纸、周易、算经、禅学、五行等等,’这些就是本土文化所给予的养料,也是作为现代的艺术家应该具有的文化修养。只有立足于本土,才能够让人感到一种深度,这不但能让本国的人从内心接受,也可以感染国外的人,让他们得到一种全新的感受和视觉的冲击力,感受艺术的人文精神。艺术是为人而不是单纯为金钱的。艺术是人文精神的展示,艺术的层次越高,伴随着的精神方面的因素也就越多,物质与精神的结合、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就越完美,其艺术作品越能够被接受。我们的艺术是用来美化我们生活的,雅俗共赏就是各种需要得到满足的反映。人们的兴趣和爱好总有一般标准,但是他们的爱好可能因人、因时、因地而存在差异。我们难以预料未来的社会面貌会是如何、未来的艺术会是如何。在艺术的百花园中盛开着很多花朵,走入其中我们感觉到芳香袭人,艺术的世界是无边无际的,我们对艺术的追求和探索也是无止境的。 作者简介:龙一棻,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教师 孙菁,北京化工大学北方学院教师 实习编辑:吴迪青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