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海啸声中怀仙台
作者: 陈漱渝   来源: 人物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中日两国   纪念碑   啸声   鲁迅小说   鲁迅作品   新干线   大地震   日本人   鲁迅博物馆  
描述: 日本一场罕见的9级大地震,在宫城县仙台湾引发了10米高的海啸,层层黑浪张开吞噬生灵的巨口,一瞬间,仙台机场被淹,新干线停运,国际大都市东京的轨道交通及机场关闭,福岛第一核电站1号、2号机组冷却系统
世上独一无二的流彩油画:流彩油画创始人刘比华院长
作者: 暂无 来源: 中小企业投融资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硕士学位   自费留学   多元化文化   创始人   油画   院长   华裔画家  
描述: 著名美籍华裔画家刘比华,1984年阔别家乡——中国广州,独自一人,远度盘洋,自费留学,追求理想,奔向世界艺术多元化文化之都美国纽约,考入美国纽约市立大学美术研究院攻读美术硕士学位,是中国改革开放早期,走出国门,自费留学,最早荣获美国美术硕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之一。
当代艺术是否已成了嘴皮子功夫
作者: 范昕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最近,万千网友对着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给大家欣赏一幅名画,售价25万元人民币》的帖子“笑喷了”。网友“心情手手”贴出这幅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油画雕塑Ⅱ: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以25万元落槌的布面油彩作品《鸟》,求达人解析。与此同时,这只令人啼笑皆非的鸟也通过微博而家喻户晓,掀起一波评论热潮。 一只体态肥硕、羽毛稀疏的鸟,说穿了就是涂鸦,却被夸成“一个充满戏谑感的符号”,而且有人花25万元人民币拍下了这幅“大作”。普通人看了都笑它小儿科,却有“雅士”跑出来一本正经地讲:“拜托你们在了解过艺术家和作品的背景之后再作评论!” 有位艺术评论家直言,所谓当代艺术,其实多是“皇帝的新衣”。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一文不值,因为他们不会“讲解”;而那些“艺术家”和他们的托儿,很擅长搬出一堆玄之又玄的概念来“阐释”,云里雾里、天花乱坠,说到谁也听不懂,于是“非凡的创新”有了,“脱俗的意义”有了,“惊人的突破”也有了,于是成了一件极品。 就看会不会“说” 黑笔涂抹的一团乱线,加上些涂改液的痕迹,被说成“具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气息,类似于中国文人画里的审美趣味”;不断将竖线、横线复制堆积,据说寓意“用简单代表繁复,用空灵象征具体”;把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一块表皮缝在一块猪肉上面,号称是“宣扬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既然当代艺术可以这么弄,那就难怪这年头演艺圈里的人也争着搞创作,乐基儿、李嘉欣、郑秀文、郑裕玲等一干明星纷纷拿起画笔,显示自己脑子里也很“有料”。
喻红:重拾绘画的尊严
作者: 燕舞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11年9月12日,喻红的个展“黄金界”在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近4年,喻红的创作进入黄金期,不断出现鸿篇巨制。这次展览由三部分作品组成:第一部分为2009年“时间内外”个展的两幅主要作品《春恋图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1春拍盘点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拍卖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远超去年以1.7亿元创纪录的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直接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
陈丹青:归国十年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10年春,老同学杨飞云叫我给学员示范画写生,特意赏我带天窗的画室。带天窗的画室究竟不同,自上而下的光罩在画布上,仿佛就能画得好一点似的。画完了,同学们要我接着画,我应承了,不料接二连三画到金秋。画室租金老同学不肯收,交换条件是在这里办展览,我犹豫半晌,也只好应承了。现在这些毫无意义的画可以挂上墙给我自己看看,照规矩,先得谢谢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谢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这些画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延续我在纽约玩弄的老花样,摊几本画册,画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老实规矩,仍如初学时,导师就是我自己;再一类是带学生出外画农民,统称“下生活”。近年重拾故技,我愿攀比的对象,仍是当年的我自己。以作画年份为顺序,大约可以看出我的画由稀少而渐多,也看出我的手怎样由荒疏而稍显熟练。 为什么还在画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呢?一半出于谦卑,因我从未确信自己能够把握绘画的法度;一半,说实话吧,其实是骄傲。“文革”期间,所有画家唯恐发表的创作不“革命”,现如今,又看见大家只怕手上的把戏不“当代”。真的革命画,真的当代艺术,我都佩服的,可是众人趋附的事,斜眼看去,我总不热心。如今,总算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的憨傻专注,最是金不换。
勃拉克:在镜子中记录世界的影子
作者: 阳飏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1910年,勃拉克在他的一幅名为《静物:小提琴和调色板》的画中,用自然主义手法敲进去了一颗生锈的钉子,让画就像是挂在钉子上似的。其目的就是给画中静物所处的空间楔入一种立体的真实感;而在《弹吉他的人》中,他则是在画的左上边缘用雕刻手法勾勒出了一个绳圈,继而画了逼真的钉子、字母、木头和大理石的纹路,还加入了拼贴,把一些彩色纸片、旧报纸、木纹纸和车票等材料贴到画面上,然后在其周围或上面画上铅笔、钢笔线条,加上水粉或油画的笔触。客观物质与主观创造混合在一起,从而获得一种出乎意料的造型价值和观赏趣味。勃拉克甚至在颜料中掺入沙石,以求赋予绘画更加厚重的色彩,给刚刚诞生的立体主义增加些可以显出健壮的肌肉。 1908年,勃拉克将他的画送交法国沙龙展,遭到拒绝。评审委员会对他作品的评价是:“小方块,大方块,还是方块块。”勃拉克不得已在一家画廊中展出了他的几十幅作品。有评论家借用马蒂斯的话评论说:“勃拉克身陷用立方块组成的风景画中了。” 随后,“立体主义”这一名词在一篇评论文章《乔治·勃拉克》中出现,“立体主义”也由此成为勃拉克和毕加索开创的新艺术风格的代名词。 勃拉克和毕加索一开始并不认可“立体主义”这个名称。
欧洲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上)
作者: 高远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高远,旅法音乐家、艺术评论家、作家、教授。留学于法国国立音乐学院,获法国政府奖学金、法国亚洲中心奖学金,享有法国国际艺术城专家工作室。 在欧洲,有一位家喻户晓的中国人,他的名字伴随比利时系列丛书《丁丁历险记》闻名西方,影响了不同肤色、不同国籍的几代西方人。他是“丁丁系列”《蓝莲花》里的中国向导,书中唯一一位有名有姓的真实人物。但在中国,他的名字却鲜为人知。他便是早年留学欧洲的中国艺术家张充仁。 张充仁是我国著名的艺术家。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张充仁即跻身于世界一流艺术家的行列。当时在比利时雄伟气派的布鲁塞尔百年宫顶,共有4个人体雕塑,均出自大家之手,其中就有张充仁的作品。在法国巴黎国家艺术收藏馆中,陈列着3位大师的手模,一位是法国的罗丹,一位是西班牙的毕加索,还有一位就是中国的张充仁。 张充仁出生在上海徐家汇一个叫土山湾的地方,父亲是个木雕艺人,虔诚信奉天主教。张充仁4岁被父亲送入教会的孤儿院寄宿,跟教会人员学习西方绘画与雕刻。1931年,张充仁由教会派往欧洲学习,考入布鲁塞尔皇家美院油画系。次年他在学院举行的美术大赛上,获得了5项第一名的好成绩。 1934年,经教会介绍,张充仁结识了比利时漫画家埃尔热
崇高庄严的“精神风景”
作者: 李黎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描述: 2006年,德国《移民法》颁布一项新规定,凡是申请加入德国国籍的外国移民,均需通过有关德国历史、人文知识及政治制度的“入籍测试”。这项“入籍测试”首先在黑森州和巴登-符腾堡州等为数不多的几个州试运行,德国浪漫主义风景大师卡斯帕·大卫·弗里德里希(Casper David Friedrich,1774~1840)的油画《吕根岛的白垩岩》,赫然出现在黑森州率先公布的100道考题中。对于外国移民来说,弗里德里希的作品也许算得上是一道偏题,但事实上,这位生前寂寞、死后评价几经沉浮的德国艺术家,早已与举世闻名的《吕根岛的白垩岩》一样,成为德意志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黑格尔说:“浪漫型艺术的真正内容是绝对的内心生活,相应的形式是精神的主体性,亦即主体对自己的独立自由的认识。”弗里德里希的画正可看做是对黑格尔这一论断的明证。尽管画家描绘的是山林、云雾、大海、帆船、荒野、墓地和残雪,但他要表现的却是灵魂深处的孤独与寂寞、惆怅与疑惑、诗意与浪漫、崇高与庄严。他说:“画家不该只画眼前之所见,而更应画内心之所见。如果他心中无物,那他就应该停止画眼前之物。”在弗里德里希的内心深处,始终洋溢着“德意志民族精神”,其作品中独具特色的史诗般的北部风景以及风景中处于从属地位的身着德意志民族服饰的人物,都充分显示出画家根深蒂固的“德意志意识”。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