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留学】搜索到相关结果 18 条
-
留法造就画坛传奇
-
作者:
何西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法国巴黎,塞纳河畔,艺术家的天堂。20世纪初,一批怀揣艺术梦的中国青年千里迢迢来到这个充满浪漫气息的国度,梦想有那么一天,他们也能像凡·高、莫奈和马蒂斯那样,成为画坛的牛人大腕。 最早赴法学艺术的留学生 美术专业学生赴法留学史,可以从一位不是正规留学生的人物讲起,因为他对中国现代美术有开拓之功。这个人就是周湘。1900年,他以外交随员身份来到法国,在法期间从未进过美术院校,但依靠勤奋与天赋自学了油画与水彩,并与法国画家多有交往。
-
蔚国银:我的心在雪域高原
-
作者:
梦远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对于艺术家蔚国银来说,雪域高原就是他的梦田—他常年在青藏高原和西部大地写生创作,跋涉近30年。在他眼里,这些保持着原始生态的雪山、草原、森林、湖水、牧场是充满生机的素材。可以说,雪域高原的山川草木赋予了蔚国银艺术生命。 2012年4月18日,“情系陇原—蔚国银油画作品巡展第27站甘肃展”隆重开幕。展览集中展出了他近年来创作的部分作品,再现了青藏高原雄奇瑰丽的雪域风光,深刻表现了西部人特有的风采和精神面貌,触动了人们灵魂深处的质朴情感。 蔚国银成长于大西北,特别善于表达自己对西部高原的独特感受。他以率意、质朴的写实手法,明亮、清新的色彩主调,流畅、和谐的油画语言,使大自然生命的律动朝气蓬勃地展示出来,从而使他的风景油画具有了生命的张力—时而纯净如水,时而惊心动魄,时而空灵秀美,时而雄浑粗犷,使观者忘记了尘世的喧嚣,进入一个纯净的艺术世界。 蔚国银说:“山水之色,自然是最美的。画家要有一颗平常心,才能还原一个最真实的自然,来不得丝毫的浮躁。”这是蔚国银的切身体会。他一次次从北京驱车进入青藏高原腹地、祁连山中、甘南桑科草原、四川若尔盖草原,住毡房、喝雪水、吃糌粑,万余里风餐露宿,不辞辛苦,激情满怀,勤奋工作。
-
品徐天离的油画
-
作者:
念航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品徐天离的油画
-
艺术家的灵感从哪里来
-
作者:
孙琳琳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张晓刚:最好的是说不清楚的那部分 和张晓刚相熟的朋友都能证明,他是一个多么亲切、机智的人。2011年12月,他专门为“五彩基金”慈善义拍创作了布上油画《我的红领巾》。对于一个地位和价位到他这种高度的艺术家来说,这是不可思议的善举。 越练达,内心就越敏感。张晓刚作为创作者的洞察力是无与伦比的。他从艺术史中寻找坐标,将日常接收到的丰富信号在脑中进行精致编排。他耐心等待时间将消费社会的浮沫驱逐出境,最终完成意味深长的杰作。 “《失忆与记忆》是2002年开始画的,但实际上有些构图1993年就已经勾好了。”张晓刚说。 “艺术创作永远有一种说不清楚的、神秘的东西,被人说成是灵感。什么都能说清楚的艺术可能只是一种想法而已。”张晓刚认为,画家首先要做的,是进入一种职业状态。最理想的状态是,当缪斯施展魔法时,画家正老老实实等在画架边,画布绷好,底也做好,颜料准备齐全。 “《大家庭》早期,我心目中的模特是母亲和女儿。《大家庭》后期,真实的人物消失了,我是靠记忆和理解在画。《失忆与记忆》后,我画的都是生活中的物品,好多构图都是20世纪80年代的记忆。” 记忆中的形象各得其所地待在张晓刚安排好的地方,每一个都保持恰当的尊严和自重。
-
当代艺术是否已成了嘴皮子功夫
-
作者:
范昕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最近,万千网友对着天涯论坛上一篇名为《给大家欣赏一幅名画,售价25万元人民币》的帖子“笑喷了”。网友“心情手手”贴出这幅在北京翰海拍卖公司2010年秋季拍卖会“油画雕塑Ⅱ:中国当代艺术专场”中以25万元落槌的布面油彩作品《鸟》,求达人解析。与此同时,这只令人啼笑皆非的鸟也通过微博而家喻户晓,掀起一波评论热潮。 一只体态肥硕、羽毛稀疏的鸟,说穿了就是涂鸦,却被夸成“一个充满戏谑感的符号”,而且有人花25万元人民币拍下了这幅“大作”。普通人看了都笑它小儿科,却有“雅士”跑出来一本正经地讲:“拜托你们在了解过艺术家和作品的背景之后再作评论!” 有位艺术评论家直言,所谓当代艺术,其实多是“皇帝的新衣”。如果是幼儿园小朋友画的,一文不值,因为他们不会“讲解”;而那些“艺术家”和他们的托儿,很擅长搬出一堆玄之又玄的概念来“阐释”,云里雾里、天花乱坠,说到谁也听不懂,于是“非凡的创新”有了,“脱俗的意义”有了,“惊人的突破”也有了,于是成了一件极品。 就看会不会“说” 黑笔涂抹的一团乱线,加上些涂改液的痕迹,被说成“具有一种空灵飘逸的气息,类似于中国文人画里的审美趣味”;不断将竖线、横线复制堆积,据说寓意“用简单代表繁复,用空灵象征具体”;把从自己身上取下来的一块表皮缝在一块猪肉上面,号称是“宣扬一种自我牺牲的精神”……既然当代艺术可以这么弄,那就难怪这年头演艺圈里的人也争着搞创作,乐基儿、李嘉欣、郑秀文、郑裕玲等一干明星纷纷拿起画笔,显示自己脑子里也很“有料”。
-
宁静中的激情——旅法画家杨凯油画欣赏
-
作者:
杨凯
程黧眉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宁静中的激情——旅法画家杨凯油画欣赏
-
喻红:重拾绘画的尊严
-
作者:
燕舞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2011年9月12日,喻红的个展“黄金界”在上海美术馆盛大开幕。近4年,喻红的创作进入黄金期,不断出现鸿篇巨制。这次展览由三部分作品组成:第一部分为2009年“时间内外”个展的两幅主要作品《春恋图》和《天梯》;第二部分为2010年“金色天景”个展的全部四组大型天顶画;第三部分由从未展出的新作构成,皆为一年来成就的力作…… 创作和日常生活(如果它们可以区分)中的喻红都很传统。虽然被西方艺术评论家贴上了女性主义的标签,但喻红博客的很大一部分内容都是介绍丈夫的创作和展览近况。她和刘小东的工作室毗邻,在798艺术区的最深处,我认为以他们的财力不必如此节俭,但已是17岁孩子母亲的喻红却保持着绝大多数北京女人的勤俭,表示自己向物业讨价还价的能力还不够强。 自1980年分别从北京和辽宁考入中央美院附中开始,喻红的生命就和刘小东连在一起了。记者们总会一次又一次地问她,对于与同时出道的丈夫在创作效率和画价上的“差距”作何感想。我想,即使略微厌烦,喻红也不会真的嗔怒,她有她的艺术观—虽然她不那么健谈。 或者,借用俗套一些的说法,喻红可以说,她最好的作品是她和刘小东的女儿刘娃。画架上放置着一幅正在创作的油画,是喻红开始于1999年的大型系列油画《目击成长》中的最新一幅,画的是女儿去年初中毕业时,同学们正在互相给对方的校服签名留念。
-
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一座丰碑——略谈李坦克的油画艺术
-
作者:
李坦克
曹成钢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现实主义油画创作的一座丰碑——略谈李坦克的油画艺术
-
没有最高,只有更高—2011春拍盘点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2011年5月22日,在嘉德拍卖夜场“大观中国书画珍品之夜”中,齐白石的《松柏高立图·篆书四言联》以4.255亿元成交,远超去年以1.7亿元创纪录的徐悲鸿《巴人汲水图》,直接将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纪录由“亿元”级拉升至“4亿”级。陈逸飞的代表作《山地风》以8165万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打破画家本人作品拍卖最高纪录,也创造了中国油画拍卖的世界纪录。
-
陈丹青:归国十年
-
作者:
陈丹青
来源:
读者欣赏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留学生
刘海粟
巴黎美术学院
法国
美术学校
艺术家
蔡元培
世纪初
林风眠
徐悲鸿
-
描述:
2010年春,老同学杨飞云叫我给学员示范画写生,特意赏我带天窗的画室。带天窗的画室究竟不同,自上而下的光罩在画布上,仿佛就能画得好一点似的。画完了,同学们要我接着画,我应承了,不料接二连三画到金秋。画室租金老同学不肯收,交换条件是在这里办展览,我犹豫半晌,也只好应承了。现在这些毫无意义的画可以挂上墙给我自己看看,照规矩,先得谢谢主办单位中国艺术研究院,谢谢油画院院长杨飞云。 这些画大致分成三类:一类延续我在纽约玩弄的老花样,摊几本画册,画写生;一类是人体或肖像,老实规矩,仍如初学时,导师就是我自己;再一类是带学生出外画农民,统称“下生活”。近年重拾故技,我愿攀比的对象,仍是当年的我自己。以作画年份为顺序,大约可以看出我的画由稀少而渐多,也看出我的手怎样由荒疏而稍显熟练。 为什么还在画这些无聊的玩意儿呢?一半出于谦卑,因我从未确信自己能够把握绘画的法度;一半,说实话吧,其实是骄傲。“文革”期间,所有画家唯恐发表的创作不“革命”,现如今,又看见大家只怕手上的把戏不“当代”。真的革命画,真的当代艺术,我都佩服的,可是众人趋附的事,斜眼看去,我总不热心。如今,总算活到下笔画画不存意图的年岁了,回头想想,十几岁时初学油画的憨傻专注,最是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