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献类别分组
按栏目分组
按年份分组
关键词
贺野访谈录
作者: 吴沿   来源: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文艺史   印象派   现代主义   印象主义   宣传画   木炭笔   工艺美术   油画   苏州  
描述: 个人简历 1941年 14岁,任滨海县东坎镇小学教师,自学画宣传画。 1946年任阜东县宣工队组长,专画壁画,写标语。参加文工队,随武工队到边区活动,画宣传画。 1947年编辑《阜东画报》,任县文协主任。 1948年任盐阜地委《盐阜画报》编辑,画宣传画,刻木刻。 1949年在《新苏州报》、上海《文汇报》、《解放日报》和本省《苏南日报》上发表绘画作品。 1951年主持编印木版画《太平天国在苏州》,画《贸易街》。是年5月苏州美术工作者协会(后称美术家
无需解读的解读
作者: 易英   来源: 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份: 2004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素描   文艺史   印象派   现代主义   印象主义   宣传画   木炭笔   工艺美术   油画   苏州  
描述: …… 图像的新闻总是在满足某种期待.某种视觉的需要和意外的事件,使生活中的平庸在一个虚幻的世界里得到补充,真正的意识形态读者在电视观众中是少而又少的。对于周啸虎的近作《乌托邦机器》(2002)来说,他抓住的是这样一个实质,录像或电视的实质内容是当你在阅读图像的时候,或者说把图像作为真实的可能性来接受的时候,实际上是在等待自己的预期消费,这种期待又是由前在的图像造成的。周啸虎用虚拟的真实来表达“乌托邦机器”,他用陶制的人来代替现实的人,陶制的机器代替现实的机器。这是一种滑稽、荒诞的反讽,暗喻了文化消费的方式。这个作品与《童谣》是很不一样的,但在《童谣》中悟到的东西在《乌托邦机器》中被强化了。《乌托邦机器》还有一个特点是图像的对象不是真实的场景,而是对“艺术品”本身的拍摄,这样,我们可以假定对象也可以脱离录像而存在或展示。实际上,我们在当下的一些油画和雕塑中也可以看到以“电视”为题材的作品,周啸虎的智慧就在于他不仅用陶塑的故事表达了“乌托邦机器”是一个文化的现实,同时他也用这个“乌托邦机器”本身记录了这个现实,他颠覆的不只是现实,也颠覆了叙事的方式。这种颠覆似乎使我们忘记了录像的存在,就像我们每天打开电视机的时候忘记了我们被异化到一个
< 1
Rss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