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主】搜索到相关结果 1035 条
-
油画中的轮廓线对印象主义绘画的影响
-
作者:
蔚艳平
来源:
文艺生活(中旬刊)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印象主义
轮廓线
表现方式
油画
线
-
描述:
本论文通过对绘画中轮廓线概念的论述,以及它与印象主义绘画在构图、背景、色块之间的关系的研究。总结出轮廓线在画面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作用,以及与绘画各要素之间的紧密联系所产生的微妙变化。轮廓线的不同
-
“十七年”内蒙古油画创作方法研究
-
作者:
于丽雯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十七年
内蒙古油画
社会主义现实主义
-
描述:
"十七年"是内蒙古油画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这一时期的内蒙古油画在"社会主义现实主义"创作原则的基础上,融入了独特的草原抒情气息,产生了一批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民族风情的油画作品.虽然"社会主义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从历史的角度看,"十七年"内蒙古油画仍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独特的研究价值.
-
当代工笔人物画的超现实性探究
-
作者:
冯广雅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
超现实主义
-
描述:
超现实主义在影响了西方现代艺术之后,其美学理念也渗透到了中国工笔画艺术中。简述超现实主义在中国工笔画中的融合过程,并探讨这种借鉴西方艺术素养的创作实践中对拓展中国画形式面貌的积极意义。
-
神与物游——山海经主题雕塑创作谈
-
作者:
胡乐林
来源:
文艺生活·文海艺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海经
消费主义
造型
原始雕塑
-
描述:
的。因此无论从艺术造型角度还是从民族精神角度,去追根溯源,在先民的遗迹和创造中去体会中华民族童年时期的梦,对于回答终极问题是有帮助的。面对西方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社会及艺术的影响,如何从自身文化中寻找资源和精神力量去解决消费主义带来的精神空虚及其它社会问题也是迫在眉睫的。
-
艺术即感情——看罗丹作品展感悟
-
作者:
吴秀娟
韩中凯
来源:
文艺生活·文艺理论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实主义
艺术
情感
罗丹
古典
雕塑
写实
-
描述:
的主题是人,他赞颂着人的创造力,表现了人最原始的本质。他崇尚大自然的美,他在大自热的美中寻求人的本质。他的后期作品受印象主义影响较多,追求光在作品上的运用,为二十世纪现代主义雕塑开启了大门,打通了道路。
-
海色斑斓背后的理性沉着——汪明强海洋油画的视觉建构
-
作者:
赵丹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视觉
写实主义风格
绘画语言
海洋
沉着
20世纪80年代
中国油画
理性
-
描述:
在中国油画发生巨变的近三十年来,汪明强从最初的时代窠臼中逐渐走出了一条自己的油画创作道路。他一直坚称—个画家不能脱离特定的语境而形成独立的绘画个体,从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学院派古典主义油画蔚然成风
-
星际物质-701
-
作者:
贾鹏森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物质
艺术本质
感情关系
计算主义
人机交互
自然规律
艺术形式
数字艺术
-
描述:
数字艺术是基于计算机生成为主的艺术形式,其核心是人机交互.艺术本质是人机之间微妙的感情关系。我们所认知的地球上的一切物都是因地球的自然规律而形成,宇宙中有无数的星球,每个星球的自然规律又各不相同
-
抽象风格与黄铜元素——伦敦蒙德里安酒店的现代造型主义美学体验
-
作者:
雍韬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铜元素
美国摩根
蒙德里安
圣保罗教堂
皮特
新造型主义
愉悦体验
迪克森
现代艺术馆
现代造型
-
描述:
新造型主义作为"冷抽象艺术之父"汤姆·迪克森荷兰艺术大师皮特·蒙德里安(Piet汤姆·迪克森Mondrian)自创的艺术流派,自诞生至今对国际上建筑、设计等很多领域产生着极大的影响。其中,位于欧洲莱
-
居住的美术馆 审美的圣殿——关于汉堡的一家艺术酒店
-
作者:
永涛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兴趣选择
当代美学
娱乐产品
人性化设计
哥特式建筑
感官体验
身心愉悦
生动感人
超现实主义
生活水平
-
描述:
随着当前社会、经济与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实用主义与审美结合成为一种日趋流行的时尚。独立品格、使用专属与私人定制成为人们追逐的魅力元素。比如居住与旅行,因为艺术元素的融入,而有了新
-
文化苦旅
-
作者:
俞剑坤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精神家园
公共话语
“过去”
文化阐释学
社会主义
社会结构
社会现象
《文化苦旅》
-
描述:
秋雨《文化苦旅》及《文明的碎片》让我感触颇深,有人描述目前中国社会结构性改变结果并不是对现成社会现象的形容。而是一种后社会主义时代社会文化阐释学式的公共想象,并更倾向于形成一种公共话语。这种新公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