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虚】搜索到相关结果 918 条
-
波利尼西亚与高更有关吗?
-
作者:
帕特里夏·费林
张柏寒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旅游景点
艺术作品
艺术家
虚构性
展览
西雅图
雕塑
高更
波利尼西亚
塔希提
-
描述:
在该岛的墓葬旧址上选了一处地点,作为这位艺术家的墓园,并于1973年以高更的雕塑——塔希提《死亡女神》的复制品进行装饰。现在这座墓地成为岛上的主要旅游景点。高更虚构性的宁静之地与他的个人
-
对话安东尼·葛姆雷:成为虚无
-
作者:
卡琳·德容
胡雪丹
来源:
世界美术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观念
空间
虚无
记忆
装置
安东尼
身体
环境
雕塑家
作品
-
描述:
安东尼·葛姆雷(Anthony Gormley)认为人的身体是记忆和变化的载体。他早期大部分作品是以自己身体为基础创作的。身体是他作品的主题、工具和材料。在近期的作品中,他采用抽象或间接的方式来处理人体,并关注人类所处的环境。这些大型的作品对集合体,自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进行探索;在个体与集体,抑制与扩展,所见和所感之间寻求调和。这些作品超越了观念与方法,取得了出人意料的效果。它们扩展了人体雕塑的疆域,跨越了人体雕塑的物质边界,将人体雕塑与周边世界的相互作用涵盖进来。所谓的周边世界,既可以是社区、空间、能量、记忆,也可以是某种建筑形式。葛姆雷的雕塑和装置,考验着雕塑这种表达方式的法则和极限。他的作品一直在寻求更高的参与度,并探讨人的自由。
-
虚幻与真实——我的艺术随想
-
作者:
陈辉
来源:
艺术评论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幻
艺术
随想
木结构
江南古镇
-
描述:
我出生在浙江的古城——临海,这是一座被灵江和群山环抱的江南古镇。黑瓦、灰砖和木结构的民居,歪歪扭扭横贯着青石板铺就的狭窄小巷,不时伴着阵阵桂花香,宁静平和。小时候最讨厌的就是阴雨天气,淅淅沥沥一下就是十几天,每天只能打着伞穿着雨靴走在滴滴答答的雨巷中。上大学来到了北京,从宁静的小城市来到了喧闹的大都市。干燥是我对北京的最强烈的感受,四月的风沙,每年十一月来暖气时燥热和随
-
存在与虚无:当代雕塑艺术面临的尴尬
-
作者:
张先春
来源:
艺术生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尴尬
人与自我
自为的存在
《存在与虚无》
存在主义哲学
“存在”
当代
雕塑艺术
-
描述:
“存在”与“虚无”.是萨特存在主义哲学的观点.在他的《存在与虚无》一书中,萨特把他人看做引起冲突的根源.原因在于:他人与自我是等同的.都是自为的存在.他人有自己的观点.用自己的方式表现着世界。
-
新工笔:举重之若轻:关于“轻·重”新工笔邀请展
-
作者:
屈波
来源:
艺术生活(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冷静观察
骷髅幻戏图
中国画艺术
李嵩
新文人画
中国美术史
虚无感
民间画工
超现实主义
江宏伟
-
描述:
新工笔,平行或隶属于新水墨之新工笔,和新水墨一样是两个有争议的词语,或者说,这一对中国画领域某种新现象的命名遭遇到了词与物关系的纠缠问题。到底有无新工笔的实?冷静观察中国画近年来的发展,应该承认确有一种不同于惯常所知的工笔画作品大量创生。但词之所以被质疑,是因为"新"的所指游移而宽泛,造成了界定新工笔概念内涵及外延的困难。不过,从既有事实出发,梳理新工笔的源流,分析其特点,倒
-
浅谈工笔花鸟画中工写结合和虚实得当
-
作者:
高红梅
来源:
艺术时尚(下旬刊)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虚实得当
工写结合
工笔花鸟画
-
描述:
工笔花鸟画以精到细腻的笔法,描绘花鸟鱼虫的表现形式,在创作过程中要做到工笔与写意的相互结合,虚与实高度统一和谐。
-
浩荡一脉 熠熠千姿
-
作者:
梓亦
来源:
艺术市场
年份:
200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现代文明
虚实相生
画笔
艺术家
艺术品消费
视觉空间
外表
绘画
作品
创作环境
-
描述:
,还在于良好的市场成交报告。绘画的形式,是每个画家都要面对的选择方式。张和平选择了在一种放松状态下创作的虚实相生,无画皆画的妙景同时,也为人们呈上了一种艺术品消费的选择形式。心情,不同的人不同时刻
-
幻想的结晶:谈施蛰存小说的虚构色彩
-
作者:
杨迎平
来源:
写作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弗洛伊德主义
幻想
作家
现代派
心理分析
三十年代
虚构
施蛰存小说
作品
历史小说
-
描述:
文学类作品是需要幻想的。可以说,没有幻想,就没有文学制作。在文学史上,一些伟大的作家及伟大的作品,都闪耀着作家五彩缤纷的幻想,可以说,一部好的作品,正是作家幻想的结晶。施蛰存是三十年代很有影响的现代派作家,他共出版了八个短篇小说集,有影响的是《上元灯》、《将军底头》、《梅雨之夕》、《善女人品行》。在创作中,他“应用了一些弗洛伊德主义”(施蛰存《我的创作生活之历程》,《灯下集》上海开明书店1937年版)并“努力将心理分析移植到自己的作品中去。”(施蛰存《关
-
一杯子阳光
-
作者:
方婧
来源:
写作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丝带
虚幻
玲珑
责任编辑
阳光
拟人化
导师
陨落
简评
进来
-
描述:
一束阳光轻轻落进了一个玲珑剔透的杯子另一束阳光迫不及待地追了进来悄悄躺在第一束阳光身上怕惊醒酣睡的杯子
-
Melancholia 忧郁症:反浪漫主义的忧郁虚无主义
-
作者:
于晓东
来源:
新东方英语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行星
反浪漫主义
女主角
忧郁症
地球
婚礼
情绪
影片
特里尔
虚无主义
-
描述:
在2011年12月的第24届欧洲电影奖上,由丹麦导演拉斯·冯·特里尔(Lars von Trier)执导的影片《忧郁症》(Melancholia)获得最佳影片、最佳摄影和最佳艺术指导三项大奖,成为最大赢家。影片片名“melancholia”的原意是“忧郁症”,在影片中既暗喻女主角Justine不可自拔的忧郁情绪,同时也是一颗行星的名字。这颗比地球大很多倍的行星最终撞向并毁灭了地球。 影片的故事情节很难用一句话来描述,因为整部影片分为几乎完全不同的两部分:Part I和Part II。Part I以女主角Justine的名字命名,色调温暖,人物众多,虽然Justine忧郁的情绪贯穿始终,但同时也充满了喜剧效果。Part II以Justine的姐姐Claire的名字命名,色调阴冷,人物则仅限于Claire、Justine等几个人之间。Part I像讽刺的浪漫喜剧,Part II则像一出舞台剧,而两者之间的纽带就是女主角的忧郁情绪和以“Melancholia”命名的那颗带给地球灾难的行星。 影片以一连串油画般的慢镜头拉开序幕,一下子将观众带入到影片特别的语境中,也赋予了影片特别的宿命感。
<
1
2
3
...
31
32
33
...
90
91
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