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搜索到相关结果 2037 条
-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序言
-
作者:
王锡良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陶瓷史
陶瓷装饰
釉上彩
装饰工艺
粉彩瓷
陶雅
工艺技法
颜色釉
景德镇陶瓷
古彩
-
描述:
“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景德镇粉彩瓷绘艺术》序言
-
论民间陶瓷壶具的造型演变
-
作者:
刘敬华
喻斐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造型演变
艺术风格
中国
历史时期
组成部分
返朴归真
传统文化
民间
-
描述:
中国陶瓷历经数千年的发展与演变,形成独特的艺术风格,并在每个历史时期都有其明显的特点。它是中国民族智慧的结晶,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代陶瓷壶具都是反应时代风尚的产物,而某个时代的品味
-
学术宏篇构筑“景德镇学”教书著论弘扬陶瓷文化—谈“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研究丛书”出版
-
作者:
汪冲云
张吟玲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构筑
丛书
出版社
学术界
陶瓷文化
中国
“十五”规划
文化研究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作为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江西高校出版社出版了《中国景德镇陶瓷文化丛书》一套六册。《丛书》顾问史树青、吕济民、金维诺。名誉主编秦锡麟。主编陈雨前。《景德镇陶瓷文化概论》,作者陈雨前、郑乃章、李
-
才情舆灵魂的激荡——读龔循明陶瓷人物、山水画有感
-
作者:
刘德光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江西省
奖章获得者
景德镇市
中国工业设计
陶瓷艺术
工艺美术
明陶瓷
美术家
景德镇陶瓷
-
描述:
龔循明,1957年出生于景德镇,江西南昌人,高级工艺美术师。1982年毕业于景德镇陶瓷学院美术系雕塑专业。系中国工艺美术学会会员,中国工业设计协会会员、全国青联委员,江西省十大杰出青年、江西省五四
-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阅后感言
-
作者:
刘康时
来源:
中国陶瓷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生产中心
教育工作者
传统工艺
技艺
发源地
陶瓷制造
景德镇陶瓷
瓷器
-
描述:
《景德镇陶瓷传统工艺》一书阅后感言
-
我国经济增长与股票市场的关联分析
-
作者:
朱怀镇
来源:
统计与决策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市场规模
股市发展
一体化程度
解释变量
市场集中度
所有
流通性
中国股票市场
经济增长作用
规模指标
相关指标
易变性
股票市场发展
关联分析
国际股票市场
衡量
-
描述:
一、指标的选择 在分析股票市场对经济增长作用的回归计量分析中,最为关键的是选取怎样的解释变量.国外衡量股市发展具有以下几项重要指标,如:市场规模指标、市场流通性指标、市场集中度指标、市场易变性指标
-
黄龙山水黄龙人
-
作者:
罗子兰
来源:
草地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年人
自然呈现
茶马古道
黄龙
乐山
外表
都市繁华
女大学生
生存方式
瀑布
-
描述:
看山可以悦心,看水可以悦智。所谓“仁者乐山,智者喜水”也就如此罢.在黄龙,却极难将“乐山”和“喜水”二者分而道之。水是山的孕育,雪的悄语才点滴成涓,千涓汇流,继而有了那铺金盖银,天作之合的五彩莲池。山因水的氤氲而显得越发大度伟岸;水因山的护卫跌宕
-
您了解日用陶瓷有多少
-
作者:
张侃
来源:
产品可靠性报告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颜料
日用瓷器
高温消毒
日用陶瓷
消费者
釉中彩
耐酸碱
观赏性
细瓷器
日常生活
-
描述:
日用陶瓷以其易清洗,耐酸碱,方便高温消毒及用来蒸、煮、烧、烤食品等许多优点为广大消费者所喜爱。造型美观、装饰漂亮的高档日用陶瓷不仅具有实用性,更具艺术观赏性,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按瓷种分:目前市场上流通的主要有日用细瓷器、日用普瓷器、日用炻瓷器、骨灰瓷器、玲珑日用瓷器、釉下(中)彩日
-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打造陶瓷文化精品——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中国景德镇文化研究丛书》
-
作者:
钟楚
来源:
中国出版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图文并茂
打造
研究体系
丛书
眼光
中华
第一部
专著
江西
学术研究
陶瓷文化
高校出版社
中国
文明发展
文化研究
收藏价值
文化精品
系统研究
优秀文化
景德镇陶瓷
奠基之作
-
描述:
弘扬中华优秀文化 打造陶瓷文化精品——江西高校出版社推出《中国景德镇文化研究丛书》
-
惠安第三届传统雕刻大赛评选后的感想
-
作者:
钱绍武
来源:
雕塑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木雕
中华民族
民间艺人
生活中
传统手法
浮雕
题材
作品
石雕
惠安女
-
描述:
要自己在生活中去发现“美”,去捕捉自己深藏的动情之点。一切技艺是要用之于表达我们自己的美好感受,表达我们的美好的理想。当然我们的理想和感受应该是有利于人民的事业的,而不是相反的。我想凡是中华民族的子孙,这种思想感情是与生俱来的吧。我相信来自人民的艺术会永葆青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