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留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5 条
-
上海早期城市公共艺术家李金发研究
-
作者:
徐立
来源:
中国美术研究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美育思想
艺术教育
上海
城市公共艺术
蔡元培
雕塑家
李金发
孙中山
现代雕塑
-
描述:
近百年前,在上海这座各国文化人、艺术家云集的大都市中诞生了一场涵盖视觉艺术各个领域、辐射全国的新美术运动。新国画运动、洋画运动、新兴木刻运动……这些耳熟能详的艺术运动一时间此起彼伏,相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上海城市文化的一部分。19世纪下半叶,洋务运动催生了中国近代第一批留学生。之后的数十年间,正是由于这些中国留学生的存在,国外的新文化、新思想得以在中华大地传播开来。这一时期的留学生中美术留学生所占比例较少,研习雕塑者更是寥寥无几,造成了中国现代雕塑在相当长时段内的真空状态。
-
留法造就画坛传奇
-
作者:
何西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艺术家的天堂。20世纪初,一批怀揣艺术梦的中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梦想有那么一天,他们也能像凡·高、莫奈和马蒂斯那样,成为画坛的牛人大腕。 最早赴法学艺术的留学生 美术专业学生赴法留学史,可以从一位不是正规留学生的人物讲起,因为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有开拓之功。这个人就是周湘。1900年,他以外交随员身份来到法国,在法期间从未进过美术院校,但依靠勤奋与天赋自学了油画与水彩,并与法国画家多有交往。
-
蔚国银:我的心在雪域高原
-
作者:
梦远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牧场是充满生机的素材。可以说,雪域高原的山川草木赋予了蔚国银艺术生命。 2012年4月18日,“情系陇原—蔚国银油画作品巡展第27站甘肃展”隆重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再现了青藏高原
-
艺术家的灵感从哪里来
-
作者:
孙琳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张晓刚:最好的是说不清楚的那部分 和张晓刚相熟的朋友都能证明,他是一个多么亲切、机智的人。2011年12月,他专门为“五彩基金”慈善义拍创作了布上油画《我的红领巾》。对于一个地位和价位到他这种高度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善举。 越练达,内心就越敏感。张晓刚作为创作者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从艺术史中寻找坐标,将日常接收到的丰富信号在脑中进行精致编排。他耐心等待时间将消费社会的浮沫驱逐出境,最终完成意味深长的杰作。 “《失忆与记忆》是2002年开始画的,但实际上有些构图1993年就已经勾好了。”张晓刚说。 “艺术创作永远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的东西,被人说成是灵感。什么都能说清楚的艺术可能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张晓刚认为,画家首先要做的,是进入一种职业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当缪斯施展魔法时,画家正老老实实等在画架边,画布绷好,底也做好,颜料准备齐全。 “《大家庭》早期,我心目中的模特是母亲和女儿。《大家庭》后期,真实的人物消失了,我是靠记忆和理解在画。《失忆与记忆》后,我画的都是生活中的物品,好多构图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形象各得其所地待在张晓刚安排好的地方,每一个都保持恰当的尊严和自重。
-
外国游客在世博
-
作者:
范申
来源:
金融队伍建设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外国游客
中国留学
喀麦隆
旅游团
法国
世博园
《青铜时代》
雕塑
-
描述:
随旅游团进世博园参观,我们选择的第一站是法国馆。由于刚开园时入园的人数不是很多,我们排队进入法国馆并没有花费多少时间。当我在法国雕塑大师罗丹的作品《青铜时代》前仔细观赏时,我发现有一个皮肤黑亮的外国小伙子也挤在这座雕塑前,还在用笔记着什么。看到站在一旁的我,这位小伙子很客气地主动用中文“你好!”与我打起了招呼,我也急忙向他问好。简单的交流后,我得知他来自非洲的喀麦隆,在中国留学,这次来世博会是特地来观赏法国馆展出的这几件珍贵雕塑和油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