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检阅20世纪中国工笔画
作者: 陈瑞林   来源: 中国图书评论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中国传统绘画   20世纪   当代中国   西洋绘画   宫廷与民间   写实绘画   艺术营养   中国绘画   绘画创作  
描述: 检阅20世纪中国工笔画陈瑞林《中国工笔画》(1990─1997)是一部全面地展示20世纪中国工笔绘画艺术风采的大型画册,收入自清代末年、民国初年直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工笔画家的代表作品数百帧,篇幅巨大,印刷精美。中国工笔绘画源远流长,在中国美...
浅谈中国工笔画在形式上表现的艺术美
作者: 陈楠   来源: 中国文房四宝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形式   簪花仕女图   当代工笔  
描述: 工笔画,亦称“细笔画”,中国画技法的一种,属于工整细致一类的密体画法,是所谓的“巧密而精细者”。工笔画有其特有的美学特征,单从“工”字的意思,就可窥见工笔画的技法特征,并从中得出“工”字真正的内在含义。工笔画发展到当代在形式表现上有不同的含义,继承传统又突破传统。当代工笔画无论以怎样的形式存在,无论回归传统抑或是以抽象形式表达,在线与面,色彩与色调之间,无论怎样发挥采用西画的素描构成技术,工笔画因其必须存在于中国祖先遗留的材料笔墨中才可称其为工笔画。这种亘古不变固有的特性与特征,是任何世代更改不了的。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冲突
作者: 舒婷婷   来源: 中国文房四宝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形式   簪花仕女图   当代工笔  
描述: 传统与现代的冲突:传统与现代工笔人物画的审美冲突
略谈中国工笔花鸟画对粉彩花鸟画的影响
作者: 饶丹   来源: 陶瓷研究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陶瓷   中国工笔花鸟画   粉彩花鸟画   影响   略论  
描述: 中国工笔花鸟画对粉彩花鸟画的影响可谓至深至广。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粉彩花鸟画装饰风格的形成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中国花鸟画的艺术成就,反映出“笔墨当随时代”的哲理内涵。
浅谈陶瓷工笔人物画
作者: 陈红   来源: 景德镇陶瓷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韵生动   不可否认   中国工笔画   基本品质   继承   陶瓷绘画   写意画   中国画   发展   中国工笔人物画  
描述: 近些年来陶瓷工笔画尤其是工笔人物画在现在的大型展览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越来越多的人欣赏它、关注它,陶瓷工笔人物画也取得很大的进步这是不可否认的,在这种形势下,作为画者我们更应该保持清醒的头脑。应该时刻保持平静的心态去客观地审视这些是否符合陶瓷绘画的真谛,不跟风是艺术家应具备的一种基本品质,本文试从如何认识工笔人物画、继承、发展等方面来阐述自己的观点。
对中国工笔画视觉元素写意性的理解
作者: 李永春   来源: 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工笔画   色彩   写意   线  
描述: 中国工笔画作为一种独立的画体,蕴含深厚的 文化底蕴和传统精神,但其工整,细致的画面效果难于摆脱刻板、呆滞的效应。活用其线、 色等艺术语言,增强写意成份,乃是中国工笔画发展之路。
工笔人物画的意象性初探
作者: 宋文翔   来源: 玉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份: 199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意象造型   画家   意象性   “意象”   现代工笔人物画   传统工笔人物画   中国画   作品   人物形象   中国工笔人物画  
描述: 工笔人物画的意象性初探
名家翰墨
作者: 暂无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中国当代工笔画   收藏家   中国工笔画   美术学院   优秀作品   中国画   精品   学会会员   中国美术   油画  
描述: 陈军天津工艺美术学院毕业,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会员,天津杨柳青画社美术编审。作品《我的家》入选“第二届中国当代工笔画大展”获优秀作品奖;作品(《姐妹》入选“1994年中国画、油画精品展”获最高奖(银奖); 作品《荷塘欲雨》入选“第三届中国工笔画大展”获三等奖;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优秀作品展”。作品《正月》入选“1995 年中国体育书画大展”获铜奖。1996年在香港举办《陈军画展》,2003年3月在日本
以学术为导向 以创新为先锋 工·在当代——2016·第十届中国工笔画作品展
作者: 李红娟   来源: 收藏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学术   中国工笔画   作品展   当代中国   诗情画意   风格样式   导向   创新  
描述: 一提起工笔,人们脑海中出现的自然是“写实”“近其精微”这些字眼,工笔画中,唐宋时代无论是花鸟画还是人物画,力求通过“取神得形,以线立形,以形达意”,使工笔画的创作在造型更加准确的同时,保持了线条的自然流动和内容的诗情画意,当代中国老一代的工笔画家在对其风格样式、技术手法、表现形式的研究中拓展与创新,在当代社会的语境下,对传统中国文化进行了重新认识与挖掘。从而,也引起了艺术界更多的思考与探索,当艺术界迎来第十届工笔大展之际,当代工笔的走向已然明了。
继承不泥于古 创新不离于源:品味兰晓龙人物画
作者: 王天胜   来源: 海内与海外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笔人物画   任伯年   中国工笔画   刘大为   中国画学院   解放军艺术学院   中央美术学院   中国人物画   中国美术家协会   任惠中  
描述: 兰晓龙,1992年入伍,1999年毕业于解放军艺术学院美术系,师从刘大为、王天胜、任惠中、袁武等先生。2012年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学院工笔人物画专业研究生班,导师唐勇力先生。擅画人物,花鸟兼及山水。作品多次参加全国、全军大型美展并获奖,发表于各类刊物。作品多被国家单位、艺术机构收藏。现为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北京美术家协会会员、中国工笔画学会理事、文化部现代工笔画院画家。中国人物画发展到今天,历经沧桑千余年,已成为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支奇葩。中国人物画自唐宋以降,颓势渐成,至清末已衰败之极,此势直至近代任伯年、徐悲鸿、蒋兆和
< 1 2 3 ... 66 67 6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