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国画”工笔重彩】搜索到相关结果 17 条
-
城里的停滞时光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的坟冢。而另一侧的围墙外,黄泥甬道上高架穿梭,再过去点就是赛马场高高的看台了。 根据香港学者的研究,跑马地坟场是港岛最早设立的墓地,几乎是与香港的殖民史同始。1841年1月26日,英国军队在上
-
上海东方绿舟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营地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600亩,其中水域面积近2000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2003年1月,“东方绿舟”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2
-
初晤印度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作者:彭程 在印度,感觉时光仿佛倒流了至少十几年。 飞机降落在首都新德里国际机场。一出机舱,看到机场不大,建筑破旧,设施简陋,最多也就类似中国内地某个经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机场的水平。装修粗糙,入境边检大厅的墙面上,仅仅就是涂了一层白色石灰粉,遮掩不住许多污渍,且有不少墙皮脱落了,露出黑乎乎的砖块。通往出口的过道旁,很多妇女孩子席地而坐,黑压压一片,目光茫然地望着旅客们,看不出她们是干什么的,但肯定不是来接人的。出了机场大厅的门,立刻,一种纷乱嘈杂的声响,裹挟着空气中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后来才知道那是咖喱和香料的气味一一扑面而来,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一股异域的气息。 一路风尘 此刻大约是凌晨三点钟,直接坐上大巴,赶往著名的泰姬陵所在地的古城阿格拉。当年蒙古人曾经统治印度长达两个世纪,建立了莫卧儿王朝,阿格拉是当时的首都。虽然只有二百一十公里,却要走五个多小时。经过共计十多个小时的空中旅行,同行者多已经困倦不堪,上车后即沉沉睡去,但我却毫无倦意,大睁双眼,望着车窗外面。终于登上这个向往已久的神秘国度的土地,那种兴奋之情,仍然在灼烧着神经,将睡魔驱赶得远远的。这是个月夜,天地间笼罩了一抹淡淡的光辉,远近都朦朦胧胧的,看不分明。 行驶了没有多久,车停了下来,半天不动,原来是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只见车辆排成了长队,望不见头。想必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的印度导游,司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负责给大家递瓶装水、开关车门的小伙子,一句抱怨的话也没有,熄了车安静地坐着。我问导游,他笑容可掬地说等着吧,没有办法。果然也是如此,后面的车不知不觉中也排起了长队,路不宽,没办法掉头,而且也看不出有别的路。导游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三十来岁,中文说得不错,音调很准,但语法上有问题。开始时我以为他是在中国学的汉语,后来才知道是在新德里大学学的,而且老师也是印度人。他接待中国旅行团快三年了,但从没有到过中国。几位同行的旅伴醒了,得知情况后抱怨了几句,就又睡去。这真是一种很奇异的感受:在陌生的印度平原上,天上高悬着大半个昏黄的月亮,照着一条车的长龙,满车的人,除了偶或的鼾声,悄无声息。这让我仿佛陷入了一个梦幻。 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样子,车开动了。依然没有任何解释。天色渐渐地发白了,映入眼帘的景物也慢慢清晰起来。这里是印度的北方,属于拉贾斯坦邦。这一路是平原地区,从诸多元素搭配的风‘景效果看,类似中国的华北平原,视野开阔,少见河流,虽然树木植物的类属颇为不同。路两旁,开始有了走动的行人,越来越多,男人女人都有,或空着手,或拎着简单的东西。 一路上,断断续续看到不少货摊,大都很简陋。甚至只是一个茅草棚子,或者把四根木棍插在地上,一张脏兮兮的白布拴在四个角上,像乡间集市上的剃头挑子。在中国,恐怕只能在最偏僻闭塞的农村,才能偶尔见到这样的摆设,而这里却是有着黄金三角之称的旅游区。摆着的多是各种纪念品和食品。食品有像新疆人卖的烤馕一样的圆形面饼,还有黄澄澄的像面筋一样的圆球,和切开的及没有切开的水果。它们暴露在飞扬的尘土中,没有任何的遮挡,不少苍蝇在上面盘旋飞翔,旁边时常会有狗、羊、牛等各种动物。 车进入目的地阿格拉市区了。出来之前,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在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次大陆的年间,这里一直是首都。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看到的竟然是喧嚣、杂乱、污浊。街道旁边二十米开外,有一大片水洼,几个黑炭一样的男孩子光着身子在乌黑的水里嬉戏。水洼边,有小山一样的大堆的垃圾。而就在旁边不远处的路边,一个青年在用一种简陋笨重的机械给甘蔗榨汁,粘稠的汁液流进脏乎乎的塑料杯子里。两个穿着纱丽的中年女人,露出黑乎乎的臃肿的肚皮和后腰,接过甘蔗汁,一边喝一边说笑,十分惬意。 七折八拐,车子驶进了一个被围墙围起来的庭园,绿树成荫,整洁安静,和一路的嘈杂脏乱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一时间恍若隔世。这是当地最高级的阿格拉宾馆。 放下行李,便去餐厅吃饭,一路颠簸之后,都颇感饥饿了。一进餐厅,便嗅到了一股浓烈的咖喱味道。印度菜多为糊状,盛放在一个个小盆里,大都洒了黄澄澄的咖喱粉。就餐的半个多小时里,就有两次瞬间停电,一打听,说是常有的事。 吃过饭,离出去游览还有一点时间,就到院子里走走。一辆小汽车开进来停下,上了岁数的司机恭敬地把车后门拉开,一位白暂漂亮、身材高挑的女人走了下来,最多三十岁上下,仪态万方,完全是印度电影上见到的那种美女形象。她身着艳丽的纱丽,质料上乘,高雅飘逸,气质和在街上看到的那些穿橙色或紫色的单色纱丽的女人截然不同。在我们的注视下,美女有些羞涩地转过脸。 我们知道,她应该是属于另一个印度社会的。这个社会,高贵,富足,奢华。印度贫富差别悬殊,有大量绝对贫困的人,也有不少富豪。我看到过一个世界富豪榜,排名第四和第七的,都是印度人。 渐行渐远 印度,一个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性等相互矛盾的因素共生并存的国度。两种原本截然对立的元素,在许多事物中,却能够奇妙地融合、交织、混杂在一起。华美整洁的庙宇和垃圾遍地的街道,新建的豪华住宅和连绵不断的贫民窟,日本韩国的电器广告和旁边的古迹废墟,道路上疾驰的高级轿车和漫步的神牛,意气风发的IT人才和衣衫褴褛的乞丐……鲜明强烈的对比处处可见。 我们此次游览的地方,是由三座名城连线而成的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俗称金三角,分别是首都新德里,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元代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时的都城阿格拉。在斋浦尔的街头,著名的风之宫殿,一堵呈轻微弧形的紫红色的墙上,布满近一千个窗户,简直是神的构思。建在郊外山上的琥珀城堡,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及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斜阳的余晖,勾勒出古堡残破的轮廓,颇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般忧伤渺远的意境。在阿格拉,徘徊在由红色石块建造、被称为红堡的旧王宫里,漫步于伊斯兰风格鲜明的泰姬陵景区内,一任情思驰骋,上天入地。足迹所至,不论是历史的悠久,传说的动人,还是建筑的宏伟,雕塑的精美,都不下于曾经目睹的几处欧洲名都的古迹。 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只宜远观,不能近看。泰姬陵庭园内清洁整齐,而从大门到停车场的几百米的路上,要时刻小心着脚下的粪便。几天里,经常能看到有人包括可以称得上衣冠楚楚仪表不凡的,把身子一扭对着墙根就掏家伙,所以在新德里的街头,堂而皇之地耸立着不得随地小便的告示牌。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处可见各个朝代的古迹,但多数未得到应有的维护,破败不堪。车在阿格拉街道上行驶,时常可以见到不知哪个朝代的建筑废墟,里面或坐或卧了不少蓬头垢面、流浪者模样的人,以及各种动物。郊区的一处旧王宫,大量飞鸟在高耸的拱门上做巢,鸟粪腐蚀了大理石的建筑,望上去锈迹斑斑。 出来之前,曾听说过印度基础设施落后,此行果然开了眼界。作为游客,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交通状况,这方面实在乏善可陈。旅行团一路走的道路,据称是高等级公路了,却连国内最普通的国道都不能比。两辆相向行驶的汽车经常是几乎擦身而过,两车间的距离是用公分来衡量的,如果手臂伸出去,极有可能被挤掉了。印度的公交车是没有后视镜的,不知道是被剐蹭掉了,还是原本就没有安。卡车、轿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和牛、狗、大象一起拥挤在街道上,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异常混乱。因为人多为患,大城市就更糟糕。首都新德里的公交车,干脆就没有车门。不等停稳,人们就簇拥着上下车,手拉着连杆,大半个身子挂在车上,一路疾驰,在我们看来惊心动魄,他们却安之若素。极少看到交通标示,偶尔看见红绿灯,但没有人当回事,完全是形同虚设。小贩头顶物品,穿行在各种车辆的狭窄的缝隙间,游刃有余。最后一天,在新德里一处,要到马路对面的餐馆用餐,但由于正是黄昏下班高峰期,车辆极为拥挤,喇叭声此起彼伏,十几分钟愣是过不去,好容易要过了,一辆摩托车斜刺里疾驰而过,差点儿撞上同行的一位女士,吓得她灵魂出窍,一屁股坐在地上。 至于其他公共设施,和国内同级别地方相比,更是差距甚大。看不到立交桥、高架桥,未见过四车道以上的公路。不时也可以看到新的建筑,有的还相当豪华,但旧的、破败的要占到大多数。如果要拍贫民窟的影片,不用花费心思取景,用摄影机随意拍就行。那些简陋破旧的房屋的墙面上,还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层层叠叠。称它们为房屋,实在有些勉强。不过这好歹还算是房屋,更有到处可见的帐篷,看那胡乱搭起来的样子,好像只是为了躲过一场雨,或者为了睡一个午觉,但其实它们已经存在了好多年了。 数日间,和印度人面对面。 个头高大魁梧的锡克人,黑色裹头布,满脸虬须,表情严肃,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畏惧;拿着木棍的印度警察,百无聊赖地坐在人行道上的小凳子上,没有人留意
-
西津渡上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AUTHOR作者:耿朔 PICTURE图片:耿朔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深夜,润州金陵渡口一间客栈的楼上,诗人张祜旅愁郁结,未曾成寐,于是他披衣而起,倚靠窗前。 当时四下静谧,正是将晓未晓中。只见近处是些隐约的黑影,大概是依着山势起伏,高高低低的屋顶。似乎听得见远处的落潮声,那悬挂中天的一弯斜月,伴着墨色的云,将惨淡的月光点点碎落在大江中,摇摇晃晃,借着艨胧的光线,张祜看见遥远的对岸闪动着几点渔火,倏忽又不见了,那里正是广陵的瓜州渡。 张祜心里,几行诗句已浑然天成一一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是一首注定流传千古的诗篇。否则,那一夜清景,点点愁绪,真是除去天边月,无人知。 几百年前,张祜脚下的金陵渡口叫做“蒜山渡”,几百年后,它又改名“西津渡”。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因渡口而兴的那条老街,静静藏在镇江的城市深处已有多年。 穿过梧桐叶落尽的伯先路,走过百年前的中西建筑,看过新建镇江博物馆里的历代珍奇,在那个阴冷的江南冬日下午,我终于站在西津渡街口那长长的石台阶前。 镇江的历史,若说宏大,那江心江畔的雄峙三山,每一座都有兴亡的长歌,仅那梁夫人在金山顶上战鼓一擂,便吓破了金兵的胆;辛弃疾在北固山上独自凭吊,道来多少年烽火扬州路的功过是非。若说绮丽,同样是小小的金山,白娘子为了爱情,未了一场水漫的戏;演义里的刘备在甘露寺里捡了大便宜,不动兵戈抱得美人归。若说文气,江心翠螺般的焦山上有“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城南的一带幽谷又颇具六朝《招隐诗》的意趣。 然而,它们只是一时风云,美而短暂,承载不了庞杂的、活泼的、俗气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离愁别绪。镇江的民间,却演绎在这西津渡街的石板路上,尽管是点点滴滴、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除此之外,古渡口也见证了数百次的南北战事。 脚下的石板,应该换了多次吧?旧时的车辙,已和脚步一起归藏历史了。但稍稍回忆起来,便会想起这段路上,东吴的水师走过;东晋的北府将士走过;王安石从这里扬帆北去,回望之际写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陆游轻舟驶过,一番感叹后,西行入蜀;那位远道而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据说也是在此舍船登岸。千百年来,大江在城下奔流东去,扼守着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镇江从来就是苏浙要冲、八方会聚之地,而西津渡就是这繁华图上最喧闹、最市井的一笔。一 古街狭窄曲折,色调是淡雅的青灰色,在冬日的天空下格外疏朗。行人不多,游客更稀,使得我可以把脚步放得轻慢。拾阶而上,穿过“西津渡街”的券门,两道灰砖墙相夹的是小型条石铺成的街道,略有弯曲,走不远又是一道券门,上题“同登觉路”。据说从东到西,街上有四道这样的门,且都有题额,其余三处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提示到访者这里是宗教的、世俗的,又是自然的。各种因素交织于此,是一幅值得细细品味的长卷。走过那道券门,还在琢磨题字的禅意,我便一眼看到了那座塔。 它静静的立在面前,在上空,在突如其来的转身瞬间。它是挺拔的雕塑,又是精致的小品。我在久前的书中读过它的介绍,在偶尔过眼的照片里看过它的真容,而当准备不足中突然闯进它的世界时,我承认,我有几秒钟是愣在那里的。 这座建于元代的过街喇嘛塔一一昭关石塔,是西津渡街上最为珍贵的文物。塔的底部立有四根石柱,依石柱的南北两面,用石块逐层砌筑石壁以承重,东西两面开敞以通行人。其上横加两层塔座,再上就是藏式佛塔,它是用青石分段凿刻组成,由覆莲座、瓶形塔身、亚字塔颈、十三天相轮和华盖、塔刹组成,总高约五米,精巧绝伦,华美而不繁琐。据考证,石塔系元武宗下令重修的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石塔的建造者刘高曾参与营建北京西城的妙应寺白塔,因此可以说昭关石塔是后者的缩小版。但昭关石塔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的过街塔,其建筑、史学价值自不待言,而它的修缮工作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遗产保护奖。 于是“同登觉路”、 “共渡慈航”,在此得以坐实。佛经说,从塔下走过,就同读了经书一样,你已经是被保佑的了。 西津渡街依附云台山而筑,依山势起伏蜿蜒,来访者的一种乐趣,就是为丰富的景观层次所吸引,左右俯仰之间会遭遇不断的惊喜,而不会有大路通衢一览无余的寡淡感。几道券门都被建造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对空间的切割,更使得短街犹长。山岭在一侧如同屏风铺展,只是春色尚未著上枝头,树林之间疏朗的间隙,筛下一些萧瑟。 各种类型的古式建筑上下错落,高耸的山墙一侧,又露出有亭翼然,临街多是两层房子,下面商铺,上面住人,梁柱栏杆多漆成深色,不见彩绘,少数“飞阁流丹”的漂亮建筑,可能是寺庙等公共场所。 石塔的两侧,就紧依着同样古旧的房子,南侧是观音洞,北侧是救生会,宗教和世俗毫无距离,后者更显出本地特征。繁华时代,这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上,各行各业的店铺林立,多数是为船家和旅人服务的。那时的景象,一定是街上的人来人往,楼上的轻歌曼舞,渡上的依依惜别,匆忙的比肩接踵,喧闹声此起彼伏,只有到了深夜,一切才能安静下来,张祜独享的夜江斜月图才会在有心人的面前悄悄浮现出来。 今天的古街有些寂寥,临街商铺依旧,但开着门的很少,多数门板紧闭,可能是冬季的缘故。但更主要的,应当是清代以后江岸逐渐北移,到了今天,西津古渡已去江几百米,渡口也移至他处,基本功能的改变,使得昔日的喧闹繁华渐渐褪去。其实,即便江水依然眷顾这里不肯离去,随着更为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兴起,渡口的衰落是无可避免的,大可不必为此伤感。远处,润扬长江大桥的雄姿,谁又不会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呢? 看得出,部分建筑是刚刚修缮完毕的,带有一丝新意,但没有突兀和刺眼的败笔,保持与历史原貌的同一,所谓的“修旧如旧”,或许会让那些抱着看“苔痕上阶绿”甚至残垣断壁的到访者有些失望。但对于真正起居于此的人来说,西津渡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仅仅是静止的历史长卷。它从来都是民间的,都是在车轮声、叫卖声中一天天悄然地变化着。今天我走过这里,尽管不见昨日的人流,但这里的悠然自得是新的内涵,没有一丝的颓废感,也没有不知何处去的茫然气息。 时间并没在石板路和墙头上停下,西津渡本身是一段历史,而它自己又依旧演进在当前的历史中,只是变得稳重、宁静、整洁了。它与世无争却又悄悄与时俱进,有一种平和之中流淌的活力,感染着走过这里的人。而这,对于饱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古老街巷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
山东沂源县:“牛郎织女”核心传承地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历代文人墨客多有登临游览者,留下许多诗文摹刻。在织女洞南面的天然峭壁上,镌刻着清光绪二十一年(公元1895年)山东省沂水知县白锡元手书“钟灵毓秀”四个古朴大方、遒劲有力、蓄意深邃的大字,高4米宽1米
-
美丽的花园城市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熊熊燃起在滨海湾的“灯塔”,百多年历史的现代奥林匹克运动今夜播下希望和活力的新火种。奥林匹克会铭记这一刻,2010年8月14日,首届青年奥运会在这里揭幕。 这里,缆车从大楼中间穿过,真是一道
-
寻古遗踪
-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
描述:
江水将北固山这条巨龙原本三面环水半吞的格局,随着岁月的流淌,长江北滚,让出一片陆地。 西津古渡下原本是滚滚的江流,现在是一片陆地,江水谦恭地移至陆地以北。 长江水出峡,如脱缰野马,形成一条巨大的水的巨龙,吞云吐雾、拔地掠天,卷雪拍岸,浪淘千古,向着茫茫大海,一路奔腾呼啸而去。将大地书写成一道深沉响亮的儒雅线条,画开轰鸣、叫醒沉寂,亮起千万条闪电,天地复活了。 镇江一一这座幽幽古城,坐落在巨龙的七寸阴穴上,把这条桀骜不逊的天降巨龙降伏了,江水茫漫温顺多了。山峦也平息了巫山、西凌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的崎岖凶险,变成舒缓逶迤的浅山小丘了。 大量的沉积岩在无声地诉说着七千多年前这里曾经是海。长江的古河谷形成溺谷形海湾,沿江有浅山丘陵分布,人类生活于此,遗留下可贵的史前生活遗迹。 隋唐时的长江入海口在镇江附近,东边海湾宽阔、风急浪大。唐德宗为聚财敛赋,特设镇海军,任命韩混为润州(镇江)刺史,领镇海军。润州(镇江)成为镇海重地。北宋初年,江南易主,改镇海军为镇江军,镇江从此得名而历千年至今。 镇江自古就有帝王气。 丹徒(镇江).西南有一条绵延?起伏的京岘山,很像一条龙。秦始皇东巡至此,发三千赫衣囚徒将山冈从中凿断,在山顶开凿两个小湖,将风水破掉。云阳(曲阿)有王气,“凿北冈,截直道使曲以厌之,因名曲阿”(《至顺镇江志》)。丹徒(镇江)东有瑞山,亦有王气,下令去掉“王”字旁,加一“口”字,把剩下的字框起来,命挖一条河把这山捆起来。山叫“圃山”,河叫“捆山河”。 尽管如此,那王气依旧缭绕江南,形成气候。东吴、东晋、宋、齐、梁、陈六朝皇帝竞有五朝与镇江有关。东吴孙权父兄、宋武帝刘裕、齐武帝萧道成、粱武帝萧衍、陈武帝陈霸先等。这种两朝开国皇帝出于一县,三朝皇帝出于一郡,四朝皇帝出于一地的奇特现象只有在镇江这一帝王之乡才会出现。 自然,还有后来的勾吴王周章、吴王余味、宋文帝刘义隆、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季礼、刘贾、刘义庆、萧统等王子王孙。 所谓帝王之气,实乃两气及其交融形成的那种气韵状态。一是气吞山河的霸气,如这大江东去;二是容纳百川的阔气,似这海纳百川;三是二者交融形成的通统之气,似这镇江的吞江溢海之气。 镇江城区西部的润州区有一千年古渡一一西津古渡。紧靠蒜山、断矶峭壁、濒临长江、北望瓜洲、西接金山、东连市区。镇江的东西通道、南北要津,西扼健康咽喉、北掌京师锁钥、东锯出海要津。 西津渡设于三国时期。 唐时渡口繁华,风樯云集、商贾嘈杂、店铺密集、僧侣云涌。 南宋时,渡口尤显重要。成书于南宋的《嘉定镇江志》载: “当南北之要冲,控长江之下游,自六飞驻跸吴会,国赋所供,聘介所往来,与夫蛮商蜀贾、荆湖粤广江淮之舟,凑江津,入漕渠,而经至行在,所甚便利也。” 明代镇江经济发展,镇江成为沟通运河南北、长江东西交通的关节点、连通器。西津渡成为要津。史载:“西津渡乃南北冲要之地,江浙闽海物质悉由此以达京师;使命客旅络绎往回,日不暇给。”这种状况一直延续到清。 如今的“西津渡街”上砖砌券门上“同登觉路”“共渡慈航”“层峦耸翠”“飞歌流丹”的古门楣石刻,元代石塔、救生会、观音洞、待渡亭、西津古渡口等古迹依然清晰可见。有一处渡口遗留古迹从汉到明清依然存在,可以“…眼观千年”。一段清同治年间的码头建筑墙基被保留了下来,散发着灰蒙蒙的古朴气息。万顺昌的“状元饼”香味从遥远的古渡街市的深巷里,漫溢出来,屡屡扑鼻、阵阵浸脾;小山楼的客栈旅客络绎,默默诉说着“千年古渡口,一栋小山楼”的故事,打理着如这江水般滚滚东流的金银。 西津渡口,财气弥天。 商业的繁兴、交通的顺达,引来无数文人墨客的到来。李白、骆宾王、孟浩然、王昌龄、张祜、王安石、苏轼、米芾、陆游等,还有那位历尽辛酸的一代才女杜秋娘,他们吟诗作画、弄文飞墨,留下不少珍贵的墨宝诗章。 一代才女杜秋娘洁白的石雕像于渡口屹立,面望江天,双目辛酸,满腹惆怅,似在默默诵读那首《唐诗三百首》的押轴诗选《金缕衣》: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将《唐诗三百首》的漫卷才华锁定。 米芾的“天下江山第一楼”的碑刻真迹和“带江万里,十郡百邑,临流为隍者,唯吾丹徒……东北极海野,西南朝数山……得山川之多而甲天下之胜”的《净名斋记》令人叹为观止。 张祜的“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皱。”把西津古渡一下子点活了。 镇江的山水,才华横溢。 南山是一个非常惬意的地方。 山势俨然一盘腿静卧的弥勒佛祖。怀抱里一弯幽静的山林,叮咚低吟的青青溪流圈起几汪大小不等的莲叶半遮半掩的池塘,金鱼戏莲,红鲤动波。塘边花草幽石镶嵌,偶而一片芦苇亭亭于水面上,像儒雅的卫兵。拱桥架于水流的狭窄处,像溪流的连环腰带,将那风景捆扎得风流又倜傥。不时有亭、台、楼、榭出人意料地显现,给人以惊喜。或日“和畅轩”,或日“映山厅”,或曰“选亭”,像弹拨出的清脆的音符,将流畅、鲜丽、儒雅和于一弦,鸣于一响。时有山风吹来,夹杂着屡屡淡淡的野花香。 “东坡井”、 “昭明井”、“春赋”的石刻,将秀色沉静下来,形成漫溢千年不衰、敲击有声的雅致质感。 “芝兰堂”,萧统编撰《文选》的地方。萧统,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两岁被立为太子,自幼聪慧好学,萧太子25岁受父命编撰《文选》。他不恋皇权,痴迷文学,召集天下名士,聚书30000余册,在此闭门苦读编撰长达五年之久,30岁匆匆编就,31岁,英年早逝,谥日昭明,书又名《昭明太子文选》,是我国第一部诗、词、歌赋总集,是中国文学史上一座不朽的丰碑。 “读书台”上,尚有太子汗迹否?“鹿跑”、“虎跑”泉边,可还能见太子匆匆身影?“如斯亭”里,镌刻下了太子沉思的不朽神态; “昭华楼”内,轰鸣着“大雅扶轮再继元储不朽业,余光柄烛补读平生未见书”的洪钟大音和痛天遗憾! 镇江贤达,脱俗俊雅。 金山位于长江中流的一个礁岛上,若江面上的一块“浮玉”。 东晋在金山上建寺,寺名“泽心寺”,香火旺盛。 《高僧传》云: “天监四年,武帝临泽心寺,设水陆法会”。 唐代佛寺坍塌,荒凉冷寂。有僧名日“法海”者,开山得金,结庐修行,建造佛寺, “泽心寺”改名“金山寺”。 北宋天喜年间,宋真宗梦游金山寺,赐名“龙游寺”。自此,山寺名分开:山日“金山”,寺日“龙游”。 清康熙南巡,赐名“江天禅寺”。 然民间仍叫“金山寺”。 金山寺,依山而建,层迭起伏。山顶有“江天一览亭”,依次有“留玉阁”、 “观音阁”、 “佛印山房”、“藏经阁”、 “七峰亭”、 “妙高台”、 “楞伽台”连缀至山腰,绵延到山脚下的大雄宝殿。石级连接、曲廊通幽、回檐穿梭、佛理漫溢,形成了一座漂浮江心、楼上楼、楼外阁、阁中亭、殿内殿的镇山宝寺。王安石一见惊叹数声,口里吐出一朵惊世莲花:“数重楼枕层层石,四壁窗开面面风。忽见鸟飞平地起,始惊身在半空中”。 金山寺的名声大振,源于神话传说《白蛇传》中“水漫金山”一节。金山寺从出生到生长,孕育了自身的灵气、神气、镇气、定气和仙气。这里弥漫着正义与邪恶、美与丑、光明与黑暗、争斗、消长、沉浮的团团烟雾,将浩荡历史的莽莽长卷演绎为一副浓缩的袖珍景观,镶嵌于日夜咆哮、呜咽的大江身边,如同航标,将历史引向远方。 南朝名士戴颐是著名的雕塑家和音乐家。后来弃官摒世,应衡阳王刘义季之邀到京口(今镇江)隐居,先在黄鹊山下建竹林精舍,后移至招隐山鼓琴携酒,听鹂闻莺。父亲戴逵、兄长戴勃都是著名的隐士。 这里,因此引出了一段“隐士文化”来。 这些“隐”者真的是所谓的“隐士”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