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民族交流】搜索到相关结果 2 条
-
每逢佳节倍思亲——侧记“文化部慰问驻外人员家属春节联欢会”
-
作者:
甄德
来源:
中外文化交流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政局动荡
上流社会
外交官
联欢会
民族与世界
中国与世界
西服革
民族交流
演出公司
文化部
-
描述:
提起外交官,很多人认为,一个多么体面的职业:西服革履、奔驰宝马、上流社会、鲜花、美酒、豪宴、闪光灯……不尽的风流,无限地潇洒。其实,这仅仅只是外交官生活的表象,只有外交官自己和他们的亲人才知道,外交官生活还有鲜为人知的另一面:尽管国家政策从外交官可携夫人,到可带子女,一再放宽,但囿于种种具体原因,很多外交官不仅抛妻别雏,弃家离母,远涉重洋,孤灯寒衿,对影三人,还有非洲高原的缺氧,驻在国政局动荡的不安,异国他邦水土的不服,甚至恐怖分子的威胁……。然而,恰恰正是这些肩负国家使命的外交官,把自己的亲情和天伦之乐化为一架五彩虹桥,使中国与世界得以沟通、了解、交流……。谁没有父母,谁没有儿女;哪有新婚的妻子情愿离开自己深爱的丈夫;哪有父母不记挂远在天涯的游子,哪有儿女不思念养育恩深的爹娘?前人早有“家有父母不远游”的古训。然而,古训也好,亲情也罢,一旦家事国事聚于一身的时候,外交官只能国事为上,家事避让。因为,忠孝总难两全。外交官的生活,恰似王维的初秋长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是的,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官和他们的亲人,仿佛总是“每逢佳节倍思亲”,仿佛总在佳节“遍插茱萸少...
-
仇英《诸夷职贡图》的服饰研究
-
作者:
陈潇
赵秀玲
来源:
美与时代(美术学刊)(中旬刊)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服饰类型
《诸夷职贡图》
民族交流
-
描述:
仇英人物画的成就,很大程度上来自于他的仿古绘画实践,尤其是对唐宋时期的画作摹写,继承并发展了工笔重彩人物画的传统.就《诸夷职贡图》图绘人物本身而言,以各国朝贡使者形象为例,主要从服饰式样和冠饰这两方面来探究中国古代唐时期受到各民族和周边外来服饰文化的影响,侧面印证了中国古代与各民族或外来文化的交流与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