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根据【关键词:多维】搜索到相关结果 63 条
-
论城市环境美的综合创造
-
作者:
余庆康
来源:
天津社会科学
年份:
198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海河
综合环境
物质功能
人工环境
天津
多维空间
城市环境美
综合创造
综合效益
造城
-
描述:
城市环境美历来是人类进步的一项重要标志。在环境优美的城市里,人民安居乐业,工作时精神振奋,休息时心旷神怡。环境美有利于提高生产、生活的效率和质量,发展旅游事业,和吸引投资者的兴趣。所以,创造城市环境美不仅是供观赏,还影响城市的兴衰。本文试就城市环境美的特性、创造原则和创造途径作些初步探讨。城市环境美是多因子综合作用的产物。它涉及城市选址、自然景观、规划布局、建筑质量、交通组织、园林绿化、基础设施、污染防治、公共卫生、社会秩序、人民生活、文化教育、雕塑小品、橱窗广告等等,从宏观到微观、从物质功能到精神功能,从不同视角来观察,往往其中一个因子的缺陷,足以影响对城市环境美整体的评价。
-
浅析现代油画创作空间的主体性
-
作者:
高宏伟
来源:
大众文艺
年份:
201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主体性
创作空间
多维空间
现代油画
透视规律
-
描述:
现代油画可以认为是对空间意识的发展与深入,画家在不断思考绘画空间的意义,探索绘画空间的各种视觉表现。画家将自身的思维与想象、感情融入到绘画中去,画家对空间的表现主体性加强,将本来是抽象的、眼睛看不到的东西赋予具体的形状,而能让眼睛看到。现代油画创作空间的主体性就是用空间象征的方式表达了现代人的观点,用象征的形式表达着画家对世界的理解。
-
中国油画的多维意象
-
作者:
张建军
来源:
美术教育研究
年份:
201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维意象
油画技法
中国油画
-
描述:
近年来,意象油画逐渐被人们知晓,中国油画在意象方面所具有的影响力逐渐凸显。画家借助画布与画笔表达自身情感,油画亦是如此。该文探讨了中国油画中的多维意象,分析了中国油画所具有的不同特点。
-
多维视域下人兽相依式星宿雕塑的唯美制备
-
作者:
张辉
王刚
刘凤山
来源:
艺术教育
年份:
2018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二十八星宿
艺术雕像群
多维视域
-
描述:
作者主持的"多维时空视域下大艺术理论建构及映射实践研究"项目组创作的人兽相依式二十八星宿艺术雕像群,即星尊加灵兽的合体表现,实现了天体向人体的神话级转换,塑造了东方男神女神的仪容和气质,弘扬
-
数维空间系列
-
作者:
朱尚熹
来源:
雕塑
年份:
2016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多维度
理性与感性
空间
数字化
抽象形态
-
描述:
数字化的和多维度形态,反映出对抽象形态的理性与感性的融合,在一虚一实、一凸一凹之间挥洒创作的智慧。
-
戏剧空间的视觉艺术转换
-
作者:
谢惠钧
来源:
艺海
年份:
2002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空间艺术
真实
电影
多维性
戏剧艺术
戏剧空间
全景画
绘画
视觉艺术
时间艺术
-
描述:
空间是多维性的。绘画和摄影本身是平面艺术,表现的往往是三维空间。立体性的全方位展示的雕塑是三维的,但浮雕又不完全是三维的。全景画采取的前景立体、中景半立体、背景平面绘画,是二维和三维的结合。电影和电视是四维空间艺术,通过时间和空间真实地表现客观世界。建筑艺术使人
-
现代乱针绣的艺术魅力
-
作者:
梁金瑞
缪根生
来源:
飞天
年份:
2010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殊针法
多维性
艺术价值
创造思维
后现代
美术思潮
画面
纤维艺术
艺术语言
艺术形式
-
描述:
乱针绣是纤维艺术中的一个分支,其艺术价值在于它给传统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它的艺术语言、开拓性创造思维和自由性特征与现代、后现代美术思潮相同步、相融合,强调了艺术形式的多样性和多维性、强调了材料
-
小桥流水(油画)
-
作者:
贾文忠
来源:
飞天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殊针法
多维性
艺术价值
创造思维
后现代
美术思潮
画面
纤维艺术
艺术语言
艺术形式
-
描述:
小桥流水(油画)
-
冶力雄关(油画)
-
作者:
贾文忠
来源:
飞天
年份:
2007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特殊针法
多维性
艺术价值
创造思维
后现代
美术思潮
画面
纤维艺术
艺术语言
艺术形式
-
描述:
冶力雄关(油画)
-
略论中国公共艺术的未来发展趋向
-
作者:
李雷
阿依
来源:
公共艺术
年份:
2015
文献类型 :
期刊
关键词:
西湖公园
城市景观
景观设计
设计规划
城市公共空间
艺术作品
未来发展趋向
多维空间
艺术语言
园林师
-
描述:
公共艺术概念起初是上世纪90年代随着中国的急速城市化进程而被引介至中国的。经过20多年的艰难探索与不断发展,中国的公共艺术整体而言可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从最初的移植照搬到现在的自主创作;从起始的壁画、雕塑等简单形态到目前涵括了壁画、雕塑、装置、景观设计等在内的多元面貌;从初始的城市装点美化到当下的公共性表达,皆可以看出中国的公共艺术已超越了西方的发展模式,而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成长路径。而且,随着公共艺术越来越多地介入到城市公共空间和社区生