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西藏组画》】搜索到相关结果 3 条
-
20世纪80年代初期现实主义传统绘画在反思浪潮中的再现——以陈丹青《西藏组画》为例
-
作者:
李平平
来源:
美与时代(下)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传统绘画
现实主义
《西藏组画》
再现
陈丹青
-
描述:
陈丹青凭借1980年创作的毕业作品《西藏组画》,逐渐成为20世纪很有影响力的中国美术家。《西藏组画》采用了"小尺寸、多幅、非叙事性、无主题性"的模式进行创作,再现了淳朴、憨厚的藏族人民的真实生活,给中国的油画创作带来了一股清新的风气,喊出了时代的心声,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人性,开创了中国油画注重表现现实生活和乡土风情之先河,使中国的写实油画从前苏联的影响中解脱出来,被公认为"文革"后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现实主义经典油画作品,在中国的油画史上树立了一座了不起的丰碑。
-
中国油画去“工具化”:陈丹青的《西藏组画》
-
作者:
林钰源
来源:
文艺争鸣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去“工具化”
陈丹青《西藏组画》
中国写实主义油画
-
描述:
1980年,陈丹青以《西藏组画》名噪一时。《西藏组画》在当时看来由于缺少大家早已习惯了的主题性和思想性而遭到"创作还是习作"的质疑。今天,我们在重新梳理中国美术三十年发展历程时发现:《西藏组画》对中国美术三十年的美术史意义不在于油画的技巧,而正在于这一看似"缺少主题性和思想性与习作无别"的艺术创作取向。换言之:《西藏组画》的美术史意义在于表达了对长久以来形成的现实主义艺术创作被"工具化"了的反感和企图反拨的努力,从而使她成为中国油画去"工具化"开始的标志。
-
挂在墙上的西藏
-
作者:
薛原
来源:
科技信息:科技与艺术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绘画风格
《西藏组画》
油画
陈丹青
-
描述:
作家王蒙和文学批评家郜元宝的关于中国文学与外国文学的对话《激怒公牛的一块红布》(《上海文学》2003年第10期)中的一句话引我再次联想,像是面对一地散珠突然找到了串起来挂在窗前看海边吹来风摇曳着“珠链”的线头——王蒙谈到加西亚·马尔克斯和他的《百年孤独》在80年代初对中国作家的影响时,说马尔克斯在文学上的一大贡献,就是把不发达情况下的风俗(不含褒义和贬义的客观描述),还有迷信、贫穷、落后、疾病、残疾、怪异都变成审美的对象,即把那种最不现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