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产业论】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李正天其人
-
作者:
暂无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笔名
产业论
艺术家
哲学家
民主与法制
本体论
-
描述:
李正天是哲学家、艺术家. 文革期间以李一哲为笔名与人合著<关于社会主义的民主与法制>.平反后,发表哲学专着<广义本体论>、<第四产业论纲>等论文.创作了大批油画,如<生命九章>,肖像系列,抽象系列等.
-
谢宗君 青绿山水画创作浅谈
-
作者:
谢宗君
来源:
书画世界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会主义
笔名
产业论
艺术家
哲学家
民主与法制
本体论
-
描述:
谢宗君,安徽定远人,先后就读于中国美术学院、中央美术学院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常务理事,中国美术家协会工笔重彩画研究会理事;安徽省书画院专职画家、国家二级美术师,安徽省美术家协会工笔画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兼秘书长 20022年《春雪唱晚》荣获“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金奖, 2004年作品《辉煌》获“第十届全国美展”优秀奖 2005年合作《安徽历代文化名人图》获“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家大会特展金奖”、 2005年《老墙新绿》“获第十六届世界美术家大会特展”优秀奖: 2007年5月合作《小岗村·农村大包干》入选“国家重大历史题材美术创作工程”, 2007年5月作品《岩石宫殿》入选“同一个世界”中国画家彩绘联合国大家庭作品展. 2005年获“首届安徽省社会科学奖”。 2005年获“首届安徽省美术大展”金奖, 2007年被评为“首届安徽省十佳青年美术家” 出版有《谢宗君青绿山水画技法讲座》《谢宗君青绿山水画集》《中国山水画库-谢宗君集》等 尽管青绿山水是传统中国画较早成熟并在唐时期一度辉煌的风格样式,但随后水墨山水的勃兴致使青绿山水日渐寥落并淡出画史。如果说在传统中国文化认同趋一的环境之下中国画长期以来形成以笔墨为中心的审美价值体系是使青绿山水受到冷落的根本原因,那么进入20世纪以来,尤其是1980年代以后,随着中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形态以及人的生存环境、审美观念发生的巨大变化,再加之又传入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青绿山水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 “后现代主义”主张艺术的多元性、包容性、民主性、共存性、大众性,必然导致文化艺术的多极发展,画坛已开始从茫然、浮躁的心态转向宁静、反省过去和思考未来。画家们开始寻找自己的艺术空间。于是乎,我展开双臂,拥抱色彩,拥抱青绿,不想再和那么多的人挤在一条令人乏味的水墨之路上。我们不能否认从公元8世纪发展至今的中国水墨画取得的辉煌成就和丰富的技艺经验,但也应该客观看到,漠视我们祖先曾创造辉煌的青绿重彩山水画传统,是种遗憾和偏见。世界上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绘画几乎都是把色彩视为绘画艺术的主要表现语言,而且取得了很高的成就。在与世界艺术的比较中,如何加强研究发展中国绘画特有的色彩语言7应该引起我辈的充分重视。 现代青绿山水画在形式、内容、技法方面的革新与探求,打破了传统水墨山水独尊的局面,使其呈现出多元发展的态势。我们对青绿山水这古典样式的重新审视和认识,事实上也为青绿山水画提供了一个复兴和发展的契机。今天我们提出“现代青绿山水画”这一命题,除了期望通过这一形式来表达现代人的精神追求和审美趣味,也期望能够从传统中寻找语言资源与风格的生长点,并以开放性的吸收与表现创造有别于传统的新样式。 山水画所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审美关系,是人对自然山水审美认识的绘画形式的表现。中国山水画不仅表现了山川丘壑的自然之美,也表现了画家在领略自然、体验自然、感悟自然的过程中与自然契合的灵性与心境。水墨山水如此,青绿山水也如此。 由于生存处境和心理状态的变化,现代山水画的精神意义必然要产生变异,而山水画的内容也必然要从传统的自然环境中蜕变出来。我们在环视青山绿水的同时,还应当把目光扩展到更为广泛和深远的空间。这种空间的扩展大致可分为对艺术历史文化的关切,对生存环境的关切,以及对未来世界的关切。因此,在灵山静水、闲云野鹤的背景之下,古屋日城、田园街巷、都市风景乃至神秘的天光、宇宙、星体都可以成为现代山水画的内容和形式。从工笔山水画的形式语言出发,物象依然是客观具体的,而情境则充满个性与想象。 纵观整个画坛,青绿山水开始受到重视,前几年在“中国山水画,油画风景比较展”“中国工笔画展” “全国山水画展” “第二届工笔山水画大展” “第十届全国美展”“第十一届全国美展”等一系列活动中,一些青绿山水的位置都非常突出,画界一批中青年画家,如徐建明、林容生、祁恩进、杨先顺、李健强、许俊、何加林、李明等备受瞩目。种种迹象表明,青绿在不久的将来会有较大的发展。而如何探寻一条属于自己的青绿山水之路,则是我这几年来苦苦探索的课题。明代蓝瑛的没骨青绿山水《白云红树图》《仿古山水屏》等,都使用了浓重的朱砂、石青、石绿、赭石、白粉等,不勾墨线,直接点染,艳丽浓厚而清新舒畅。蓝瑛称其师法张僧繇,清代除蓝氏“武林派”之外,没骨青绿意笔山水几不见传人,只有张大干、刘海粟等人各自创立的泼彩山水,才使得这种意笔青绿得到某种程度新的发展。基于我从事水墨意笔山水创作多年,这种意笔青绿似乎更适合我的情愫。意笔青绿它成为我这几年来研究的主题,以前并不懂得传统设色的运用。也只是表面意义上的“青绿”,有幸到中央美术学院蒋采萍先生重彩高研班的学习,才是真正意义上研究学习青绿山水的开始。这次的学习使我受益匪浅,我诚挚感谢这位老人为中国工笔画事业发展所做的贡献,应当承认她为我们年轻一代人所做的努力,这种意义是划时代的,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我的家乡安徽省物华天宝,人杰地灵,文化底蕴丰厚。文房四宝的诞生为历代中国画家的创作提供了施展才华的天地,雄奇瑰丽的黄山、佛教圣地九华山更是艺术家取之不尽的创作资源。历史上,安徽的画家更是灿若繁星,渐江、查士标、孙逸、汪之瑞、戴本孝、虚谷、罗聘、黄宾虹、林散之、潘玉良、吴作人、刘开渠、吕霞光、王肇民等各具风格,自成境界,竟显大家风范,均以自己独特的艺术建树彪炳画坛艺苑,对中国绘画的发展产生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安徽地处内陆,在江淮之间,是北方与南方的过渡地带。一谈到黄山,外省画家就对安徽画家说: “你们是近水楼台,得天独厚”,一语道出了安徽的自然风光资源优势。艺术的多元发展观,会更加重视地域特色的存在现实。山水画在我国有着深厚的哲学、社会、历史文化背景,有完整的学术理论体系,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现代社会中,人们对山水画有各种不同的审美需求。定远县的一个偏僻乡村是我的出生地,我对那里的平原、丘陵、古渡、小镇,深深眷恋。我一直在追求表现自己对自然、对生活的直觉感受。我国著名作家鲁彦周先生评我的画说:“谢宗君的画里,有一种不像年轻人的苍茫情绪,有一种对于人世间的感慨,还有一种对于大自然的孤独感受,和一种深深的对于乡土的眷恋之情。这种情绪或者说是艺术感觉,渗透在他的笔墨之中,特别是在他的山水画里,表现的更为明显。”著名史论家中国美术学院博导王伯敏先生评我的山水画时: “宗君勤学所画不落常套。他出生于农村,曾说:画我对自然,对生活的直接感受,因为有如此情怀出笔自然灵秀。宗君尤擅写平原丘陵,笔酣墨饱,风彩飘然,殊为可佳。”可见画平原丘陵,画家乡定远小镇,画我最深情的土地,已是我既定的审美选择。当今艺术创作的特点,是在表现画家个体时更加着重内在自我和风格语言的锤炼,外在影响和信息仅仅为确立自我风格的参照。因此,中国画的现代化,不是理论问题,而是画家的艺术实践问题。总之,画画,还是靠画家自己。 “第五届全国工笔画大展”是中国美协主办的一次中国画界重要展览胜会,如何创作出一幅令人满意的青绿山水来,的确不是件易容的事。不久前,薛永年教授来讲座并带来一幅仿张僧繇的《红树雪山图》的图片资料,又恰好那年春天江淮之间突降大雪,虽时间不长,但却是我有生以来见过的真正的“鹅毛”大雪,引发了我想用青绿来表现一幅雪景山水的想法。青绿重彩表现春秋景致为多,表现雪景难度较大,但是我还是决定创作这幅《春雪唱晚图》来送展。考虑到是全国性大展,在构图上还是力求平稳,表现对象还是我深爱的家乡农村山水,房屋是典型的徽派建筑特点的马头墙,在透视上继承了传统的高远、平远法,以此来刻画乡村的那广阔的土地,同时更吸收了陆俨少先生提出的“迷远法和幽远法”来表现出画面意境,很好地把握了画面的整体气势。色彩上既保留中国传统色彩处理,同时还接受西方绘画的色彩原理,运用现代构成手法,层层推移,以致深远,树枝干用墨勾出点叶用色加墨,勾叶吸收中国传统壁画的堆金沥粉,整幅作品的完成强调绘画性,云水处略显装饰性。山石用没骨画法反复积色,点染而成,山石结构没有勾线,但给人感觉到一种线的存在。表面上看似乎并不统一,然而究其本质,传统和现代之间以笔墨色为脉络, 以贯之,山水程序语言变通灵活,墨和色对比协调,流露出一片浓郁的乡情。既有传统笔墨趣味,又有现代艺术精神。 当然,我研究探索的现代没骨青绿山水,也仅仅是个开始,要想突破传统意义上缚束,使其完善发展成为独特的自我风格,尚须不懈地努力、拼博。我坚信这条路我会一直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