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一种反命题的叙说
作者: 马良书   来源: 名作欣赏·上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形态   命题   油画家   释读   艺术家   “八五新潮”   绘画   社会现实主义  
描述: 在1980的时代,尚扬在艺术上的转型是惊世的,是他那一代人中仅有的。虽然当时有一批“八五新潮”的年轻人,但那都是他的学生辈。凭借他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一种主流形态的油画,尚扬已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油画家了。声名已就的他,在艺术上却来了一个急转身,与当下主流的、流行的方式采取决然的脱离,这对一个艺术家并非易事。在他所在的时代,油画只有社会现实主义的方式,一种精心编排的叙事。也有人小声念叨着艺术的问题,那便是油画民族化的话题。尚扬只在他学生时代有过这类经历,并产生了全国性的影响。然而他迅疾地放下这种做法,虽有过极短暂的留恋与徘徊,此后却再也没有丝毫的迟疑,他只管走向自己的方向。尚扬的绘画转型有着一种断然与决然的态度,他的冷静、清晰、毅然决然、彻底干净,在他那一代的油画家中,是唯一的。他从高歌猛进的人群中走开了。 无论多么高超的艺术语言,如果用以建构一种意志逻辑,去描绘意志化了的某种虚构叙事,都将是抹杀艺术的本体生命。尚扬一步跨入当代,如果对这些问题,没有紧迫的认识,他不会转身的那么迅疾,不会有一种一刀两断的利索。 由此我们知道了尚扬对待艺术的那颗纯粹的心灵,他的绘画站在了艺术史前进的正前列,他思考与审视着那些当下的、理所当然了的逻辑。
最美的石头会唱歌之《摩西像》
作者: 陈为人   来源: 名作欣赏·上旬刊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形态   命题   油画家   释读   艺术家   “八五新潮”   绘画   社会现实主义  
描述: 在同样作为描述雕塑大师的《罗丹传》里,有这样一段记载: 罗丹观看了他能找到的每一件米开朗琪罗的作品。他被大师未完成的四个囚徒像迷住了。他喜欢这些塑像的粗放更甚于那些成品大理石的纯洁。它们看起来就好像在肉体上还保存着米开朗琪罗的指纹,好像这些人物曾经在石头中沉睡,而米开朗琪罗则把他们从石头中释放了出来。 罗丹专门去看了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c他发现这是伟大的佛罗伦萨雕刻家最令人满意的作品。 这是一个大师对另一个大师的作品做出的评判。 《摩西像》是米开朗琪罗为教皇尤里乌斯二世的陵墓雕刻的。它与其他五尊位于陵墓上方的座像一样,主要是为了起到某种装饰的效果。但是罗丹感受到了:米开朗琪罗在这座雕像中,展现了自我的个性,寄寓了自己的思想。罗丹认为:米开朗琪罗的《摩西像》,是几个世纪以来,最多被人们提到,而最少被人们理解的一件作品。 据《圣经》记载: 自从约瑟把以色列人接到埃及定居以后,四百年过去,以色列人从最初的七十人,发展成为一个人丁兴旺、遍布埃及各地的大族。 公元前15世纪,一位新法老登上了王位,他认为以色列民族的繁荣昌盛会危害埃及的稳定,动摇法老的统治。
关于身体的寓言
作者: 李镇   来源: 名作欣赏·上旬刊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形态   命题   油画家   释读   艺术家   “八五新潮”   绘画   社会现实主义  
描述: 人类最早的以身体为主题的造型艺术或许可以追溯至大约公元前24000—22000年的《威伦道夫的维纳斯》(Venus of Willendorf),这件母神雕像原始而神秘,充满象征、饱含隐喻,是母系社会的生命图腾。希腊文化崇拜身体,希伯来文化厌恶身体,但是无论显现还是遮蔽,身体始终是我们理解人文主义艺术尤其是现代主义艺术的一条主线。从尼采(Friedrich Wilhelm Nietzsche)到福柯(Michel Foucault),不但“上帝死了”,而且需要“重估一切价值”,基督教、理性和形而上学开始面临一轮又一轮的批判性质疑,与此同时,“一切从身体出发”的身体谱系学登堂入室并宣告了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到来。 毫无疑问,如果仅从石冲呈现给我们的身体图像来看,其中强烈的人文主义精神和浓郁的谱系学气质来自西方。但是,石冲的艺术毕竟不只是身体图像,身体图像只是一个结果。如果从他游刃有余地借助观念、行为、装置、雕塑、摄影、绘画等复杂的艺术要素,尤其是鬼斧神工的绘画技术,综合呈现出单纯的生命主题这一过程来看,又容易让我们联想到中国艺术关于“技”与“道”之关系的寓言。《庄子·养生主》记载庖丁为文惠君解牛,酣畅淋漓、出神入化、巧夺天工,其动作与声音仿佛汤舞尧乐,文惠君对庖丁解牛的技术惊叹不已,庖丁却回答说自己追求的是“道”而非“技”,“技”只是手段,而“道”才是目的,文惠君恍然大悟。
形式的差异 共同的“文心”
作者: 暂无 来源: 名作欣赏·下半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形态   命题   油画家   释读   艺术家   “八五新潮”   绘画   社会现实主义  
描述: 原始艺术同源共生,文学与音乐这两种艺术形式不仅同源共生,还相互渗透,他们唯一的差异仅在于所运用的表现载体不同:文学以文字为表现载体,而音乐则以声音为表现载体。本文旨在通过两种不同的文化载体所承载的相同的文化内涵这个角度来分析诗歌《希腊古瓮颂》和歌曲《青花瓷》,虽前者借助文字以文学的形式,后者借助声音以音乐的形式来表现作品,但二者所蕴含的文化内涵却存在相同之处,以此揭示出文学艺术内涵的相通性及动态性。 一 约翰·济慈是19世纪英国浪漫主义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作为一名天才诗人,在不到十年诗歌创作生涯中,他写出了一系列脍炙人口的诗作。1819年,作者曾因1818年发表的神话诗《恩底弥翁》,而遭受着当时评论家的攻讦,在思想上情感上甚至生活上都处于困难时期,但这段时期也正是作者创作最丰富的时期,正是在这个时期,济慈创作出了被评论家认为是他最优秀也最成熟的文学作品——诗颂。从济慈的大部分颂诗中我们都可以感受到他所提出的著名的美学理论,即“消极能力”,“就是诗人在创作时应忘却自己的存在,完全沉浸在对诗歌主题的感受中,接受一切神秘与不可知的事物而不刨根问底”①。
一种反命题的叙说:对尚扬绘画的释读
作者: 马良书   来源: 名作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流形态   艺术家   当代艺术   话语方式   艺术史   绘画   文化精英   反命题   研究生   异化  
描述: 在1980的时代,尚扬在艺术上的转型是惊世的,是他那一代人中仅有的。虽然当时有一批"八五新潮"的年轻人,但那都是他的学生辈。凭借他研究生毕业时的作品,一种主流形态的油画,尚扬已是在全国有影响的油画家了。声名已就的他,在艺术上却来了一个急转身,与当下主流的、流行的方式采取决然的脱离,这对一个艺术家并非易事。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