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中的悲剧性色彩
作者: 孙磊   来源: 作家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尔尼卡》   视觉效果   悲剧性   创作背景   色彩运用  
描述: 《格尔尼卡》是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的代表性作品之一,这幅作品在油画的发展历史上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油画《格尔尼卡》在色彩运用、质感和空间等方面都极具特色,现实主义表达方式也让这幅油画的视觉艺术形式与控诉现实的感情巧妙结合在一起,使作品既肯定了巴勃罗·鲁伊斯·毕加索在艺术上的造诣,也让作品得到了意义上的确定。本文将从毕加索作品《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表现内容和视觉效果三个方面,对该作品中的悲剧性色彩的体现进行深入剖析。
格尔尼卡七十年
作者: 徐迅雷   来源: 党政论坛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尔尼卡》   毕加索   绘画艺术   战争灾难   油画  
描述: 格尔尼卡,格尔尼卡,七十年前的格尔尼卡。那一场人类的灾难,也是对艺术家的考验。[第一段]
观看《格尔尼卡》的三种视角
作者: 张伟劼   来源: 美术观察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人群   博物馆   《格尔尼卡》   1937年   艺术中心   毕加索   观看   马德里  
描述: 巴勃罗·毕加索创作于1937年的油画《格尔尼卡》可以算做马德里国立索菲亚王后艺术中心博物馆的镇馆之宝。2015年,我唯一一次参观该博物馆时,只能远远地瞻仰这幅名画—围观它的人太多了,我根本挤不进人群中去。尽管几乎可以确定,人们都曾不止一次见到过《格尔尼卡》的复制图像,但谁也不想错过欣赏原作的机会。无奈我那一次行程紧凑,没等到人群散尽、可以将画作尽收眼底的时刻,也没有留下一张证明自己亲眼见过《格尔尼卡》原作的自拍,只
工笔写意 浑整撕裂:看郑晓龙导演的《后宫甄環传》
作者: 张育华   来源: 中国电视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导演   《格尔尼卡》   工笔   毕加索   人性光芒   写意   雕塑  
描述: 《甄環传》颇像一篇巨型寓言,郑晓龙导演用从容不迫的工笔描摹,一段段,一桩桩,淋漓展示了毕加索《格尔尼卡》式的破碎、扭曲、挣扎、哀号的生命景观.囚禁在令人窒息的后宫,煎熬在极度变态的生存格局里,鲜艳的人性不免要发霉、变质、腐烂,人与人终究化作"盘缠在一起的毒蛇".而极端境遇,也常常让上苍在两极上雕塑人性——剧中骄横痴情的华妃彻悟后惨烈地撞墙而死时,果郡王为救危难中的甄環在雪地里反复冻僵自己时,人性光芒也在反衬中格外耀眼.
余华的“毕加索时期”:以一九八六到一九八九年写作的《十八岁出门远行》等小说为例子
作者: 程光炜   来源: 东吴学术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尔尼卡》   立体主义   毕加索   写作   余华   超现实主义   《十八岁出门远行》   小说  
描述: “一九三。年又明显地倾向于超现实主义。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毕加索作油画《格尔尼卡》抗议德、意法西斯对西班牙北部小镇格尔尼卡进行狂轰滥炸。这幅画是毕加索最著名的一幅以立体主义、现实主义和超现实主义手法相结合的抽象画
重庆大轰炸 永志心底的伤痛
作者: 暂无 来源: 台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格尔尼卡》   1937年   描绘   重庆大轰炸   艺术大师   西班牙   巴斯克   城市  
描述: 艺术大师毕加素曾画过一幅名为《格尔尼卡》的油画.描绘了1937年4月26日德军对西班牙巴斯克圣城格尔尼卡实施的无区别轰炸。轰炸过后的格尔尼卡.城市和生物四分五裂.睁着恐怖的眼睛凝望战争造成的浩劫。同样的厄运.也降临到山城重庆.而且比格尔尼卡更加触目惊心。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