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法自然】搜索到相关结果 357 条
-
雕塑,精神之肖像
-
作者:
杨棵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贾科梅蒂 隐秘伤痛的揭示者 TIPS 雕塑放在哪里? 雕塑与绘画作品不同,它们是三维的,十分强调空间性,雕塑的摆放要能与整个居住环境形成空间上的呼应。对于家庭来说,室内环境一般高度有限,内部充满了房主的家具和装饰物,因此在室内摆放雕塑,通常都要让空间变得“空”一点,雕塑的尺寸也不能过大,这样才能让雕塑与空间之间的关系比较和谐,并让雕塑强大的“场”明显地散发出来。
-
当代雕塑近年的几种创作倾向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2000年前后,中国当代雕塑加速了自身的语言学转向,同时,在形态与语汇上接纳了其他一些艺术形态如装置、建筑等因素,逐渐进入多元的发展状态。今天,即使在同一件或一组雕塑作品中,既可能有具象的、学院化的语言,也可能有观念艺术、后现代艺术的因子。从发展路径上,当代雕塑也在寻求新的可能性,譬如,有的雕塑家重新回归传统,有的接纳民间艺术的形式语汇,有的探讨与新材料、新技术的结合,有的希望注入公共性,有的则追求互动性。
-
当代雕塑会给我们怎样的期待?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雕塑是一门既古老又充满活力的艺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与艺术史情景中,其内涵与外延均在不断地拓展。 譬如就艺术形式与审美趣味而言,在古典向现代过渡的阶段,曾出现过作为形式的雕塑、作为语言的雕塑、作为技巧的雕塑、作为风格的雕塑。从现代到后现代阶段,也曾出现过作为结构的雕塑、作为剧场的雕塑、作为地点的雕塑。
-
2015首届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引发的思考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雕塑界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收获很多。今天早上看到本届双年展,觉得是2015年中国雕塑界的一次盛会,参展作品也基本能呈现近年来雕塑界的创作面貌。2013年“大同雕塑双年展”引进了策展人制度,在今年的双年展中能得以延续,说明了雕塑双年展在不断进步,在制度、范式等方面不断在向前推进。今年几个展览板块的设计也很用心,在吕品昌先生策划的当代陶艺,唐尧先生负责的展览单元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
-
何桂彦:新雕塑何以可能?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新雕塑何以可能?
-
王南溟:“生存”就是活体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王南溟:“生存”就是活体雕塑
-
李真 雕塑面前我只是个配角
-
作者:
徐小雅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2014年11月15日,李真的最新个展“荒徒”在北京开幕,首次展出了李真以泥土为主要媒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凡夫系列”。 这个主题名让我很感兴趣。字面意思上看,“荒”者,寓意荆棘与荒凉,“徒”者,表行走,二者结合,似在讲述某种无止尽的坎坷漂泊。 这与我的既有印象不太吻合。除去2012年他发表的“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系列聚焦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印象中李真的作品,大部分都披着墨黑外表,举重若轻,畅快自在,甚至把人惯出了只要跟随李真展览,便能追求高尚轻松的精神愉悦的脾性。
-
何桂彦:当代雕塑近年的几种创作倾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当代雕塑近年的几种创作倾向
-
何桂彦:雕塑明天 雕塑未来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雕塑明天 雕塑未来
-
何桂彦:当代雕塑的方位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2011年,大同市举办了以“开悟”为主题的第一届国际雕塑双年展。第二届的主题是“延伸”,目的是希望真正立足于国际化的视野,呈现当代雕塑的发展现状。实际上,从1996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双年展开始,中国就有意识地引进源于西方的双年展制度。尽管这一艺术机制与西方还有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中,双年展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仍是不可低估的。
<
1
2
3
...
25
26
27
...
34
35
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