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天津博物馆馆藏】搜索到相关结果 4 条
-
随笔点染生动有韵
-
作者:
王迎霞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
描述:
刘奎龄是中国近代一位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天津博物馆馆藏众多的刘奎龄绘画作品,本文对馆藏刘奎龄绘画精品鉴赏,探讨其艺术风格。
-
浅谈色彩对中国写意画创作的拓展
-
作者:
沈克斌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
描述:
就色彩的功能而言,它是绘画语言中最基本、最活跃,而且最具冲击力的要素,但是,中国画自“水墨”样式出现以后,它对色彩的渴求似乎显得不怎么强烈、主动,以致曾以色彩取胜的工笔重彩画屈居从属地位。这种对色彩视觉功能的淡化,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画的发展,并招致后来许多我对中国画的报怨和责难,甚至有人旗帜鲜明地喊出“美术革命”和中国画“末口来临”,中国画将是“废纸一张”的口号。尽管这些观点难免存有偏激之处,但从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画由崇尚“水墨”而导致的语言贫乏和视觉功能的苍白。 中国画从它的发展历程看,它对色彩本身的意欲并不比西方绘画差,虽然它早期的色彩品类还很有限,但画家对色彩的意识,对色彩的语言功能却有着特殊的敏感,并在施用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念。大约在2500年前的《考工记》中就有对绘画色彩的议论:“设色之工:画、缋、钟、筐、慌”“画缋之事,杂五色也”。由此可见,古时的绘画是属设色之工,绘画语言以色彩为宗。即:“杂五色”,这五色包括“青、黄、赤、白、黑”,是中国的色彩体系。后中国画以“丹青”命名,可见中国上古绘画色彩是其最基本语汇。早在春秋战国时候孔予也说过:“君子不以绀取饰,红紫不以为亵服
-
直追心意用心着色
-
作者:
韩莹
来源:
大众文艺·理论版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
描述:
笔墨和色彩是中国画绘画语言的基本表现形式。古人云:“色不碍墨,墨不碍色”,准确表达和强调了色和墨的重要性及其和谐关系。“墨分五彩”“随类赋彩”同样强调的是设色赋彩之于中国画的重要性。中国古代的绘画亦称“丹青”,说明绘画古来无不着色。因此,在中国画在漫长的成长过程中,经过继承、发展和创新,已形成了其独特的表现形式和强烈鲜明的色彩艺术风格,是东方色彩美学的典型代表。而且,中国绘画中的色彩,人文内涵十分丰富,是一种自成体系的色彩学系统,有其博大的人文内涵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中国画最早采用的表现形式是色彩和线条,早在新石器时代,彩陶就采用了这两类形式。仰韶文化的人面鱼纹彩陶盆、三鱼纹彩陶盆和马家窑文化的旋涡纹彩陶瓮、舞蹈纹彩陶盆上面绘制的鱼、蛙、鹿、鸟、舞乐、人面以及各类纹饰,就是在橙红色的陶坯上,用黑、白和天然矿精颜料赭石等色彩进行描绘。古朴的色彩,豪迈的纹样,大小不一的点线面的装饰美,显现了色彩与线条相辅相成关系的雏形。可见,中国绘画历来都十分讲究色彩的运用。所以,在中国古代绘画中,“色”是被当作纯粹的视觉对蒙而产生的。如老子对“素”“玄”两种色相的高度重视,所谓“见素抱朴”和“玄之又玄,众妙之门”,孟子的“目之色有同美焉”等,都体现了对“色”的一种哲学体认。
-
随笔点染 生动有韵:从天津博物馆馆藏作品看刘奎龄艺术风格
-
作者:
王迎霞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1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刘奎龄
天津博物馆馆藏
艺术作品
风格
-
描述:
刘奎龄是中国近代一位独具风格的工笔走兽花鸟画家。天津博物馆馆藏众多的刘奎龄绘画作品,本文对馆藏刘奎龄绘画精品鉴赏,探讨其艺术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