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奚廷珪】搜索到相关结果 1 条
-
文房清韵
-
作者:
逸茗
来源:
半月选读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李昪
陆俨少
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毛笔
澄心堂纸
奚廷珪
龙尾砚
汪节庵
书画名家
南北朝时期
-
描述:
逸茗 “文房”广义上是指文人的书斋或书房,狭义则专指书写、绘画与读书的文具。“文房”一词最早见诸文献是在南北朝时期,当时专指国家典掌文翰的地方。到唐代时,“文房”逐渐演绎为文人的书房。至南唐,“文房”已成为文人书房的专用词。 南唐后主李煜是我国历史上对文房四宝有杰出贡献的人物,他任命从易水迁居来的奚廷珪为墨务官,并赐他李姓,于是便有了“李廷珪墨”,这便是徽墨的起源。他又任命李少微为砚务官,用歙州产的石头制作南唐官砚,既歙州龙尾砚,也是著名的歙砚的发端。李后主的先祖李昪鼓励造纸,著名的“澄心堂纸”就是以他的书斋命名的。李廷珪墨、南唐官砚、澄心堂纸与吴伯玄的笔,这徽州四宝推动了中国文房四宝的发展。 我国历史上第一个将文房用具整理出书的是南宋的赵希鹄,赵氏在《洞天清禄集》中列有文房十宝,它们是古琴、古砚、古钟鼎彝器、怪石、砚屏、笔格、水滴、古翰墨笔迹、古画等,但当时流行的文房器物远不止这些。 文房器物经过宋元的拓展、成形、普及,到明代进入繁荣期。追求高品质的文房用具成为一种时尚。明末的屠隆在《考槃余事》一书中的((文房器具笺》中,一共列举了45中文具,集当时文房清玩之大全,包括砚山、笔床、笔屏、笔筒、笔船、笔洗、笔砚、水中丞、水注、砚匣、墨匣、印章、图书匣、印色池、糊斗、蜡斗、镇纸、压尺、秘阁、贝光等,如果再加上笔墨纸砚,总数就达49种。这是古籍中记载文房用具最多的典籍,也是后人研究文房历史的重要资料。 在清代,由于康雍乾三朝皇帝的爱好,推动了文玩的流行与繁荣。北京故宫博物院珍藏了一件乾隆御用旅行文具箱,是件绝无仅有的艺术精品。该箱用紫檀木制作,长74厘米,高14厘米,宽29厘米。箱子完全打开就是一张小型书桌。箱内设有两个同样大小的抽屉,每个屉盒都有两层形式不同、大小各异的多宝匣,可以入置65件文具与器玩,例如白玉洗、松花江古砚,玉臂搁、笔筒,兽镇、石章、描金云龙纹笔等。此外还有棋子、棋盘、小蜡盏等。这个文具箱所藏的都是文具中的精华,反映了当时的最高水平。 目前存世的文房清玩,以清代居多,宋元极少见。而综观历史拍场,以下几类文房最受热捧:一类为材质珍贵者,比如紫檀、象牙、玉及珍稀石材等制成的文玩,加上能工巧匠的心思、技艺,自然价值不菲。第二类是工艺精湛者(包括宫廷造办处和民间工艺美术大师的作品)。北京保利2009年春拍“省吾庐清玩”专场推出的清乾隆象牙浮雕《荷塘春色》笔筒,成交价224万,凭的就是其刀法精妙、线条流畅婉转,既表现了宫廷艺术的高雅格调,又展现出清代雕刻顶峰时期牙雕工艺独特的艺术魅力。笔筒由象牙挖制,外壁采用浮雕及镂空等技法展现了庭院一角的荷塘景色。雕刻布局繁花似锦,复杂程度登峰造极。第三类往往是名家自用文房。2009年西泠印社拍卖公司上拍的陆俨少自用文房雅具成交量不俗,很多文房材质并不名贵,但因是陆俨少朝夕相处的日常用品,故能拍出高价。如1975年李卓云刻陆俨少自用澄泥砚,是陆俨少自制铭,估价2万,但拍出12.32万元的高价。最后一类是著名收藏家的藏品,由于藏家积数十年收藏研究功力,在业界地位极高,其藏品也因此深受市场追捧,且可遇而不可求。2003年中国嘉德推出的“俪松居长物——王世襄、袁荃猷珍藏中国艺术品”专场成交额达6300多万元,且无一流拍。不少拍品以高出底价10倍到20倍以上的高价成交,正是得益于其为名家收藏。 砚 从唐代起,广东端溪的端砚、安徽歙县的歙砚、甘肃南部的洮砚和黄河中下游一代的澄泥砚被并称为“四大名砚”,其中尤以端砚和歙砚为佳。此外,山东青州益都县的红丝石(因石面呈红色条纹而得名)也是很好的制砚材料。康熙皇帝则喜欢松花江石制成的砚台。 墨 自南唐李廷珪之后,徽墨声名冠于天下。徽墨在宋时已享有很高声誉,到明清进入繁荣时期。明代在徽墨中出现了“文人自怡”、“好事精鉴”、“市斋名世”三大类型,标志着墨已走向玩赏、珍藏的层面。徽墨的制作主要以歙县、休宁、婺源为中心。清代有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胡开文四大制墨名家。 笔 著名的毛笔有宣笔、湖笔及宋笔(四川乐山)。其中宣笔引领了中国毛笔从汉代至宋末千余年的第一个发展时期。元代以后,湖笔逐渐取代宣笔,并传承至今。因为苏东坡、黄庭坚的青睐,也使嘉州宋笔名扬天下。拍卖场上的名贵毛笔,主要是材质珍贵,工艺考究者。笔管的材质不仅有木质、竹质,还有漆、瓷、玉石、象牙、景泰蓝等多种。 纸 用于书画的纸最好是宣纸。宣纸已有千余年的历史,备受古今书画名家的青睐,有“千年寿纸”、“纸中之王”的美誉。但纸不耐保存,故而拍卖市场上并不多见,上海工美推出的旧四尺玉版净皮宣纸(十刀)成交价6.7万。 摘自《读者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