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发明与创新》】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读者评刊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栏目设置
《发明与创新》
《创新在线手册》
刊物评价
读者
-
描述:
我自1991年认识贵刊以来,每年都订阅贵刊,每期都认真阅读。在我看来,贵刊的确是最好的刊物,我经常将贵刊内容应用于教学中,指导学生开展发明创造活动。有愧于贵刊的是:至今没有给这么好的刊物投稿。近日,我整理了4个小发明稿件,这些发明作品都已制成了实物,经长期使用效果很好,供您们审阅修改选用。对这些稿件有什么具体要求,敬请按照我提供的联系方式告知。今后我将积极为贵刊撰稿、投稿,为办好自己的刊物献计献策。河南宋春东读完贵刊今年的第一期,我觉得贵刊办得的确很好,给人以发明与创新的启迪,不同凡响。特别是“挑战与争鸣”这个栏目办得更好,在科技领域实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虽然提了很久,但真正能有一块挑战与争鸣的园地却不多见,希望这个栏目再接再厉,越办越好!江西张汉宜贵刊把无价之宝、人的精神财富《创新在线手册》一书公开赠送给全国每一位读者,是对我们读者的真诚厚爱。这是众多报刊中不多见。可见办刊有方。手棒《创新在线手册》,心里甜滋滋的,如鱼得水,高兴的不得了。这本手册,小巧玲珑、文字规范、结构合理、内容丰富、版面新颖、图文并茂。字字句句,总也看不够。本人愿与《创新在线手册》携手共进。有很强吸引力的《创新在线手册》,见...
-
《发明与创新》:书到今生读已迟 等
-
作者:
暂无
来源:
发明与创新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发明与创新》
期刊
编辑工作
读者
-
描述:
“天地合气,命之日人”。古人将天地并称,有“天公地母”之谓,认为“天地媾精,化生万物”。不单神圣的“天公”能够创生出神奇的生物,“地母”同样具有这样的伟力。 我们的世界,伴随着日出日落,春来冬去,燥湿寒温的周而复始,无时无刻、无处不在发生着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在常态下,这些变化是相对缓慢的,无声无息的,不易被我们感知到。但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某时某地的物理、化学环境达到某种临界条件时,往往会发生突变,发生一些令人惊异的变化,会有一些新奇的物质、生命被突然创生出来。“天”与“地”的这些神奇自然变化,扮演了“造物主”的角色。 “春风又绿江南岸”,春风一来,万物复苏,凋落的植物发芽长叶,种子萌发,蛰伏的虫蛇卷土重来……这一切都是由于太阳辐射角度的变化使地面能量增强,温度增高而引发的一系列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所导致的。岂止于此?富饶的大地具备了创造生命的一切条件,给他点“阳光”,他就会“灿烂”,冷不防的,就会把一个个现货的生命奉献人间。只不过,这样的奇迹“寻常看不见,偶尔露峥嵘”。其实,厚德载物体的大地,何尝不是一个天然的“低下化工厂”呢? 一鸣惊人的“地下化工厂” 如果你对“地下化工厂”心存疑虑,不妨到美国黄石国家公园去看看,或者看一下有关火山爆发的影像资料,就会知道“地下化工厂”的“生产车间”是怎样的“热火朝天”。火山喷发时的滚滚岩浆、冲天的烟尘,是地下化工厂神奇魅力的充分展现。 科学研究表明,火山“生产车间”采用的是最先进的“电法冶炼”。火山活动是一个充满了电与磁的世界,这里有最为壮观的电闪雷鸣,高温的岩浆因电离作用充满了带电粒子,成为名副其实的“电浆”,每一座火山都是一座地地道道的“电化学工厂”。然而,由于火山“电化学工厂”的“电路”设计过于复杂而又十分隐蔽,科学家至今未能复制出火山的电路图纸。 不要以为火山只是地下化工厂的猎奇之作,火山活动的结果是给人类带来了丰富的矿产资源。 地下化工厂的“矿产生产车间”的“生产旺季”是在远古,那时的地球远比现在炎热,地球电活动也远比现今强烈。当时的火山爆发比现在要壮观得多,频繁得多。地球上的山脉就是-在那个漫长的时经历过无数次创生,有一次次毁灭,经历过无数次循环,今天看到的只是末期的一些遗留。 在火山后动中,等离子体的符合以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化学反映(电化学反映)为人类创造出来琳琅满目的宝贵矿产,金银铜铁,应有尽有。煤、石油、天然气也是“地下化工厂”的重要产品。它离子体)条件下发生复杂的有机化合反应生成的。无一不是地下化工厂的杰作。 由于“电路设计”、地理纬度以及所含物质成分的差异,导致火山爆发有很多不同的表现,还出现了喷冰的火山,喷泥的泥火山等等。 大发雷霆的“地下化工厂” 地下化工厂的另一大杰作就是地震。科学家已经知道,地震也是由极为复杂的物理、化学因素导致的,是发生在地下,但却与电离层、辐射带以及太阳活动等息息相关的电磁和化学作用的结果。 地震也是地下化工厂的一项重要“工程”。每一次大地震都会显现出强烈的电磁和化学效应。每一次较大震级的地震都会伴随地声、地光、电光球、地震云之类的电磁现象。强烈地震时,地面以及地面上的物体、人和动物会由于电场中的洛伦兹力的作用而发生猛烈旋转,地面和地下岩层被撕裂。 强烈地震时地下物质会发生显著的化学变化,这种化学变化的强烈程度可以使“土变为水”,从而导致“陆陷为湖”、“陆陷为海”现象的发生——当强烈地震或火山爆发时,大量等离子体猛烈复合释放的巨大能量,使地壳物质电离为氧离子和硅离子以及电子、质子等,氧离子与由质子、电子复合成的氢原子(或分子、离子)复合为水并释放出巨大能量。当地壳被电离并转化为水、气体和其它物质后,地面自然会出现塌陷,而塌陷处也必然浸在(转化而成的)水中,形成地震湖。有大量的史料足资证明。 如麻湖(即古历阳湖)、当湖、邛海的形成,在古籍中都记载为“地陷为湖”。《吴地记》云:“当湖在平湖(县)治东,周40余里,即汉时陷为湖者。亢旱水涸,其街陌遗迹隐隐可见。”《淮南子》日:夫历阳之都,一夕反而为湖。后世传为“城陷为湖。”巢湖也是由一次强烈地震而深陷为湖,历史上有许多“陷巢州”的记载与传闻。 而海洋的起源也正是一次次大规模“陆沉”事件叠加的结果。这类事件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大西洋中的“大西洲”(亚特兰蒂斯)、太平洋中的“姆大陆”、印度洋中的“雷姆里亚”等等。 物理、化学的变化每时每刻,无处不在,是自然界的神奇“雕塑师”,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世界。 神奇生命制造商 “地下化工厂”也是地球生命机器的一个“生产车间”。尤其是在地下发牛复杂的物理、化学变化的骤变过程如大地震时,许多高级而复杂的生命在很短时间内便被合成创生出来。因为地内同样具备合成生命的全部物质条件。一旦发生等离子体条件下的特异有机化合反应,神奇的生命便会在转瞬之间创生。相关的记载如: 康熙《咸宁县志》卷8载,明嘉靖三十四年,陕西关中大地震时,“其事变之异者,或涌出朽烂之舡板,或涌出赤毛之巨鱼……”。民国《阳信县志》卷二载,清光绪十四年,山东,五月初四日未申之际地大震……平地有陷如井者,有坼裂数尺者,自逢中喷出黑泥,中有虾蟹鱼蛤之类。 为什么说这些“虾蟹鱼蛤”之类的生命是地震时的复杂物理、化学变化合成出来的呢?不仅仅是因为地下不可能藏有这些活的生命,单看其涌出的是“赤毛之巨鱼”这样的世间无存之物,也可证它是即时合成而出。 这一切的奇迹,乃基于“宇宙全息”原理。所谓宇宙全息,是说宇宙无论是在时间、空间上还是物质属性上都是“全息”地存在着的。在任一微观时空、微观粒子中都潜藏着宇宙的全部信息,其中自然也包括一切生物的潜在信息。一旦某块泥土中的某个潜在信息的“基因开关”被外界环境能量“无意”触碰而打开时,这个环境中的物质、能量便会不断向这个潜在信息转换,使这个潜在信息不断向显在信息转化(表现为不断发育、成长、成熟),最终把这个潜在信息显化出来。 在一个全息宇宙中,一切奇迹都有可能发生。大自然总是在以她的神奇造化引人入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