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刘钢 基于理性判断的收藏
作者: 王薇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刘钢以不同历史时期为线索的艺术品收藏共分为清朝时期油画、民国时期油画、红色油画、当代艺术四大组成部分。近年来,其所关注的方向更延伸至抽象绘画领域。在刘钢看来,艺术品收藏在凭借直觉感性的同时必须运用理性判断。其收藏判断所依赖的并非仅仅是艺术品所带来的瞬间打动,而是更多考虑这种打动的延续性,即作品的艺术价值是否能够经得起时间的检验。
伪文人情怀 东西方“虚伪”式辩论
作者: 蔡屿汀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蔡屿汀 青年艺术家 背景与前提 八五美术思潮开始,中国艺术界缩短了从“现代”到“当代”的距离。以至于在短短三十年间,艺术家们经历了欧美艺术家百年间的演变历程。与此同时,对于这一种“革新性”的势头,质疑从未有停止。 油画等媒介从西方被人们逐渐开始认同。在全球性的语境下,西方对于话语权的绝对掌握的确让东方艺术家困惑不已。
田卫 工人
作者: 李旭辉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田卫的创作来源于早期工笔训练和对古代建筑摹写的经验,在逐渐忘象的过程构建起自己独特的艺术语言,将中国水墨绘画的空间感和时间感做现代性的抽离,在面对特殊的宣纸材质时田卫如同养玉人一样通过不断的磋磨和覆盖,获得自我理念中的真实。 艺术家田卫对水墨艺术的接触,来自从小家庭的书法训练开始。初中时一次偶然机遇,在孔庙画展中认识一位画家,在一种绘画作坊式的学习中从艺两年,田卫考入首都师范大学国画专业进入他所说的“工人”生涯。
吴洪亮 你愿意做什么样的艺术家就去做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2016年的初春,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介计划”的第二季经过一年多的全国巡展,迎来了在中间美术馆的收官之作。细数第二季的十余站展览,回望从2010年9月在798艺术区中国雕塑学会沙龙的首展“构”,这一
申美璟 终将消逝的经典
作者: 王薇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2015岁末,申美璟在中国大陆的首次个展“珍奇柜”于上海学古斋画廊举办。此次展览呈现了艺术家的代表作《翻译》系列、新作《绘画》系列,及其以往实施的“洗手间计划”的成果。申美璟的作品多以中西方传统雕塑及器皿为原型,并以肥皂为材料进行塑造。艺术家通过观念性的媒介应用及制作方式呈现了那些脱离了原有语境的“文物”,展现了其对事物所具有的文化价值、存在意义等相关问题的思考。
何桂彦 好的策展人与好的展览能构成美术史书写
作者: 李旭辉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在策展人何桂彦的工作中,无论是在“1976——2006乡土现代性到都市乌托邦,四川画派学术回顾展”,“走向后抽象”,“清晰的地平线——1978以来的中国当代雕塑”等展览中总是能看出其在美术史研究的基础上对当代艺术有着较其他人更为系统而严谨的描述。而且在当代艺术本土化的进程中,其策展工作所描绘的线索也对其他艺术学者的工作大有裨益。
王瑞琳 以艺术之名,释人生如戏之意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艺术汇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伦理学   生活   科学理性   汪曾棋   人生艺术化   维特根斯坦   思想者   丰子恺   价值取向   为人生而艺术  
描述: 在王瑞琳看来,艺术家和作品的关系总是如影随形的,而艺术创作作为艺术家与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则时刻映射着自己的处境和状态。所以,在王瑞琳的艺术创作中,他不停地寻找属于自我的真实,并执着于自身感受的体会。正如他的系列作品《逐梦记》呈现出的大量超现实主义的元素一样,王瑞琳的雕塑作品常常异化了生活中事物的常态,承载起更多具有纪念意义的自然元素,让作品与浮躁隔离,选择一种平静、自然的表述方式。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