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寻】搜索到相关结果 433 条
-
2015首届太原国际雕塑双年展引发的思考
-
作者:
何桂彦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最近几年,我参加了雕塑界一些重要的学术活动,收获很多。今天早上看到本届双年展,觉得是2015年中国雕塑界的一次盛会,参展作品也基本能呈现近年来雕塑界的创作面貌。2013年“大同雕塑双年展”引进了策展人制度,在今年的双年展中能得以延续,说明了雕塑双年展在不断进步,在制度、范式等方面不断在向前推进。今年几个展览板块的设计也很用心,在吕品昌先生策划的当代陶艺,唐尧先生负责的展览单元中,我们能看到一些非常不错的作品。
-
何桂彦:新雕塑何以可能?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新雕塑何以可能?
-
王南溟:“生存”就是活体雕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王南溟:“生存”就是活体雕塑
-
李真 雕塑面前我只是个配角
-
作者:
徐小雅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2014年11月15日,李真的最新个展“荒徒”在北京开幕,首次展出了李真以泥土为主要媒材创作的雕塑作品“凡夫系列”。 这个主题名让我很感兴趣。字面意思上看,“荒”者,寓意荆棘与荒凉,“徒”者,表行走,二者结合,似在讲述某种无止尽的坎坷漂泊。 这与我的既有印象不太吻合。除去2012年他发表的“造化之不生不灭:千岁与草民”系列聚焦人与社会的关系之外,印象中李真的作品,大部分都披着墨黑外表,举重若轻,畅快自在,甚至把人惯出了只要跟随李真展览,便能追求高尚轻松的精神愉悦的脾性。
-
何桂彦:当代雕塑近年的几种创作倾向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当代雕塑近年的几种创作倾向
-
何桂彦:雕塑明天 雕塑未来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何桂彦:雕塑明天 雕塑未来
-
何桂彦:当代雕塑的方位
-
作者:
本刊编辑部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2011年,大同市举办了以“开悟”为主题的第一届国际雕塑双年展。第二届的主题是“延伸”,目的是希望真正立足于国际化的视野,呈现当代雕塑的发展现状。实际上,从1996年上海举办第一届双年展开始,中国就有意识地引进源于西方的双年展制度。尽管这一艺术机制与西方还有一定距离,但不可否认的是,在中国当代艺术的生态中,双年展对当代艺术的影响仍是不可低估的。
-
重提“社会雕塑”
-
作者:
王南溟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最近,“博伊斯在中国”的展览及相关介绍又让我们重新回顾博伊斯这位德国艺术家所开拓的艺术史价值,也是对长期以来学院派式的叫嚣“艺术就是艺术自身”或者“艺术要回到艺术”的一次回应,博伊斯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社会就是雕塑”的观念在今天仍然有其重要的启示性,自2006年我的《观念之后:艺术与批评》这本阐释和推动“更前卫艺术”的评论集的出版,“艺术介入社会”——不是反映社会,也不是回避社会——的行为和作品成为了我所阐释的主要对象和我所策展的主要方向。
-
海滩幻想澳大利亚海滩雕塑展
-
作者:
暂无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海滩幻想澳大利亚海滩雕塑展
-
“奇葩”艺术家王开方的数字雕塑
-
作者:
杜卡
来源:
财富堂
年份:
2013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雕塑作品
艺术家
题材
蒙古
道法自然
寻路
-
描述:
不知是不是巧合:北京金秋九月,金灿灿的通透阳光下,中国美术馆迎来了一个金灿灿的好展览《来自苍穹》。这里展出了艺术家王开方最新创作的三个数字雕塑系列中的九件代表作。聊起这些心爱的作品,王开方这朵“奇葩”光荣绽放。 超凡脱俗的黄金 由于这次的作品是清一色的金,炫目而纯粹,“金”成为逃不掉的第一个关键词。
<
1
2
3
...
28
29
30
...
42
43
4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