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艺术的社会关注和精神表达--王刚的《老万和村里的弟兄们》简析
作者: 邓平祥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王刚   艺术风格   评论   中国   当代   油画创作  
描述:中央美院第10届油画研修班毕业创作作品展览,王刚的《老万和村里的弟兄们》引起了人们的关注。这是一个以同样尺幅的6幅油画重复排列的作品构成,这6幅油画既各自独立,又整体呼应,从而使作品呈示了很强的现代感、很大的气势和视觉张力。在作品的内在法则上,画家通?..
回顾展的回顾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革命美术   社会主义   革命博物馆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画   发展变化   纪念馆   文革   中国美术   中国现代美术  
描述: 《重庆轰炸》,当年给哪位阔佬买了去 ,近年又从阔佬的儿女手中卖出来 ,这才揭露一项早已被忘却的展览。观者如堵。人丛中听得台湾“国语”和普通话。虽然“国宝级”藏品没能来 ,但中国好东西太多。怀素《自叙帖》看得头皮发麻 ,宋徽宗斗大...
唯真善美是求--詹建俊访谈录
作者: 孙路静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善美   西方文化   表现手法   现实主义   中央美术学院   现代艺术   《狼牙山五壮士》   唯真   油画创作   图书馆  
描述: 问:还是让我们从头谈起吧。您最初怎么接触到油画的?詹:我小时候是在北京长大的,当时爱看“画儿书”──小孩看的那种,有时给大人写信时会画一些“小人儿”诸如此类,也谈不到有什么美术方面的影响。记得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带我去看画展,有回在中山公园里看到了一个油画展。...
献给20世纪的雕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
作者: [俄]库巴索夫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抗日战争   中国   雕塑   艺术评论  
描述: 献给20世纪的雕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群
献给20世纪的雕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群雕
作者: C.A.库巴索夫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艺术手法   抗日战争   评论   中国   纪念性主题雕塑  
描述: 献给20世纪的雕塑──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群雕
在现实主义道路上延伸--于焕新雕塑创作谈
作者: 杨庚新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表现手法   表现方法   创作方法   现实主义   艺术家   中国抗日战争   写实主义   雕塑家   现代雕塑   研究生班  
描述: 新是幸运的。他出生于60年代 ,成长于开放改革的80年代 ,可谓生逢其时。20世纪后半期 ,是中国美术从传统形态向现代形态的转型期。在东西方文化的撞击中 ,传统艺术与现代艺术的冲突 ,于焕新经过比较
钱绍武谈艺录(四)──关于甪直保圣寺
作者: 张鹏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山水画   民间艺人   甪直   古代雕塑   钱绍武   中央美术学院   民间雕塑   图书馆   谈艺录   《收租院》  
描述: 钱绍武谈艺录(四)──关于甪直保圣寺
我们敬爱的曾竹韶先生
作者: 钱绍武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刻家   纪念碑   “修辞立其诚”   孔子研究   五四精神   蔡元培   中山公园   人格魅力   作品   孙中山  
描述: ” ,玉的特点就是没有火气 ,表面上是柔软的、温润的 ,但实质却坚刚无比 ,这是中国知识分子的传统美学原则。在我认识的人里边 ,我觉得只有曾先生真正当得起“温其如玉”这四个字。从这里“悟入” ,我似乎懂得了曾先生的艺术 ,他的特点...
心系祖国--曾竹韶先生访谈录
作者: 曾靖   张鹏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中国古代雕塑   米开朗基罗   工作室   蔡元培   李金发   雕塑艺术   城市雕塑   孙中山   纪念性雕塑  
描述: ?我后来选择雕塑 ,与这些影响不无关系。我10岁以后随父亲到缅甸定居。那时中国正处在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会 ,国内形势混乱 ,民不聊生。各种苛捐杂税 ,绑票、兵匪猖獗。为躲避内乱 ,我们举家去了国外。1927
感情是艺术的母亲
作者: 涂稚华   来源: 美术研究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概论   巴黎国际艺术城   创作方法   艺术家   创作个性   水印木刻   版画语言   满天星   中国版画   个性气质  
描述: 是艺术的母亲”是千真万确的。以真为本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源于作者在生活里捕捉的真正感动自己的东西。我念大学时就接受了“从生活来”这种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 ,一直是沿着这条路子走。记得我大学二年级时下
< 1 2 3 ... 25 26 27 ... 90 91 92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