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立式】搜索到相关结果 72 条
-
小镇的狂欢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引子 我被蜂拥而至的人潮推着缓缓向前走,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与激越震耳的鼓乐声在我耳边不停响彻,我随着倾城出动的人们尽情欢笑,我的脸上洋溢着笑容; 追随着“古老”的脚步,赶赴一场节日里的风情盛宴,素历一场男女老幼皆欢喜若狂的全民狂欢; 一个远离凡俗的古镇,一次集体的放遂,一场美丽的邂逅,今晚,谁是主人,谁是宾客,都已不再重要; 我知道,这个夜晚,自己注定属于这座小镇的前世今生…… 溪水·印记 这座小镇叫做霍童。去古镇霍童,从宁德市区出发,沿着赫赫有名的霍童溪,一路上的风光,是让人惊喜、停车狂拍照的那种。 霍童的古典之美.是从悠然流淌的霍童溪畔开始的。霍童溪既是福建省的第七条大溪河,又是闽东的独立水系,共九曲十八弯二十七滩,源于鹫峰山脉东南麓的政和、屏南、周宁三县交界的丛山之间而流入蕉城区境。 在宁德人的眼里,霍童溪就像一位慈祥的母亲。千百年来,她不断养育着宁德人民,让他们得以繁衍生息,不断进步。在霍童溪流域生活的人们,由于同饮一溪水(霍童溪)的缘故,一旦涉足客乡异地,不拘达官显贵,不论富商巨贾,不分男女贫贱或且江湖卖艺及寄居外地刻苦攻读的学子,一旦听到乡音就会格外亲热。就连漂泊天涯、落魄他乡的游子,一旦碰到乡亲都会得到资助还乡。 霍童溪的美,美在她的内涵,像一个知古通今、博览群书的才女,处处都流露着沉稳大方、风雅脱俗且略带神秘的气质。从八都入海口开始沿溪逆流而上,那水的清纯、河的蜿蜒、山的清丽,还有溪畔随处可见的葱郁的树林、旷阔的田野、古朴的村庄、充满诱惑的沙石滩。一路车行,宛如在扑面而来的自然美景中穿梭,让人总有即刻想耍亲近她的欲望。 在这山、这水、这古镇风情的包容下.不禁令人徒生出“我欲成仙”的感慨来。 灯会·线狮 听说宁德霍童镇的农历“二月二”热闹异常,和一群摄影发烧友就这样贸贸然地闯进了独属于这座古镇的狂欢不眠夜,因为我们都想要去感受和记录,那绵延数千年的“二月二”传说。 霍童“二月二”灯会在当地保留上千年,整体外貌形式犹如北方的庙会赶场,是历史至今蕉城区民俗文化中的一个典型节庆活动,在民众心里占有重要地位,是霍童浓郁传统民俗的缩影。而对于当地百姓来说,每年举行隆重的灯会,各姓氏将自己信仰的神明抬出,有着两层含义:一是回顾上一年的劳作,享受劳作后的闲情逸致;二是祈福来年的丰收。 傍晚时分,我们沿着青青的石板路,穿梭在小镇的每一条街巷里,我们走进张灯结彩的每家每户中,当地百姓毫无芥蒂地邀我们进屋,与我们热情攀谈;我们拍摄下为灯会忙得不亦乐乎的民间艺人,他们白天忙着制作纸扎、花灯、线狮,夜晚还要组织灯会的各种节目;我们拍摄下街边为节日盛装打扮的可爱孩子们,他们头戴各式“道具”,欢快地等待着这个中式“复活节”的到来……我们一路走一路拍,没有过多地交流,我们都在默默享受着这小镇狂欢前的最后一刻安静。 翘首等待中,晚霞尚在燃烧时,远方的声响渐渐大了起来,灯光逐个亮了起来,人群开始骚动,我们随着移动的人流朝着一个方向奔去,我们知道,那一定是灯会开始的地方。 此刻的街巷里是人山人海,欢声雷动,挤在前面的人喊着“来了来了”,后面的人踮起脚尖,伸长脖子先睹为快。石阶上、每一个入口、每一个屋顶平台处,密密麻麻的都是等着观看灯会的大人小孩。而我们这些拿着“长枪短炮”的摄影发烧友则是爬上了石头或台阶制高点,占据有利位置,以拍下最好的照片。 灯会的表演队里,打头阵的是一系列的纸扎作品, 《观音降服白龙马》、 《八戒戏蚶》等寓意祥和喜庆的纸扎不但色彩斑斓,而且龙能摇摆、蚶能开合.栩栩如生,配以灯光及声乐,真实感十足。而表演队的中段,是人群最拥挤的部分,吸引人群的正是这儿的线狮表演。在布满五彩灯光的狮桐上,三只大小不一的线狮随着鼓声起腾挪跃.左右翻闪,时互相嬉戏、时群起抢球,高难度的动作不时引发群众的一片喝彩之声。而在狮榈后,十余名汉子分为前中后三部分,双手皆各握两条特制麻绳,神情专注地或舞或抡,或拽或松,灵活地控制着台上线狮的一举一动。如果不看线狮表演,单看线狮艺人的操纵,也宛如欣赏一场精彩的武术套路表演。 这是“二月二”灯会中最具特色的节目之一线狮表演。独特的风格、奇妙的技巧,使霍童线狮成为当地老百姓心目中首屈一指的民间绝技。霍童的线狮不同于外地重于表情的“文狮”和重于技巧的“武狮”,而是文武兼备的“文武狮”。正因为线狮风格独特,技巧奇妙,早在1945年被宁德城关群众请进城里连演三天,庆贺抗日战争的胜利。1956年参加福建省群众业余文艺汇演,轰动一时。1988年中央电视台播放霍童线狮专题节目,誉之“堪称一绝”;1991年参加“中国旅游艺术节暨广州欢乐节”,表演27场,观众达23万人次;1996年应澳门市政厅福建同乡会邀请赴澳演出7天,场场观众爆满…… 整整三个小时过去了,游行的灯会还在行进中,鞭炮声、锣鼓声、弦乐声、欢笑声,依旧连续不断。地上粗腕般的地炮重叠响起,爆炸声震得停放在路道上车辆的防盗器不停狂叫;天上五彩的烟花连接开花,烟火连天,场面十分火爆,灯海周围,更多的则是人海,他们徜徉于灯的海洋,一张张笑脸与漫天绽放的烟花和灯火交相辉映,成为今夜里最动人的风景。 说不出的古朴、粗犷,仿佛来自远古的声音在此徘徊,我与这里的人们一起呐喊、欢呼、跳跃,我们尽情释放自己所有的欢乐,我们分享着同样一种喜悦…… 闹吧,闹是狂欢,狂欢是乐,何乐而不“闹”呢? 今晚,霍童镇万人空巷,今晚,霍童镇彻夜无眠! 民居·古街 “二月二”狂欢后的第二天,置身于这样一种古老而不野拙的小镇风景中,卷起衣袖感受着一缕缕温润的阳光,我不得不放下心中的散漫与浮躁,走近它,读它,品它。 真到提笔时候才发现,霍童镇带给我的触动无法用文字形容。不仅因为“二月二”那晚带给我惊喜的余温尚在,更是因为这座古镇里所挖掘不完的深刻人文与历史积淀。 霍童镇位于宁德市蕉城区西北50公里,南距福州市127公里,是闽东历史文化古镇。早在一万年前,就有先人在这里繁衍生息。史载霍童的先人、隋朝谏议大夫黄鞠在此定居,他在当时科技并不发达的情况下用火烧水浇的原理开凿引水隧洞,缔造了这个富庶而秀美的村镇。传说,这里还是道教的洞天福地,因西周时霍桐真人到此修炼而得名霍童。悠久的历史和道教文化的积淀,为霍童溪的美渲染了几许神秘的色彩。 古老的石桥、整齐的驳岸,支提寺、仙岩寺、双峰公园、邑板原始森林等,其一砖一瓦、一草一木,霍童镇的造化可谓地设天成,衬托出一幅令人惊叹而又无法“克隆”的古镇韵味。穿行在霍童镇的明清古民居间,一不留神,就会迷失了方向。霍童古民居大多保留了先民的群居特色。各个宗族以先后顺序建立自己的集居地,通常以一家一户或一户多家为特征。霍童镇上的古民居多集中于“街尾”。这是一条古香古色的街道,不长,但幽深。那些嵌在木窗上的雕花,从明朝至今,盛开了几百年光景,如今已呈现出寂寞的表情,却又拒绝凋零……古老和现代,同时在这个小镇上存在着,但愿它能永久保持下去。 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在那个静谧的时刻,放纵一下躯壳以外的部分情绪,或许是一种必然,或许更多的是一种奢望…… 旅游小贴士: ★乘车路线:先乘动车到宁德,之后直接乘坐到霍童的车,从宁德市区去霍童古镇约50公里,一个小时车程 ★特色推荐一:支提山 景点:霍童支提山共分四个游览区,即支提胜场、瀛洲击水、霍童洞天、那罗延窟 饮食:支提山的素菜清爽可口,让人“日啖素菜三五人,不辞长做支提人” ★特色推荐二:华严寺 景点:寺内规模宏伟,保存有干圣天冠、大毗卢千佛托、《永乐北藏》全藏经书、五爪金龙紫衣等四大国宝。 ★特色推荐三:其他景观 境内除霍童溪外,还有双峰公园、邑板原始森林.霍童线狮等文化旅游景观。
-
泉州花灯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画技艺和其兄李琦的刻纸工艺,吸收古典图案纹样,独创了李尧宝刻纸图案,并把这种精湛的刻纸技艺应用到料丝灯的造型图案上来,用1 65个纸制等边三角形组合成灯,镶上玻璃丝,创作出精美绝伦的刻纸料丝灯,此灯光
-
五彩缤纷的温哥华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五彩缤纷的温哥华
-
五彩缤纷芳香袭人的事业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199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五彩缤纷芳香袭人的事业
-
五彩缤纷的仙人球基地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五彩缤纷的仙人球基地
-
冠豸盛开五彩花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0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冠豸盛开五彩花
-
坐看“皇宫起”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单位。民居的主人蔡浅,又名蔡资深,是南安人,也是清光绪年间著名的旅菲华侨,被封赠资政大夫。古厝群于清朝咸丰五年( 1855)始兴建,光绪三十三年(1907)全部完工,历时52年,现存建筑有1 3座汉式
-
福州三绝之——软木画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抗日战争中不慎遗失。 新中国成立后,木画业迎来了一个新阶段。1953年,由吴启棋家族男女18人首先在村中组织木画生产小组;1956年扩大为木画生产合作社;进而在1958年又成立了福州市最大
-
台北雨夜 莽葛拾遗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抬起头,迎面被一张熟悉的招贴震住: “我们一定要解放台湾1”哗I现在两岸关系春暖花开,和平发展,这玩艺儿在大陆根本就看不到了, “莽葛拾遗”居然将它挂得这么显眼,台北文化的多元性在此似可窥斑。有个性
-
古韵 慈城
-
作者:
暂无
来源:
福建画报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需求
产量
立式栽培技术
消费者
大棚
增加
栽培管理
缺乏
小型西瓜
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
描述:
一座江南小城,三面环山,一面临江。山水相依,潮起潮落,阅尽人间繁华沧桑。今天,我们最想知道的是未来,但是,被人们提到最多的,却是遥远的过去。终于有一日,后人的惊鸿一瞥,发现了这座江南小城的无价之处。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的慈城,就这样从幕后走到了台前。 慈城是一座古城。现在所保留建筑多数是明清时期的风格,至今完好地保持着古代县城“一街一河双棋盘”的形貌特征,是江南最具唐代街区风貌的千年古城;慈城是一座儒城。这里崇师尚学,以文兴城,历代名人名士、富商巨贾层出不穷,素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慈城是座邸城。这里集中了大量的明清官宦宅第群,漫步慈城,从孔庙、县衙,到官宦宅第,精镂细刻, 派古风,穿梭于这些明清建筑间,便可以深刻感受历史的回音。 清者自清,浊者自浊 县衙内有一个占地面积约1200平方米,相对独立的庭式展馆——清风园让人印象深刻。 刚走进院落,就看见一面半径约一米见方的铜镜洁净光亮, 代明君唐太宗李世民的段名言镌刻在铜镜的下方,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在中国古代社会,贪污和腐败犹如一对孪生兄弟伴随着王朝的盛衰历程,如蚁啮柱,久而久之,柱朽如渣,华屋遂轰然倒塌。因此这面铜镜所蕴涵的深刻道理,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它时刻警示着为官者要以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为重,时刻保持着清醒的头脑。 再往前走,伫立在面前的是约三米高的怪兽-——贪,传说中狯是天界的神兽,长着龙头狮尾、牛蹄、麒麟身。由于它生性贪婪,吃尽山中的飞禽走兽,又食尽了人间的金银珍宝,还想吞食天上的太阳,结果却掉进东海里淹死了。这个传说寓意深刻,它告诫世人不可有贪心,贪得无厌必将自取灭亡。 经过一条石子铺成的小路,有一扇造型奇特、寓意深刻的铜钱门,推开铜钱造型的门就能看到“钻进钱眼”的下场——这是一处巨石砌造的监狱,黑暗、阴森,一缕混浊的灯光照在牢笼里或站立或坐卧的古代五位最臭名昭著的巨贪身上,他们之中,有受贿误国的吴国(春秋末年)宰相伯豁,有“一手援立三帝,无法无天“的汉代跋扈将军梁冀,有北宋末年“六贼”之一的“花石岗”祸首朱勐,有广开贪贿之门的明朝大奸臣严嵩,还有“天下第一贪”之称的清朝大贪官和坤。 这几位贪官,由于他们位高权重,对国家事务具有重大的影响力,不仅给人民带来灾难,甚至严重危及国家的利益,成为国家政权覆没的重要原因。虽然他们生前风光显赫,死后却被万人唾骂,成为贪婪蛀虫的典型代表,远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看完了贪官的下场,就要去看看名垂青史的清官们。再往前走,眼前豁然开朗,宽阔的大厅灯光明亮,清官雕塑惟妙惟肖:循吏典范黄霸、强项令董宣、严于护国良相狄仁杰、忧国忧民的范仲淹、铁面无私的包青天、铁骨刚峰的海瑞,一代廉吏于成龙、两袖清风张伯行民族英雄林则徐……清官身上所体现出的清、正、廉、明等品质风范,不仅为中国古代官员的廉洁从政提供了楷模,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即便到今天,也不乏现实意义。从“此”腾飞 离县衙不远的地方就是平民通向仕途的第台阶——校士馆。校士馆,民间称其为“考棚”,即封建科举制童试之地。她坐北朝南,面积近8000平方米,整组建筑为中国传统的中轴对称布局中轴线上由南向北分别为大门、仪门、大堂、二堂、挑试所.左右轴线上对称地建有文场、公祠等,采用传统的明清建筑风格。 中国的科举制度起源于隋朝、完备于唐朝、改革于宋朝、鼎盛于明、清。校士馆的每个考场中都有硅胶制成的真人大小的考生模型,形态各异。他们或愁眉苦脸、或冥思苦想、或胸有成竹、或奋笔疾书……这里代表了一个时代、一个文化的缩影,折射出中国古代科举制度全景,慈城的才俊也正是从这里开始迈出仕途前程的第一步。仔细算来历史上由这里出发的状元有五人、驸马有三人、进士519人、举人1000余人,而宰相级人物达五人、尚书级人物达十人,学者高官更是不计其数多人,所以慈城又有“鼎甲相望、进士辈出、举人比肩、秀才盈城”之誉。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唐代诗人孟郊的这首诗传唱了千年,它非常形象地描述了我们中国母亲,用她们的智慧和双手支撑起了半边天。 中国数千年间“男耕女织”的社会形态,造就了百姓衣食的生活基础;妇女的技艺撑起“半边天”,默默推动着华夏文明。母亲的艺术如纺织、浆染、缝纫、刺绣、编结、剪纸等,充满生命热忱,毫无功利意图,学者称之为“母体艺术”。慈城的“母亲的艺术展”从刺绣、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五个方面向世人全面地展示我们中国母亲的艺术,感受慈母的点滴柔情。 这其中,刺绣是中国女红之中最高贵、最美丽的形式,也是历史最悠久的。“一岁两岁吃娘奶,三岁四岁离娘怀;五岁六岁门前串,七岁八岁续机缣,九岁十岁学纺线,十绣花学拐缠……”这首陕西合阳的民谣生动地描述农业社会里,女孩从小就学习纺纱织布和刺绣的情景。展厅里的绣品再次重现了古代女子高超的绣艺刺绣的花卉不闻犹香,楚楚动人,尽态尽妍;飞禽走兽,毛丝颂顺,栩栩如生,用乱针绣的人像和风景,绒条组织多变,富有浓郁的民族特色,使用打点绣的绣品,清新淡雅,极富诗情画意,运用打子绣的绣品,古色古香、淳朴浑厚……古代女子将花乌动物、神兽和人物等图案合着自己的浓情蜜意,一针一线地绣进各式绣品中,编织起梦一般的人生。 剪纸、织染、女红和中国结各展馆也各有特色,这些看似古老的工艺,在现代人眼中却焕发出别样的风采。窗花、布料的花式,不同扎法的中国结,多赋予美好祝福意义与浓情爱意,图必有意,意必吉祥。针、线、布料……在科技发达的现代生活随处可得,但是从针的发明到布料、丝线的完备,却让我们的祖先至少花费了15000年。展会凸显的是母亲情怀,将过去几千年中国母亲的形象融于一体,如电影回放般将人们的视角又转回到那段即将被人遗忘的时光,无疑,这是中华民族文化的“母型”,也是今日全球化潮流下,华夏儿女最珍贵、最丰富的资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