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乳浊】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烧成工艺对分相-析晶乳浊釉的结构及乳浊程度的影响
-
作者:
廖奇丽
江伟辉
彭永烽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烧成制度
乳浊釉
自生分相
析晶
-
描述:
选择具有较大分相区的K2O-RO(CaO,MgO,ZnO)-Al2O3-B2O3-SiO2-P2O5系统,采用工业纯原料,通过正交试验法调整系统的组成范围并控制其工艺过程,实现了釉的自生分相乳浊,制备了釉面白度为82的分相-析晶乳浊釉;借助DTA、XRD、TEM和高温显微镜等测试手段,着重研究了釉料在热处理过程中的相变化以及不同的烧成制度对釉面乳浊程度的影响。结果表明:釉中分相与析晶并存,分相促进析晶;尺寸接近于可见光波长的孤立液滴和析出的少量微晶是釉面产生乳浊的根本原因;在分相放热温度750℃和析晶温度810℃各保温10 min,有利于提高釉面白度;降温阶段,釉样缓冷比急冷更利于提高釉面的乳浊效果。
-
奥运卫生瓷用生料乳浊釉的研究
-
作者:
余洪权
曹羲东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卫生瓷
乳浊釉
奥运会
-
描述:
以长石、石英和锆英石等为主要原料,采用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法研究了奥运卫生瓷用生料乳浊釉,对其配方进行了优化,得出了乳浊度和光泽度较好的最佳配方。用XRD和SEM研究了釉中存在主晶相的种类及形貌。结果表明:最佳配方的乳浊相为ZrSiO4,其颗粒呈球状,大小为200~500nm,分布均匀,数量众多,是产生乳浊作用的主要原因。
-
中温P-Li分相乳浊釉的研究
-
作者:
沈华荣
周雅琴
曹春娥
洪琛
卢希龙
陈云霞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P
乳浊机理
中温
乳浊釉
分相
Li系列
-
描述:
在无锆透明釉的基础上添加骨灰与锂辉石,制备出P-Li系列分相乳浊釉,考察了骨灰、锂辉石及氧化锌添加量对釉料性能的影响,采用TG-DTA、XRD、TEM、FE-SEM、EDS以及白度仪等测试手段对试样进行测试表征,分析釉料性能的变化规律及其乳浊机理。结果表明:所得较好釉料配方为:钾长石36%,石英31%,高岭土6%,方解石10%,烧滑石6%,骨灰4%,氧化锌5%,锂辉石2%;烧成温度为1200℃,样品白度为72.26;釉中均匀地分布着约0.15μm大小的球状液滴,以及少量的磷酸钙、钙钠长石类晶体。
-
分相-析晶乳浊釉的制备及其乳浊机理研究
-
作者:
包镇红
苗立锋
江伟辉
段学成
来源:
硅酸盐通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乳浊釉
分相
析晶
-
描述:
采用天然矿物原料,通过四角配料法优化组成制备出了无锆的分相-析晶乳浊釉。借助X射线衍射仪、透射电镜等测试手段,对乳浊釉的晶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了分析,探讨了其乳浊机理。结果表明:该乳浊釉中P2O5和B2O3促进釉分相,CaO和MgO促进釉析晶,分相与析晶结构并存,釉层中均匀分布着大量尺寸接近可见光波长的球形孤立液滴和细小的透辉石晶体,两者对可见光强的散射作用是釉面产生乳浊的根本原因,优化出的乳浊釉白度可达80.2%。
-
长沙窑铜红釉上彩的显微分析
-
作者:
栗媛秋
杨益民
张兴国
张兆霞
姚政权
朱剑
来源:
南方文物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釉上彩
乳浊釉
长沙窑
铜红彩
-
描述:
长沙窑创烧于唐代,是隋唐时期外销瓷的大宗。已有研究认为,长沙窑在中国瓷器发展史上有两大突出贡献,其中之一便是最早在中国制瓷史上运用铜作呈色剂在高温中成功烧制出红釉和红彩等彩瓷。本文选取长沙窑铜红彩器作为研究对象,利用X荧光光谱分析、反射光谱、岩相分析和扫描电镜等手段对该样品釉彩部分进行了成分和显微结构分析。结果表明,该样品是一件乳浊釉上施红彩的釉上彩器,釉面的乳浊效果由大颗粒分相和析晶导致的米氏散射而造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