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关键词
董源的江南
作者: 李安源   来源: 文史知识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思训   潇湘图   工笔重彩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此则   东晋顾恺之   吴道子   董源   南朝梁  
描述: 在北宋,称南唐为江南,南唐的绘画为江南画。而此前的中国山水画,从没有将地域与画风明确地相勾连。但是,当山水画以"破墨"为表现形式兴起时,至少在南朝梁之前,尚无纯粹的水墨形式。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说,吴道子始创山水之体,自成一家。又说:画嘉陵江三百里,李思训耗数月之功,而吴道子一日而毕。此则说明,尽管东晋顾恺之己画云台山,但是直到盛唐之前,山水画的技术形式仍然以工笔重彩为鹄(gu)的,其
杜甫论画
作者: 肖文苑   来源: 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年份: 198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黄金时代   诗与画   诗歌   《历代名画记》   繁荣和发展   杜甫论   舞蹈   绘画   艺术品种   唐代文  
描述: 唐代不特是诗歌的黄金时代,绘画、雕塑、音乐、舞蹈等其他艺术品种,也获得空前的繁荣和发展。其中尤以绘画为突出。可以说,诗与画,是唐代文艺的两颗金星。 唐代的画家,有史可考者,约四百人。《历代名画记》录二百零六人。“曹(仲达)衣出水,吴(道子)带当风”,名家辈出,名作如林。各种各样的风格,竟相发展,丰富多彩
我的雕塑形态
作者: 华龙宝   来源: 民族艺术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库尔贝   形式语言   徐悲鸿先生   写实手法   《历代名画记》   创作题材   生宣纸   意大利文艺复兴   贾植芳   艺术语言  
描述: 一个时代造就一个时代的艺术样式,艺术史在不断继承与开拓创新中向前发展,艺术家紧随时代潮流而创造,不断丰富和增加着艺术史册的内涵与分量。从原始时代质朴单纯的土陶罐到后来的精美凝重的青铜器,从轻巧典雅的漆器到蔚为大观的
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写意性
作者: 黄胜   来源: 文艺研究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写”   《历代名画记》   张彦远   意在笔先   中国画   艺术观念   陶艺创作   写意性  
描述: 写意,原本是中国画的概念,是中国画的一种追求,它表达的是一种艺术观念和精神。写意的写,可以当倾泻的泻讲,写者泻也;意,是指画作会给人提供想象,发人深思,引人回味,这意味着人的创作和审美不囿于笔墨的形式。正如张彦远在《历代名画
中国画色彩试析
作者: 黄培杰   来源: 松辽学刊(社会科学版) 年份: 199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气”   阴阳二气   一画之法   中国画色彩   《历代名画记》   阴阳平衡   师法造化   “一画”   意象色   随类赋彩  
描述: 中国画的工笔重彩画色彩较之于淡彩画对墨的依附性较小,有相当大的独立性和独特的用色规律。以重彩画来说明中国画的色彩比较容易清楚。古代画论有‘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之说,若单看“随类赋彩”这一法则。应理解为按照物象的固有色来着色。但是把这四法联系起来看,觉得整体的四法内涵很大,“随类赋彩”的意义也宽泛多了。朱砂画竹甚至墨色画竹,以随类赋彩去解释显然是不通的。但又是客观存在的现实。这就有必要从其他角度来理解“随类赋彩”。结合自己的体验和理解,我认为如果在“随类赋色”旁加上一条“随气运色”的注解,会有助于对中国画的色彩特别是重彩的深入理解和运用。随什么气,又动用什么色呢?我觉得中国画
工笔画线条的审美特点
作者: 彭柳柳   来源: 现代装饰(理论)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潘天寿   《历代名画记》   写意人物画   张彦远   中西绘画   审美特点   画中   墓室壁画   线描   艺术元素  
描述: 线条作为最基本的绘画构成要素,在中西绘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是写形传神的主要手段。而在中国画中,线的作用被不断强化,以线描的形式发展着。中国画画家历来重视线,从理论到实践,"线"这个独立的艺术元素始终贯穿其中。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提到:"无线者非画也。"潘天寿说:"盖吾国之绘画,一线为基础,故画法以一画为始。"不论是原始的彩陶纹饰,战国的墓室壁画,宋代高度写实的白描画还是清代的写意人物画,都是借线条来表现。线条不仅仅可以勾画物体的轮廓,表现其结构,更重要的是在
< 1 2 3 ... 7 8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