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涵】搜索到相关结果 1383 条
-
井冈山精神的时代价值
-
作者:
王建社
来源:
宁波通讯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历史文化内涵
中国革命
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博物馆
井冈山精神
价值
文物保护单位
烈士陵园
-
描述:
井冈山是中国革命的摇篮。境内有毛泽东旧居、黄洋界、茅坪八角楼、北山烈士陵园、纪念碑、雕塑园、革命博物馆、小井红军医院等革命旧址100多处,其中20多处为国家级重
-
《大卫》的人文美学内涵与宁波城市文化精神
-
作者:
吴廷玉
来源:
宁波通讯
年份:
200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文化精神
《大卫》
人文
美学内涵
埃菲尔铁塔
宁波
黄鹤楼
城市
-
描述:
任何一座有特色的城市在她的发展历程中,都有一些重要的“节点”,这些“节点”有可能是一项重要建筑,如巴黎的埃菲尔铁塔,武汉的黄鹤楼;也可能是一件重要雕塑,如作为罗马城徽的《母狼》,作为沧州守护神的《铁狮子》。这些“节点”往往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标志,或者成为城市的亮点和看点而名垂青史。
-
关于景泰蓝设计
-
作者:
霍新华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掐丝
景泰蓝
文化内涵
烧蓝
各民族
珐琅
文化脉络
工艺品
寿延
物质文化
-
描述:
多为中国传统题材:《百年好合》、《龙风呈祥》、《鹤寿延年》;其形式尤如中国工笔重彩画;景泰蓝工艺品多与实用相结合,其实用性与观赏性都蕴涵了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脉络。到了清代以后,景泰蓝工艺品远销国外
-
《中国传统工艺全集·雕塑》问世
-
作者:
朱碧其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景泰蓝
全集
传统工艺
文化内涵
雕塑造型
图书出版
工艺品
重要组成部分
传统雕塑
中国科学院
-
描述:
重大成果。 中国的传统工艺源远流长,种类繁多,技艺精湛,科学技术和文化内涵极为丰富,其影响遍及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所有传世和出土的人工制作的文物几乎都出自传统工艺,据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中国古代灿烂多彩
-
工艺美术的视觉符号
-
作者:
徐华君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壁画
视觉符号
传统工艺美术
室内空间
建筑形式
文化内涵
装饰艺术
现代工艺美术
建筑装饰
室内设计
-
描述:
铜装饰,作为工艺美术的一个分支,将传统的金属浇铸工艺与艺术设计结合在一起,以大工业生产的方式和市场化的运作改革并创新了工艺美术的现代意义。同时,将铜装饰运用于室内设计和建筑装饰中,艺术铜门、铜幕墙、铜雕塑、铜壁画等等艺术形式运用于室内环境之中,这种创新的思维又将传统工艺美术与实用美术有机融合,为现代工艺美术的发展提供了方向,有助于传统工艺美术产业的发扬光大。
-
铸鼎有感
-
作者:
谭德睿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年份:
200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美学价值
艺术水平
文化内涵
铸造技术
青铜艺术
社会功能
民族特色
优秀传统文化
城市雕塑
造型纹饰
-
描述:
1995年世纪宝鼎屹立于联合国广场以来,国内铸鼎之风盛行。宾馆广场树鼎,纪念庆典立鼎,烧香拜佛用“鼎”,不一而足。然而迄今未见任何一件新鼎的文化艺术水平和技术水平有超出世纪宝鼎者。更有甚者,其中不伦不类者有之,似鼎似香炉者有之,造型纹饰丑陋者有之,铸造技术低劣者有之。这些“宝鼎”,与假古董、假古迹以及水平低下的城市雕塑一起混迹于世上,不仅未使观众获得美的熏陶和中华鼎文
-
豫园玉玲珑煦壁和涵碧楼:2013-21-4“玉玲珑”票图
-
作者:
吴天明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涵碧楼
鸢飞鱼跃
江南古典园林
委和
协合
寰中
《西厢记》
玉玲珑
张安朴
陈从周
-
描述:
《豫园》邮票设计者张安朴在上海市邮协学术委和黄浦区邮协合办的邮票欣赏会上对其构图技艺作了详细的讲解,对最后一枚"玉玲珑"邮票(图1)介绍说,"采用了侧视的方法,如用正视来画,背面有堵四平八稳的墙,比较呆板,从侧面画就能避免背景的单调、平实,并可带上远处的楼,就可丰富画面,使
-
豫园风景日戳赏析
-
作者:
张建伟
来源:
上海集邮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涵碧楼
九曲桥
后衬
山水景物
邮政公司
玉玲珑
字间距
人文现象
主景
景点名称
-
描述:
为配合《豫园》邮票的发行,上海邮政公司启用了"豫园湖心亭与九曲桥"、"豫园大假山"、"豫园卷雨楼"、"豫园玉玲珑"4种与邮票同名的风景日戳(图1-4)。已见这4种风景日戳各刻有3件共12具,分别
-
《儒林外史》中的“武侠”描写及文化蕴涵
-
作者:
施晔
陈伦文
来源:
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吴敬梓
武侠
《儒林外史》
文化蕴涵
-
描述:
《儒林外史》是一部儒士小说,但同时也建构了一个武侠的群体,由作者对武侠的激赏可见他是有意为之。从作者对武侠的描写透视《儒林外史》群侠的特点及其生成原因,在此基础上分析书中武侠描写的文化蕴涵:作者
-
美术考古学与俑像研究
-
作者:
于保田
来源:
中国历史博物馆馆刊
年份:
199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丧葬文化
古代文明
考古学研究
春秋战国之交
文化内涵
美术考古学
美术史学
文物
雕塑
艺术特色
-
描述:
美术考古学与俑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