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关键词
十万狂花入梦寐
作者: 曹隽平   崔国贤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地   广州   博物院   艺术家   机械声   石磨   磨坊   作品   雕塑   黄老  
描述: 2010年12月12日,广州江南大道南公交总站旁的一条小巷子。 天阴阴的,地面有些湿滑,我在广州艺术博物院院长陈伟安先生的陪同下,来到这条不知名的小巷。不远处时时传来轰鸣的机械声。广州,就是一个大工地。在这个巨大工地的角落里,隐藏着一栋不起眼的小楼。楼门口横着极粗的木栅,一位女士缓缓启开大门,将我们引入屋内,就在大灯打开的刹那,迎面而来两块木刻的书法,上面写着: 在北方,想起南方;在万荷堂,想起石磨坊;在北方,我跟老头子怀念往日;在南方,我跟石磨坊的年轻人雕塑未来。老朋友日渐凋零,年轻人洪波涌起。想到近几年发现的唐诗:君生我未生,我生君已老,君恨我生迟,我恨君生早。这意思颇像我这个八十岁的老头子跟石磨坊这群年轻人一起做雕塑的开心劲头。诗,有些遗憾和伤感,我们没有!——二〇〇三岁暮黄永玉书于北京万荷堂。 这是大艺术家黄永玉写给许鸿飞的信。许鸿飞,著名雕塑家,现任广州雕塑院副院长,石磨坊主人。多年前,许鸿飞在路边发现一个古老的石磨,于是“突发奇想,移之雅堂,茶座之,四平八稳,甚妥”,石磨坊由此得名。石磨坊主人和那些衣衫褴褛、爱披长发的艺术家不同,许鸿飞说话慢声细语,梳着整齐的小背头,留着一抹浓密的胡须,常年穿着洁净的衬衣,时刻不离手的烟斗给人一点艺术家的感觉。
当支离破碎的文物插上想象的翅膀
作者: 马强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地   广州   博物院   艺术家   机械声   石磨   磨坊   作品   雕塑   黄老  
描述: 郭蓉华,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现为四川省美术家协会会员、四川省中国画学会女画家委员会主任、北京巴蜀书画艺术院女艺术家委员会会长、四川中国西部女艺术家委员会会长、成都市美术家协会理事、成都美术家协会雕塑学会副秘书长、四川美术学院成都校友会常务副会长、四川当代油画院聘用画家。1999年在四川省美术馆举办个人画展“郭蓉华现代美术作品展”;2001年应英国伦敦“布鲁斯翰”BLOXHAM GALLERIES画廊邀请,赴英举办中国女画家四人展;2012年作品参加第二届四川省女书画家精英展;2013年应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中心邀请,组织川内八名女画家赴美举办“巾帼情怀”四川女画家巡回展。
“刀下留情”
作者: 朱明   来源: 文艺生活(艺术中国)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工地   广州   博物院   艺术家   机械声   石磨   磨坊   作品   雕塑   黄老  
描述: 王梁益,1980年生,广东湛江人。2003年毕业于广州美术学院雕塑系,学士学位。现为广州雕塑院客席雕塑家、中国雕塑学会会员。毕业后一直研究中国佛像造像艺术,曾参与多件大型佛像创作,其中包括苏州重元寺18.5米的《三世佛》、深圳大华兴寺23.3米的《观音座莲》等。作品多次参加各种展览并被藏家收藏。 雕塑家对刀是情有独钟的,因为一把好的刀,能让雕塑家情与思能够在自己的作品上很好流露出来,正所谓刀下留情…… 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位青年雕塑家,在他的雕塑刀下,诞生了一件又一件赏心悦目、令人流连忘返且具有艺术审美价值的优秀雕塑艺术作品;留下了一缕缕他对生活、对艺术的真切的感悟。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