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来源分组
关键词
清澈透明的世界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从上海浦东机场乘飞机,空中飞行4小时1 0分钟左右,就到达了塞班岛。 塞班岛(Saipan Island),南太平洋北马里亚纳群岛的首府,位于东经145度,北纬1 5度的太平洋中部,西南面
绵情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来黄山之前,我是做足了功课的,唯独没有将情人谷列在我的计划之内,此时只有由导游来细说这情人谷的历史了。 情人谷原名翡翠谷,翡翠原本就是一种有情之物,更因十几年前在这里曾发生过一个真实的故事,便把这翡翠谷与情人谷划上了等号。 十几年前,有一群来自大都市的红男绿女在游黄山时误入谷中,当时这谷内根本无路可走,激流险滩纵横,巨石危岩遍布,原本素不相识的他们在遭遇这险境面前,竟然相互默契地携起了手来,男女互帮互助、相互搀扶,终于在天黑之前走出了峡谷。然这误入峡谷的邂逅给这群男女提供了一个相遇相识的机会,据说后来他们之中竞有10对因为这次美丽的邂逅而结成了终身伴侣,从此这情人谷之名不胫而走。 也许因为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所以当导游说完之后,我便不再犹豫了,情人谷之行是必去的了。 好好休息一晚,为翌日的旅途养精蓄锐。 穿过彩旗飘飘的情人谷广场,走在木质长廊中,耳边不断有清悦的铃声回荡,这时才瞧见长廊两边的屋檐下悬挂着由红丝线串起的卡片跟铃铛,卡片上已经留下了无数游人的笔迹,卡片上不再是“某某到此一游”的留言了,多的是一些情人密语。 以为走过长廊便是谷口了,哪想,这段进谷之路,越走越远,有点想放弃了,可我又很好奇是什么情愫扶持着那群男女走进这当时还不知名的峡谷,继续这莫知的旅途。 前方桥畔溪流中的巨石上刻着刘禹锡《陋室铭》中的诗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似乎这就是从幽谷中飘然而出的怡然情韵,让入迷醉,让人不得不进谷寻觅那份怡情。 走过几个把持谷口的“彪形大汉”,映入眼帘的是一片郁郁葱葱,貌似空气也比来的路上干净、清新许多。 ’ 不远处,有一座石拱桥横于眼前,这座桥叫志祖桥,听名字似乎与这情人谷没有什么联系。事实确实如此,情人谷是近年才被正名的,而这座桥却早在明代就已建在这里了。立于古桥头朝西北方向仰望,谷口的崖壁上横空探出一块巨大的岩石俯视于溪流之上,状似雄威的狮头守侯于此。岩下溪流中有巨石横垒纵叠,若不是好奇情人谷中的美韵,只是毫无心理准各地突然闯入,遭遇此情此景也会让人望而生畏。 只几步路,立有一块碑,上刻历代名家诸如王羲之、李白、颜真卿、苏轼、唐寅、郑板桥以及当代伟人毛泽东所书的爱字,不同的字体,相同的字,整整99个,然这碑却叫“百爱碑”。导游们常常会问游客,这第100个“爱”在哪呢?情由心生,这爱自然也是由心生了。不过还是很佩服创建者的推陈出新,是新意,是噱头,只要让游客记住有这么一块碑,即罢。 上午的天,很是晴朗,此时的天,却飘过片片乌云,转眼便下起了瓢泼大雨,幸好我有准备。我不喜欢下雨,但我喜欢听雨声,本不想往前行了,想等雨停,可我又不想浪费一分一秒在等待中。庆幸的是这是夏日的雨,来也匆匆,去也匆匆。 沿着青石山路往前走,倏忽,一座系满红绸带的桥端坐在眼前,桥上人来人往。踏上才知,桥是木质的吊桥,人多的时候会左右摇摆,桥虽摇晃,却不让人觉得恐慌。遗憾的是没有带上爱人过此桥,想来手牵手走过的感觉定会不一般。 一路景致层出不穷,最多的便是那五彩池,鸳鸯、罗池、天女练、玉环、绿珠、孔雀、碧簪……每一处潭池,水色清澈,似翡翠般凝碧剔透。池底彩石五彩斑斓,经天地日月之磨砺,仿佛很有灵气,那与碧水与生俱来的默契,着实让路过的恋人艳羡。 这一路我们不寂寞,早些的放弃,早些的疲惫,已被现在的兴奋所代替了,游人越来越多,路似乎有些难走了,摩肩擦踵般。前方位置是鹊桥,放眼望去,感觉人流已经堆积在那,无法前行。 不知过了多久,终于踏上了鹊桥,我也明白了为什么这里人潮汹涌了。原来是月老在此给情人们牵红线呢!男男女女带着对爱情的渴慕,不断的请求月老为其系上红线,看着一对对恋人满眼的幸福,望千里姻缘真能一线牵! 导游没有欺骗我们,今天情人谷的确很热闹。 随着人流往前,身边不断穿梭着穿着情侣装的男女,更奇怪的是男伴戴着黑黑的眼罩,由女伴牵引着前行。这进谷的路并不好走,一米多宽的青石板路,走几步就会有几级台阶,看着前面那对情侣中的男伴一个踉跄,差点摔跤,着实为他们捏了一把汗,小声的嘀咕了一句: “这女孩也真是的,为什么不吭一声呢?” 身边有游客搭腔了,操着一口很浓的北方口音: “可使不得!这是活动规则!男的装瞎子,女的装哑巴,要的就是那份默契!”看来这是今天活动的忠实粉丝,全程跟踪。 我停下脚步,驻足在一处地势较为险峻的地段,有台阶、有平地、有坑洼,想看看这些参加活动的情侣们如何过关?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对瘦高个的情侣,他们以自己特有的方式来交流。男伴的手搭在女伴的肩上,女伴的手扶在男伴的腰间,女伴的手就像指南针,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平地时始终不离原点。看他们走过坑洼地,就足以明了他们之间特有的交流方式了。这份至真至切的默契,定是天下所有情侣们都渴望得到的。 前面的路还望不见尽头,我加快了步伐,仍时时被身边的故事所吸引。穿过葱翠的树林、越过缤纷的五彩池、欣赏一路的故事,我再一次遗憾了,这个情人节不应该一个人出行的。 行至情人谷的最深处,一个大大的“爱”字横卧在山涧边的巨石上,那里已坐满了一路奔波的情侣们,接下来的活动是接吻大赛。活动规则很简单,在乇分钟内,哪对情侣接吻的姿势最好,感情最投入即胜出。也许我没参与,所以感觉这七分钟时间不会那么艰难!然看着一对对情侣慢慢垂下手臂,放开同伴的怀抱,坐在巨石上大口喘着粗气的时候,才知道这也确实是件“体力活”! 耳边传来一阵阵掌声,循声望去,唯有一对情侣还在热吻,满脸洋溢着幸福,那姿势,更是没话说,女伴搂着男伴的脖子,男伴紧紧的抱起女伴。相机的“咔嚓”声应运而生,几十只甚至是上百只镜头都指向了这对情侣。 “山有情,水有情,翡翠谷中藏真情;情有我、情有侬,患难相助情更浓。”愿天下有情人终成眷属!
夏末的味道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没心没肺的姑娘吧,新疆的“吐鲁番葡萄沟游乐园”就是个罕有的既凉快又舒适的去处: 闻名遐迩的“火洲清凉世界”一一葡萄沟,位于吐鲁番市东北1 3千米处的火焰山峡谷中,南北长8千米,东西宽约0.5千米
品读老街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地见证着。它在风雨中,默立了四百多年。相传这座桥是明代嘉靖年间隆阜财主戴时亮为嫁女儿独资所建,故又名“嫁女桥”。清康熙初年,镇海桥被水毁,程于谦捐资670万贯,费时两年重建。1 7年后又被水毁,程于谦说
丝绸之路上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丝绸之路上的“东方雕塑馆”——麦积山石窟
它叫什么?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猜猜看? 此建筑位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首府悉尼市贝尼朗岬角。这是一座综合性的艺术中心,在现代建筑史上被认为是巨型雕塑式的典型作品,也是澳大利亚的象征性标志。 占地1.8公顷,坐落在距离海面19米的花岗岩基座上,最高的壳顶距海面60米,总建筑面积88000平方米,有一个2700座的音乐厅,一个1550座的歌剧院,一个420座的小剧场。此外,还有展览、录音、酒吧、餐厅等大小房间900个。这是一座可以满足多种需要的文化中心。 请将您的答案回寄给我社编辑部,每期我们将抽取20名幸运读者,成立下一年度的读者俱乐部。年末,我们将从读者俱乐部中抽取20名幸运读者大奖获得者,免费参加《度假旅游》杂志社组织的度假旅游胜地休闲观光游。
城里的停滞时光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的坟冢。而另一侧的围墙外,黄泥甬道上高架穿梭,再过去点就是赛马场高高的看台了。 根据香港学者的研究,跑马地坟场是港岛最早设立的墓地,几乎是与香港的殖民史同始。1841年1月26日,英国军队在上
上海东方绿舟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营地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占地面积5600亩,其中水域面积近2000亩,是目前国内最大的青少年校外活动营地。2003年1月,“东方绿舟”被上海市人民政府命名为“上海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07年12
初晤印度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作者:彭程 在印度,感觉时光仿佛倒流了至少十几年。 飞机降落在首都新德里国际机场。一出机舱,看到机场不大,建筑破旧,设施简陋,最多也就类似中国内地某个经济欠发达的中等城市机场的水平。装修粗糙,入境边检大厅的墙面上,仅仅就是涂了一层白色石灰粉,遮掩不住许多污渍,且有不少墙皮脱落了,露出黑乎乎的砖块。通往出口的过道旁,很多妇女孩子席地而坐,黑压压一片,目光茫然地望着旅客们,看不出她们是干什么的,但肯定不是来接人的。出了机场大厅的门,立刻,一种纷乱嘈杂的声响,裹挟着空气中的一种特别的气味,后来才知道那是咖喱和香料的气味一一扑面而来,令人强烈地感受到了一股异域的气息。 一路风尘 此刻大约是凌晨三点钟,直接坐上大巴,赶往著名的泰姬陵所在地的古城阿格拉。当年蒙古人曾经统治印度长达两个世纪,建立了莫卧儿王朝,阿格拉是当时的首都。虽然只有二百一十公里,却要走五个多小时。经过共计十多个小时的空中旅行,同行者多已经困倦不堪,上车后即沉沉睡去,但我却毫无倦意,大睁双眼,望着车窗外面。终于登上这个向往已久的神秘国度的土地,那种兴奋之情,仍然在灼烧着神经,将睡魔驱赶得远远的。这是个月夜,天地间笼罩了一抹淡淡的光辉,远近都朦朦胧胧的,看不分明。 行驶了没有多久,车停了下来,半天不动,原来是前面发生了什么情况,只见车辆排成了长队,望不见头。想必这样的情况经常发生,我们的印度导游,司机,坐在副驾驶座位上负责给大家递瓶装水、开关车门的小伙子,一句抱怨的话也没有,熄了车安静地坐着。我问导游,他笑容可掬地说等着吧,没有办法。果然也是如此,后面的车不知不觉中也排起了长队,路不宽,没办法掉头,而且也看不出有别的路。导游是个很英俊的小伙子,三十来岁,中文说得不错,音调很准,但语法上有问题。开始时我以为他是在中国学的汉语,后来才知道是在新德里大学学的,而且老师也是印度人。他接待中国旅行团快三年了,但从没有到过中国。几位同行的旅伴醒了,得知情况后抱怨了几句,就又睡去。这真是一种很奇异的感受:在陌生的印度平原上,天上高悬着大半个昏黄的月亮,照着一条车的长龙,满车的人,除了偶或的鼾声,悄无声息。这让我仿佛陷入了一个梦幻。 大概有一个小时的样子,车开动了。依然没有任何解释。天色渐渐地发白了,映入眼帘的景物也慢慢清晰起来。这里是印度的北方,属于拉贾斯坦邦。这一路是平原地区,从诸多元素搭配的风‘景效果看,类似中国的华北平原,视野开阔,少见河流,虽然树木植物的类属颇为不同。路两旁,开始有了走动的行人,越来越多,男人女人都有,或空着手,或拎着简单的东西。 一路上,断断续续看到不少货摊,大都很简陋。甚至只是一个茅草棚子,或者把四根木棍插在地上,一张脏兮兮的白布拴在四个角上,像乡间集市上的剃头挑子。在中国,恐怕只能在最偏僻闭塞的农村,才能偶尔见到这样的摆设,而这里却是有着黄金三角之称的旅游区。摆着的多是各种纪念品和食品。食品有像新疆人卖的烤馕一样的圆形面饼,还有黄澄澄的像面筋一样的圆球,和切开的及没有切开的水果。它们暴露在飞扬的尘土中,没有任何的遮挡,不少苍蝇在上面盘旋飞翔,旁边时常会有狗、羊、牛等各种动物。 车进入目的地阿格拉市区了。出来之前,从有关资料上得知,在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次大陆的年间,这里一直是首都。完全没有想到的是,在这座历史悠久的名城,看到的竟然是喧嚣、杂乱、污浊。街道旁边二十米开外,有一大片水洼,几个黑炭一样的男孩子光着身子在乌黑的水里嬉戏。水洼边,有小山一样的大堆的垃圾。而就在旁边不远处的路边,一个青年在用一种简陋笨重的机械给甘蔗榨汁,粘稠的汁液流进脏乎乎的塑料杯子里。两个穿着纱丽的中年女人,露出黑乎乎的臃肿的肚皮和后腰,接过甘蔗汁,一边喝一边说笑,十分惬意。 七折八拐,车子驶进了一个被围墙围起来的庭园,绿树成荫,整洁安静,和一路的嘈杂脏乱相比,简直有天渊之别,一时间恍若隔世。这是当地最高级的阿格拉宾馆。 放下行李,便去餐厅吃饭,一路颠簸之后,都颇感饥饿了。一进餐厅,便嗅到了一股浓烈的咖喱味道。印度菜多为糊状,盛放在一个个小盆里,大都洒了黄澄澄的咖喱粉。就餐的半个多小时里,就有两次瞬间停电,一打听,说是常有的事。 吃过饭,离出去游览还有一点时间,就到院子里走走。一辆小汽车开进来停下,上了岁数的司机恭敬地把车后门拉开,一位白暂漂亮、身材高挑的女人走了下来,最多三十岁上下,仪态万方,完全是印度电影上见到的那种美女形象。她身着艳丽的纱丽,质料上乘,高雅飘逸,气质和在街上看到的那些穿橙色或紫色的单色纱丽的女人截然不同。在我们的注视下,美女有些羞涩地转过脸。 我们知道,她应该是属于另一个印度社会的。这个社会,高贵,富足,奢华。印度贫富差别悬殊,有大量绝对贫困的人,也有不少富豪。我看到过一个世界富豪榜,排名第四和第七的,都是印度人。 渐行渐远 印度,一个传统与现代、全球化与地域性等相互矛盾的因素共生并存的国度。两种原本截然对立的元素,在许多事物中,却能够奇妙地融合、交织、混杂在一起。华美整洁的庙宇和垃圾遍地的街道,新建的豪华住宅和连绵不断的贫民窟,日本韩国的电器广告和旁边的古迹废墟,道路上疾驰的高级轿车和漫步的神牛,意气风发的IT人才和衣衫褴褛的乞丐……鲜明强烈的对比处处可见。 我们此次游览的地方,是由三座名城连线而成的一个三角形的区域,俗称金三角,分别是首都新德里,拉贾斯坦邦首府斋浦尔,元代莫卧儿王朝统治印度时的都城阿格拉。在斋浦尔的街头,著名的风之宫殿,一堵呈轻微弧形的紫红色的墙上,布满近一千个窗户,简直是神的构思。建在郊外山上的琥珀城堡,由奶白、浅黄、玫瑰红及纯白石料建成,远看犹如琥珀。斜阳的余晖,勾勒出古堡残破的轮廓,颇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般忧伤渺远的意境。在阿格拉,徘徊在由红色石块建造、被称为红堡的旧王宫里,漫步于伊斯兰风格鲜明的泰姬陵景区内,一任情思驰骋,上天入地。足迹所至,不论是历史的悠久,传说的动人,还是建筑的宏伟,雕塑的精美,都不下于曾经目睹的几处欧洲名都的古迹。 但遗憾的是,这些都只宜远观,不能近看。泰姬陵庭园内清洁整齐,而从大门到停车场的几百米的路上,要时刻小心着脚下的粪便。几天里,经常能看到有人包括可以称得上衣冠楚楚仪表不凡的,把身子一扭对着墙根就掏家伙,所以在新德里的街头,堂而皇之地耸立着不得随地小便的告示牌。这个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随处可见各个朝代的古迹,但多数未得到应有的维护,破败不堪。车在阿格拉街道上行驶,时常可以见到不知哪个朝代的建筑废墟,里面或坐或卧了不少蓬头垢面、流浪者模样的人,以及各种动物。郊区的一处旧王宫,大量飞鸟在高耸的拱门上做巢,鸟粪腐蚀了大理石的建筑,望上去锈迹斑斑。 出来之前,曾听说过印度基础设施落后,此行果然开了眼界。作为游客,感受最深的首先是交通状况,这方面实在乏善可陈。旅行团一路走的道路,据称是高等级公路了,却连国内最普通的国道都不能比。两辆相向行驶的汽车经常是几乎擦身而过,两车间的距离是用公分来衡量的,如果手臂伸出去,极有可能被挤掉了。印度的公交车是没有后视镜的,不知道是被剐蹭掉了,还是原本就没有安。卡车、轿车、摩托车、三轮车等各种车辆,和牛、狗、大象一起拥挤在街道上,行人随意横穿马路,异常混乱。因为人多为患,大城市就更糟糕。首都新德里的公交车,干脆就没有车门。不等停稳,人们就簇拥着上下车,手拉着连杆,大半个身子挂在车上,一路疾驰,在我们看来惊心动魄,他们却安之若素。极少看到交通标示,偶尔看见红绿灯,但没有人当回事,完全是形同虚设。小贩头顶物品,穿行在各种车辆的狭窄的缝隙间,游刃有余。最后一天,在新德里一处,要到马路对面的餐馆用餐,但由于正是黄昏下班高峰期,车辆极为拥挤,喇叭声此起彼伏,十几分钟愣是过不去,好容易要过了,一辆摩托车斜刺里疾驰而过,差点儿撞上同行的一位女士,吓得她灵魂出窍,一屁股坐在地上。 至于其他公共设施,和国内同级别地方相比,更是差距甚大。看不到立交桥、高架桥,未见过四车道以上的公路。不时也可以看到新的建筑,有的还相当豪华,但旧的、破败的要占到大多数。如果要拍贫民窟的影片,不用花费心思取景,用摄影机随意拍就行。那些简陋破旧的房屋的墙面上,还贴满了花花绿绿的广告,层层叠叠。称它们为房屋,实在有些勉强。不过这好歹还算是房屋,更有到处可见的帐篷,看那胡乱搭起来的样子,好像只是为了躲过一场雨,或者为了睡一个午觉,但其实它们已经存在了好多年了。 数日间,和印度人面对面。 个头高大魁梧的锡克人,黑色裹头布,满脸虬须,表情严肃,让人不由得生出一丝畏惧;拿着木棍的印度警察,百无聊赖地坐在人行道上的小凳子上,没有人留意
西津渡上
作者: 暂无 来源: 度假旅游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粉色装饰   “国画”工笔重彩  
描述: AUTHOR作者:耿朔 PICTURE图片:耿朔 一千多年前的某个深夜,润州金陵渡口一间客栈的楼上,诗人张祜旅愁郁结,未曾成寐,于是他披衣而起,倚靠窗前。 当时四下静谧,正是将晓未晓中。只见近处是些隐约的黑影,大概是依着山势起伏,高高低低的屋顶。似乎听得见远处的落潮声,那悬挂中天的一弯斜月,伴着墨色的云,将惨淡的月光点点碎落在大江中,摇摇晃晃,借着艨胧的光线,张祜看见遥远的对岸闪动着几点渔火,倏忽又不见了,那里正是广陵的瓜州渡。 张祜心里,几行诗句已浑然天成一一 “金陵津渡小山楼,一宿行人自可愁。潮落夜江斜月里,两三星火是瓜州。” 《题金陵渡》,是一首注定流传千古的诗篇。否则,那一夜清景,点点愁绪,真是除去天边月,无人知。 几百年前,张祜脚下的金陵渡口叫做“蒜山渡”,几百年后,它又改名“西津渡”。而这个名字一直沿用到了今天,因渡口而兴的那条老街,静静藏在镇江的城市深处已有多年。 穿过梧桐叶落尽的伯先路,走过百年前的中西建筑,看过新建镇江博物馆里的历代珍奇,在那个阴冷的江南冬日下午,我终于站在西津渡街口那长长的石台阶前。 镇江的历史,若说宏大,那江心江畔的雄峙三山,每一座都有兴亡的长歌,仅那梁夫人在金山顶上战鼓一擂,便吓破了金兵的胆;辛弃疾在北固山上独自凭吊,道来多少年烽火扬州路的功过是非。若说绮丽,同样是小小的金山,白娘子为了爱情,未了一场水漫的戏;演义里的刘备在甘露寺里捡了大便宜,不动兵戈抱得美人归。若说文气,江心翠螺般的焦山上有“大字之祖”的《瘗鹤铭》;城南的一带幽谷又颇具六朝《招隐诗》的意趣。 然而,它们只是一时风云,美而短暂,承载不了庞杂的、活泼的、俗气的家长里短、生老病死、吃喝拉撒、离愁别绪。镇江的民间,却演绎在这西津渡街的石板路上,尽管是点点滴滴、千头万绪、支离破碎的。除此之外,古渡口也见证了数百次的南北战事。 脚下的石板,应该换了多次吧?旧时的车辙,已和脚步一起归藏历史了。但稍稍回忆起来,便会想起这段路上,东吴的水师走过;东晋的北府将士走过;王安石从这里扬帆北去,回望之际写下“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陆游轻舟驶过,一番感叹后,西行入蜀;那位远道而来的旅行家马可·波罗据说也是在此舍船登岸。千百年来,大江在城下奔流东去,扼守着运河与长江的十字路口,镇江从来就是苏浙要冲、八方会聚之地,而西津渡就是这繁华图上最喧闹、最市井的一笔。一 古街狭窄曲折,色调是淡雅的青灰色,在冬日的天空下格外疏朗。行人不多,游客更稀,使得我可以把脚步放得轻慢。拾阶而上,穿过“西津渡街”的券门,两道灰砖墙相夹的是小型条石铺成的街道,略有弯曲,走不远又是一道券门,上题“同登觉路”。据说从东到西,街上有四道这样的门,且都有题额,其余三处是“共渡慈航”、“飞阁流丹”、“层峦耸翠”,提示到访者这里是宗教的、世俗的,又是自然的。各种因素交织于此,是一幅值得细细品味的长卷。走过那道券门,还在琢磨题字的禅意,我便一眼看到了那座塔。 它静静的立在面前,在上空,在突如其来的转身瞬间。它是挺拔的雕塑,又是精致的小品。我在久前的书中读过它的介绍,在偶尔过眼的照片里看过它的真容,而当准备不足中突然闯进它的世界时,我承认,我有几秒钟是愣在那里的。 这座建于元代的过街喇嘛塔一一昭关石塔,是西津渡街上最为珍贵的文物。塔的底部立有四根石柱,依石柱的南北两面,用石块逐层砌筑石壁以承重,东西两面开敞以通行人。其上横加两层塔座,再上就是藏式佛塔,它是用青石分段凿刻组成,由覆莲座、瓶形塔身、亚字塔颈、十三天相轮和华盖、塔刹组成,总高约五米,精巧绝伦,华美而不繁琐。据考证,石塔系元武宗下令重修的金山寺般若院的一部分。石塔的建造者刘高曾参与营建北京西城的妙应寺白塔,因此可以说昭关石塔是后者的缩小版。但昭关石塔的独特性在于它是目前保存下来的极为罕见的过街塔,其建筑、史学价值自不待言,而它的修缮工作更获得联合国科教文组织亚太地区2001年优秀遗产保护奖。 于是“同登觉路”、 “共渡慈航”,在此得以坐实。佛经说,从塔下走过,就同读了经书一样,你已经是被保佑的了。 西津渡街依附云台山而筑,依山势起伏蜿蜒,来访者的一种乐趣,就是为丰富的景观层次所吸引,左右俯仰之间会遭遇不断的惊喜,而不会有大路通衢一览无余的寡淡感。几道券门都被建造在恰到好处的位置,对空间的切割,更使得短街犹长。山岭在一侧如同屏风铺展,只是春色尚未著上枝头,树林之间疏朗的间隙,筛下一些萧瑟。 各种类型的古式建筑上下错落,高耸的山墙一侧,又露出有亭翼然,临街多是两层房子,下面商铺,上面住人,梁柱栏杆多漆成深色,不见彩绘,少数“飞阁流丹”的漂亮建筑,可能是寺庙等公共场所。 石塔的两侧,就紧依着同样古旧的房子,南侧是观音洞,北侧是救生会,宗教和世俗毫无距离,后者更显出本地特征。繁华时代,这短短几百米的街道上,各行各业的店铺林立,多数是为船家和旅人服务的。那时的景象,一定是街上的人来人往,楼上的轻歌曼舞,渡上的依依惜别,匆忙的比肩接踵,喧闹声此起彼伏,只有到了深夜,一切才能安静下来,张祜独享的夜江斜月图才会在有心人的面前悄悄浮现出来。 今天的古街有些寂寥,临街商铺依旧,但开着门的很少,多数门板紧闭,可能是冬季的缘故。但更主要的,应当是清代以后江岸逐渐北移,到了今天,西津古渡已去江几百米,渡口也移至他处,基本功能的改变,使得昔日的喧闹繁华渐渐褪去。其实,即便江水依然眷顾这里不肯离去,随着更为高效便捷的交通方式的兴起,渡口的衰落是无可避免的,大可不必为此伤感。远处,润扬长江大桥的雄姿,谁又不会发自内心的由衷赞叹呢? 看得出,部分建筑是刚刚修缮完毕的,带有一丝新意,但没有突兀和刺眼的败笔,保持与历史原貌的同一,所谓的“修旧如旧”,或许会让那些抱着看“苔痕上阶绿”甚至残垣断壁的到访者有些失望。但对于真正起居于此的人来说,西津渡街不是博物馆里的展品,也不仅仅是静止的历史长卷。它从来都是民间的,都是在车轮声、叫卖声中一天天悄然地变化着。今天我走过这里,尽管不见昨日的人流,但这里的悠然自得是新的内涵,没有一丝的颓废感,也没有不知何处去的茫然气息。 时间并没在石板路和墙头上停下,西津渡本身是一段历史,而它自己又依旧演进在当前的历史中,只是变得稳重、宁静、整洁了。它与世无争却又悄悄与时俱进,有一种平和之中流淌的活力,感染着走过这里的人。而这,对于饱经沧桑而幸存下来的古老街巷来说,未尝不是一种幸运。
< 1 2 3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