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质文】搜索到相关结果 760 条
-
一场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展演:观《五彩之光》有感
-
作者:
苗幼卿
来源:
内蒙古艺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里程碑
草原文化
呼和浩特
内蒙古
展演
民族舞蹈
蒙古族
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治区
晚会
-
描述:
<正>七月的呼和浩特鲜花怒放,彩旗高扬,到处披挂着节日的盛装。自治区多项重量级文化活动在此举办,乌兰恰特大剧院更是好戏连台,精品不断。7月16日晚,作为"伊泰情"中国·内蒙古第八届草原文化节闭幕式
-
一曲渔歌山月连:建设有象山特色的海洋渔文化生态保护区
-
作者:
方琳
来源:
宁波通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象山县
实验区
非物质文化遗产
海洋文化
文化生态
海洋生态
国家级
海洋资源
文化保护
生态保护区
-
描述:
6000多年前,在现在象山县城的城东,群山掩映,金沙相伴的滨海处,不曾想,一座不起眼的玲珑小山,带我们走入了时空的隧道,熠熠生辉的塔山文明得以展现在世人的眼前。塔山,这弹丸之地浓缩着先人的智慧和创造。遗址中出土的豆、釜、钵、盘、罐、鼎、壶等陶器生活、劳作用品,其精致程度令人叫绝;海洋鱼蚶图腾、蚶
-
宁夏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与保护——以隆德县为例
-
作者:
薛正昌
来源:
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宁夏
非物质文化遗产
现状与保护
隆德县
-
描述:
宁夏历史悠久,民族多融,非物质文化遗产积淀深厚,有历史继承渊源。位于六盘山下的隆德县,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宁夏具有代表性。田野调研发现,隆德县主要非物质文化遗产剪纸、农民画、篆刻艺术、书画艺术、马
-
隆德人情一张纸
-
作者:
李志廷
宋克强
张国勤
来源:
宁夏画报(时政版)
年份:
2009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社火
人情
民间绘画
六盘山
老百姓
篆刻
非物质文化遗产
自治区
书画装裱
隆德县
-
描述:
位于六盘山西麓的隆德县,历史文化厚重,民间文化形式五彩斑斓,培育了一系列非物质文化遗产,先后被评为中国民间绘画画乡和全国先进文化县。在自治区公示的首批33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中,隆德县的高台马社火、张生篆刻、杨氏家族泥塑等8个项目名列其中。今年,隆德县又积极申报中国书法之乡。
-
宁夏非物质文化民间遗存—隆德县杨氏家族雕塑艺术
-
作者:
薛正昌
来源:
宁夏史志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遗存
杨氏家族
宁夏
非物质文化
文化艺术遗产
民间手工艺
雕塑艺术
隆德县
-
描述:
宁夏历史悠久,文化多融。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在这里生成的古代文化呈丰富而多元状。文化的延续性,也在这里得到了传承性展现。挖掘、整理和研究仍存活在民间的文化艺术遗产,追溯其历史文化相延续的根脉,折射出的是曾经辉煌的经历和活着的文化遗存。宁夏隆德县杨氏家族雕塑艺术及其传承,是较为典型的民间手工艺传承的范例,
-
海上刺绣艺术新锐
-
作者:
边杰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刺绣
上海
艺术特点
艺术风格
艺术人生
蚕丝纤维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国画
作品
工艺美术
-
描述:
上海以其海纳百川的城市性格融合中西文化彰显南北文明,逐渐形成了极丰富特色的海派艺术风格。海派绒绣、顾绣为上海地域的两大绣种,现分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上海绒绣拥有高雅细腻,形象逼真,色彩
-
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走进青海唐卡艺术之乡
-
作者:
孔誉璇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隆务寺
绘制
丝绸
佛学
唐卡艺术
青海
极乐世界
藏传佛教
非物质文化遗产
制作
-
描述:
唐卡于《藏汉佛学词典》中译为"卷轴画像"或"卷轴画"。藏话唐卡为藏语音译,有彩绘、描金、描银、织锦、丝绸、油画等多种,一般在二尺至三尺之间,大者达十余丈。它与"水陆画"相类,是将壁画画法与形式移到布帛上,以便藏
-
关于景泰蓝设计
-
作者:
霍新华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掐丝
景泰蓝
文化内涵
烧蓝
各民族
珐琅
文化脉络
工艺品
寿延
物质文化
-
描述:
一、引言景泰蓝工艺品是中国文化的组成部分之一,早在唐代就有此种工艺出现,到了明朝景泰年间才广泛流行。景泰蓝的工艺过程有:制胎、掐丝、点蓝、烧蓝、磨光、镀金等等,因此又叫“掐丝珐琅”,其造型精美,纹饰多为中国传统题材:《百年好合》、《龙风呈祥》、《鹤寿延年》;其形式尤如中国工笔重彩画;景泰蓝工艺品多与实用相结合,其实用性与观赏性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到了清代以后,景泰蓝工艺品远销国外,深受各国人民的喜爱,叶圣陶先生在他的散文《景泰蓝的制作》中深情地赞美了景泰蓝工艺品这一中国传统工艺美术奇葩。然而,在当今的信息社会中,景泰蓝工艺品的推陈出新已不再是传统模式下的概念、方法、设计、机制,恰恰是现代艺术设计的命题。
-
留得“鬼工”为后人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编后
-
作者:
汤兆基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艺技术
酥油花
装饰品
全集
传统工艺
出版
非物质文化遗产
手工艺
传统雕塑
制作工艺
-
描述: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珍贵的精神财富。《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下简称《全集·雕塑》),经过七年的编撰,如今终于出版了,这对保护工艺美术雕塑领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积极的意义。
-
捣练图表现唐代宫女制作丝绢劳动场面 景泰蓝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4月新邮介绍
-
作者:
乐明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泰蓝
宫女
场面
唐代
非物质文化遗产
丝绢
国家级
劳动
-
描述:
4月13日《捣练图》《捣练图》,唐代张萱作,描绘宫女捣练的情景,已佚。现画卷为宋徽宗摹本,绢本设色,工笔重彩,纵37厘米,横145.3厘米,1860年“火烧尉明园”后被掠夺并流失海外,现藏美国波土顿博物馆。张萱(713—755),京兆(今陕西西安)人,开元时曾任史馆画直。对亭台、树木、花鸟皆穷其妙,
<
1
2
3
...
59
60
61
...
74
75
7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