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中国工笔】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衡中西以相融
-
作者:
何家英
来源:
东方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创作实践
中国工笔画
生命意识
“主义”
传统和创新
相融
莎士比亚
大传统
特别概念
-
描述:
何家英是新时期工笔人物画的出色代表,有着广泛的影响。他的诸多饮誉画坛的作品如《十九秋》《秋暝》等,不只是制作精妙,表现了高超的技巧,尤其能摄取青春少女萌动的生命意识,捕捉她们在沉思、静处中闪现的无端惆怅,赋予美丽人物以灵魂。这显示了画家抓取“微妙感觉”的才能。这些作品在形式、趣味上雅俗兼融,赢得大众喜爱,但能控制分寸界限。近年,何家英多作半工写人物,以水墨勾勒点染为主,略施淡色,力图将严谨的造型与活泼的笔墨结而为一,表现出强烈的创新欲望。
-
浅谈中国工笔人物画“线”的发展及其“意象”性
-
作者:
王小银
来源:
美术界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审美风格
绘画技法
意象性
人物形象
中国工笔人物画
文人画
线
-
描述:
线在中国绘画中,一直就作为造型的主要手段而存在、发展,形成独特的民族风格。要研究中国绘画艺术的特点,就必须先从“线”的研究开始,而中国工笔画中的“线”,又是中国传统绘画线的重要“渊源”,为此了解和重新认识“线”,对于研究中国传统绘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首都师范大学中国工笔画研究所成立
-
作者:
暂无
来源:
美术杂志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继承和弘扬
研究体系
中国工笔画
中国文化
研究工作
教师队伍
首都师范大学
中国画
研究内容
研究所
-
描述:
首都师大美术学院具有一支实力较强的工笔画教师队伍,也是一支多年来活跃在画坛上的创作队伍,改革开放的20多年来与工笔画界同仁们一起为工笔画的繁荣复兴做出了贡献,他们在教学、科研中认识到,如何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文化,始终是美术界尤其是中国画界的重要课题。现在工笔画家们的研究、探索多是以个体的行为进行的,研究内容也多是围绕工笔画的某些局部问题展开的,尚未建立完整的研究体系。亟需建立一个有计划、有组织的学术机构来进行整体、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